字词 | 洣泉书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位于炎陵县城西北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书院建筑古朴,校舍之间有走廊相环,天井相通,门前四根大圆柱威武挺立于两侧,气势非凡。院内古树苍绿青翠,后院有花坛、鱼池装饰。1928年,毛泽东率领红军部队前往湘南,消灭尾追湘南起义部队的敌人,在回师井冈山途中于4月19日到达炎陵县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团团部就设在此。毛泽东当时住在后厅右侧的小房里。同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率二十八、二十九两个团,由宁冈攻克炎陵县城,也曾住此。后遭兵乱而毁。1970年按原貌修复,1971年在书院左侧建陈列馆,陈列革命历史文物。 ☚ 炎帝陵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 ☛ 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原名黄龙书院,在湖南炎陵县。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 知县张瑶建于城西北。乾隆十九年(1754) 知县周仕魁重修,并拨官田充实经费,改名 “烈山”。嘉庆二年 (1797) 知县赵宗文增修斋舍,改名 “洣泉”。道光五年 (1825) 知县沈道宽迁建北门外校场坪,改名 “酃湖”。同治二年 (1863) 邑绅万典璋迁回原址,复名 “洣泉”。自后兴学不断,有学田272亩,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经费。清末改为第一高等小学堂。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酃县,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驻此。是年秋被毁,后经修复办学。1968—1971年作为革命纪念地按同治时书院原貌修复,并增建陈列馆。 ☚ 城南书院 南溪书院 ☛ 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位于炎陵县 (原名酃县) 霞阳镇新市街。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创建于县署西北隅,原名黄龙书院。乾隆十八年 (1753) 重修,易名烈山书院。嘉庆二年(1797)增修斋舍,以洣水发源于根索岭下而改名 “洣泉”。道光五年 (1825) 改建于北城外校场坪,又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 邑绅拆“酃湖” 旧材,迁回旧址,仍名 “洣泉”。清末废书院改办小学。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来到酃县县城,将团部设此。后被毁。1968—1971年按同治时期形制原貌复建。199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辟有炎陵县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书院地处洣水发源地,“背青台面鹿原,遥望云秋,诸山布列”,取 “学者诚能如泉之涓涓不息,则百川学海无不可至”之意命名。江南祠堂建筑形式,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有大门、讲堂、大成殿。东西斋舍共40间,对称排列,形成两条30米长、3米宽的天井。青山绿水衬托出灰白色高大起伏的封火山墙,更具朴实宁静的格调。入大门沿回廊,经讲堂两旁狭长的通廊可进入大成殿和东西斋舍,交通流线明确合理,动静相宜。变化多样的天井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屋顶排水问题,且收到光影变化的意外效果。 ☚ 醴陵渌江书院 东山书院 ☛ 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位于炎陵县霞阳镇新市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名黄龙书院、烈山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乾隆十九年(1754) 重修。嘉庆二年 (1797) 增修斋舍,改名洣泉书院。1928年被毁。1968年修复。系清代江南祠堂建筑形式,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由大门、讲堂、大成殿和两侧斋舍、厢房组成,建筑面积1485.9平方米。讲堂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封火山墙,硬山顶,穿斗式构架。校舍之间走廊相环,天井相通,院内古树苍绿青翠。后院有花坛、鱼池等。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来到酃县县城,将团部设此,并部署指挥了接龙桥阻击战,掩护了朱德部队向井冈山转移。1971年在书院左侧建“毛泽东在酃县革命活动陈列馆”。郭沫若题书馆名。1983年改名为“工农红军在酃县革命活动纪念馆”。1997年定为 “中国工农红军在炎陵县革命活动纪念地”,重新布置展览。“炎陵县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 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0月在书院南墙镶大理石碑97块,设500余米的进士长廊。石碑上刻自唐天复元年 (901)至清光绪三十年 (1904) 间茶陵县127位进士的生平、名录、诗文手迹及20多位当代书画家的作品。 ☚ 炎陵县 江家试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