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洞庭波》及《汉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洞庭波》及《汉帜

《洞庭波》及《汉帜》

湘藉留日学生所办的革命刊物。《洞庭波》1906年创刊于东京,创办人有陈家鼎、杨毓麟、仇式匡、宁调之等。仅出一期,1907年1月改名《汉帜》,出2期。两刊的栏目有:论著、学术、译丛、时评、文苑等。其中有关湖南的论著较多,最重要的是陈家鼎(署名铁郎)的《二十世纪之湖南》(《洞庭波》)、《论各省宜响应湘赣革命军》(《汉帜》第一号)两文。
当时中国人的地方观念甚为浓厚,湖南受湘军影响。在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正如《二十世纪之湖南》所指出的,晚清有这样的谬语:“无长沙不成衙门”、“无湖南不成军”。另一方面,在湖南内部,一省分为中路、南路、西路,“三路分界,隐若三国”。该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发的,但作者仍然为地方观念所限制,分不清湖南人当中有阶级之分,新旧之别,而笼统地把曾、左、彭、胡与谭嗣同、唐才常并列,把湖南的官绅与百姓并列,把湖南看作“一个怪物”。作者先列出湖南人的五性:媚满性之园足、合群性之缺乏、保皇性之愚谬、守旧性之固结、排外性之误着。由于这五性的作怪,湖南在二十世纪有灭亡的危险。要救湖南之危亡,必须实行五法:速行悔过法、首倡起义法、力讲外交法、公约自治法、预备革命法。他所讲的五性五法,在后人看来,显有错误,甚至于自相矛盾,但在当时却切合湖南人一般心理,颇有煽动性。尤其是作者把湖南视为“日耳曼二十五联邦中之德意志,美国十三州中之华盛顿”,主张在湖南联络会党,“秘成一梁山泊之部落”,主张湖南“首举义师,号召海内,北清中原”,对湖南革命志士是巨大的鼓舞。
《论各省宜速响应湘赣革命军》一文是在萍浏醴起义后写的,文章首先反对清政府的伪立宪,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国,把湘赣革命军(指萍浏醴起义军)“为最近政见之试验品”,把这次起义比作1789年法国劫武库之役。指出法国的风潮触及全欧,中国的风潮必触及全亚。因此他希望各省宜破除省界,迅速响应萍浏醴起义,必须“中国全部云从风动”,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作者还提出“革命以后之建设,必效欧美各邦之民国的组织。”
《汉帜》第一号还有锄非的《驱满酋必先杀汉奸论》,系刘道一烈士的遗作,本文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革命思想。《汉帜》第2号有《敬告我汉族军人书》、《三合会讨满清檄文》等,均富于煽动性。

☚ 帝国日报   宪政新志 ☛
000071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