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梁甫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梁甫吟liáng fǔ yín指人怀才不遇;或表现人有感慨,寄于吟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之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李白《留别王司马嵩》: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杜甫《初冬》: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骆宾王《叙寄员半千》: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 梁甫吟 梁甫吟乐府歌曲名。《楚调曲》之一。古之葬歌。《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 “《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梁甫”,或作梁父,山名,在泰山下,死人聚葬之处。现存古辞写齐相晏婴以二桃杀三士事,传为三国蜀诸葛亮作。后世拟其题者,以唐李白之作最为有名。 ☚ 泰山吟 东武吟 ☛ 梁甫吟 梁甫吟❶乐府篇名。一作《梁父吟》。见《乐府诗集》卷四一《相和歌辞·楚调曲》。该书引《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有《梁父吟行》,今不歌。”“李勉《琴说》曰:《梁甫吟》,曾子撰。《琴操》曰: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梁父,泰山下一座小山名。在今山东新泰市西,是死人聚葬之处。《梁父吟》为葬歌。今传旧辞题名诸葛亮作,一说为齐地土风。内容写春秋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三士被齐相晏婴用二桃所杀之事。辞语古朴,格调悲凉。 ☚ 泰山吟 怨歌行 ☛ 梁甫吟李白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①?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②。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③。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④。大贤虎变愚不测⑤,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⑥。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⑦。东下齐城七十二,指麾楚汉如旋蓬⑧。狂客落拓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⑨!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⑩。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11)。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12)。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13)。 猰㺄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14)。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15)。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16)。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17)。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18)。《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19)。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𡸣屼当安之(20)。 【解题】 《梁甫吟》为乐府旧题,亦作《梁父吟》。梁父,泰山下小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文选》载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李善注:“泰山以喻时君,梁父以喻小人也。”刘良注:“愿辅佐君王致于有德而为小人谗邪之所阻难也。”李白此诗主旨正在此。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时首次人长安,为小人所阻而未见君王,失意归来。诗开头即抒渴望见明主;接叙吕尚暮年遇文王、郦食其狂士见高祖而发迹,勉励自己亦当自奋;中叙欲见明主遭小人所阻,又抒为国担忧情怀;末以“神物合有时”以自慰。大量用典而流畅自然;豪纵不羁而一气呵成;构思奇幻而意脉清晰。“若无太白本领,不易追逐”(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六)。 【注释】 ①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阳春:喻遭遇明主以施展抱负的时机。②二句写吕尚故事。相传吕尚五十岁在棘津贩卖食物,七十岁在朝歌屠宰牲畜,八十岁在渭水边的磻(pan)溪钓鱼遇到周文王,九十岁被拜为天子师。见《韩诗外传》卷七、卷八。朝歌:在今河南淇县。屠叟:以屠宰牲畜为生的老翁。棘津: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③二句意谓岂能以年老为羞,逢到好时机就扬眉吐气考虑治理国家大事。渌(lu)水:一作“清水”。吐气:一作“壮气”。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事。④广张:广阔地张开。三千六百钓:一年有三百六十天,谓吕尚八十岁钓于渭滨,至九十岁遇文王,则垂钓十年,共三千六百日,故云。风期:风度襟怀,一作“风雅”。⑤此句意谓大人物的突然得志如虎皮花纹的更新变化,文采炳焕,愚者不可能测知。《易· 革》:“大人虎变。象曰:其文炳也。” ⑥高阳酒徒:指汉初郦食其(li yi ji),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人,性狂爱酒,自称“高阳酒徒”。长揖:古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普通礼节,与跪拜的大礼相对。山东:太行山以东。隆准:高鼻子。隆准公:指汉高祖刘邦,据史称刘邦是高鼻子。⑦二句写刘邦接见郦食其事。据《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郦食其见沛公刘邦时,只长揖而不拜。当时刘拜正由两个女子为他洗脚,郦批评说:“你要聚集义兵诛灭无道的秦国,不应该这样傲慢地接见长者。刘邦听后立即停止洗脚,穿整衣服,请郦生上坐,并向他道歉。骋雄辩:指郦食其对刘邦说的话。辍(chuo):停止。趋风:疾行至下风,表示向对方致敬;一说疾趋如风。入门不拜:一作“入门开说”,一作“一开游说”。⑧二句谓郦食其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出谋画策,游说齐王田广,不费一兵一卒而使田广将齐七十馀城归顺刘邦。指麾:即指挥。旋蓬:随风旋转的蓬草,形容轻而易举。⑨狂客:一作“狂生”,指郦食其。落拓:一作“落魄”,穷困失意,又指放荡不羁。壮士:李白自称。⑩攀龙:比喻依附帝王以建功立业。雷公:雷神。砰訇(peng hong):宏大的响声。天鼓:雷神所击之鼓。 (11)三句用神话故事。《神异经· 东荒经》记载,东王公常与玉女投壶,投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人间看到的天上不下雨而有电光,就是天笑。投壶:古代宴饮时的游戏,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宾主在一定的距离外以次向壶中投箭,中多者为胜,负者罚饮。玉女:仙女,此处喻受皇帝宠幸的小人。三时:指早、午、晚终日。倏烁(shu shuo):电光闪动貌:晦冥:昏暗;此处喻政治昏暗。(12)阊阖(chang he):神话中的天门,喻指皇宫大门。九门:皇帝宫门由内而外共有九重。叩关:敲门。阍(hun)者:看守宫门的人。(13)二句意谓皇帝不了解自己对国事的至诚关切,变成像杞人忧天一样多此一举。白日:喻皇帝。精诚:至诚。《列子· 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饮食者。”倾:倒塌。(14)二句意谓朝廷权幸为政就像凶兽磨牙竞食人肉,贤臣为政就像义兽那样仁爱,连草茎都不肯践踏。 猰㺄(ya yu):古代传说中食人的凶兽。 驺虞(zou yu):古代传说中不吃生物、不踏活草的义兽。(15)二句意谓自己虽处危险境地,但仍有勇气去克服艰难险阻,执猱搏虎、侧足焦原,都不以为苦。据《尸子》记载,古代勇士中黄伯能左手执猱(善攀援的猴),右手搏雕虎(色彩斑驳的猛虎)。焦原:山名,在今山东莒县南,为极危之地。(16)二句意谓智者遇昏暗之世将才智收藏起来,愚者却偏要逞能斗胜,自己不被世人所识,因此被看得轻如鸿毛。(17)二句用晏婴故事表示怕被人用谗言陷害。据《晏子春秋· 内篇· 谏下》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都以勇力闻名,因对齐相晏婴不恭敬,晏婴想将他们除掉,就请齐景公拿出两个桃子,让三人论功食桃。公孙接和田开疆先叙己功而各拿一个,古冶子则说自己功最大。二人羞愧自杀,古冶子也感到自己独生不义,也自杀。后常以“二桃杀三士”喻阴谋杀人。托名诸葛亮的《梁甫吟》云:“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坟,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 相国齐晏子。”(18)二句意谓朝廷如起用自己,就会像周亚夫得到剧孟那样发挥作用,否则就会像吴楚用兵失去剧孟而被人讥笑为徒劳。《史记· 游侠列传》记载:汉文帝时,吴楚等诸侯国叛乱,太尉周亚夫到河南找到了大侠剧孟,高兴地说:“吴楚想造反而不用剧孟,就可知道他们无所作为。天下动乱时,宰相得到一个剧孟,就像掌握了一个敌国。弄兵:玩弄兵器。一本无此二字。咍(hai):讥笑。尔:指吴楚等诸侯国。徒劳:白费力气。(19)二句用张华事。《晋书· 张华传》记载:丰城县(今属江西省)令雷焕掘得二剑,送一剑给张华,留一剑自佩。张华写信给雷焕说:“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 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后张华被杀,宝剑不知去向。雷焕死后,其子雷华佩剑经延平津,剑突然从腰间跃入水中。派人下水找,不见。只见两龙各长数丈,蟠在一起,光彩照水,波浪惊沸。雷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此处用典以喻才士与明主终有遇合之时。(20)二句意谓风云感会机遇到来之时就当从屠、钓中出来,有志之士不遇时应当安心等待。风云感会:《易· 乾· 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后人因以风云感会比喻机遇。屠钓:指隐居。吕尚未遇文王时,曾为屠夫、钓者。 大人:有志之士。 𡸣屼(nie wu):同“嵲屼”、“臲”,不安貌。 梁甫吟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乌夜啼 下一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诗词简介: 乐府旧题。亦作《梁父吟》。约开元二十一年(733)作。时首次入长安,为小人所阻而未见君王,失意归来,前人则谓李白唯天宝初奉诏入京,故称此诗作于天宝初。梁父,泰山下小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文选》载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李善注:“泰山以喻时君,梁父以喻小人也。”刘良注:“愿辅佐君王致于有德而为小人谗邪之所阻难也。”李白此诗主旨正在此。诗中历叙吕尚暮年遇文王、郦食其狂士见高祖而发迹,勉励自己亦当自奋。中叙“我欲攀龙见明主”而遭小人所阻,自抒愤激之怀抱。末以“神物合有时”以自慰。通篇用典,豪纵不羁,构思奇幻,慷慨不群,“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以气胜也。若无太白本领,不易追逐。”(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六)“长篇不失古意,此极难。将诸葛旧词二桃三士撺入夹点,局阵奇绝”(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楚调曲》 这是一首流行于齐地的丧葬歌。郭茂倩《乐府诗集》:“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诗歌通过齐国三位勇士无罪被杀一事的叙述,寓寄了哀悼死者、忧愤谗言的悲痛情感。 十二句诗,四句一节,顺序而写。第一节写诗人步出齐国都城临淄,远远望见城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有三座形状相似的坟茔。 “累累”即“垒垒”,坟丘起伏的样子。第二节交代了坟中所埋的三位壮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并用“力能排(推倒)南山,文(一作又)能绝(断绝)地纪(地基)”二句概括性很强的诗,突出表现了三位壮士的勇和力。 第三节叙述三士因受谗被齐相晏婴用计杀死。据《晏子春秋·谏下篇》所载:齐景公手下的三位勇士,因失礼冒犯了相国晏婴。晏婴以三士“无长幼之礼”乃“危国之器”为由,谏景公杀三士,并为设毒计一条,赐三人二桃,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和田开疆依次讲述了搏虎和退敌之功,先后各拿了一只桃子。古冶子最后开口,说:当年随主上渡黄河,有大鼋鳖衔走左边骖马,我潜水九里,杀掉鼋鳖。跳出水面时,人们都惊呼河神现世。有功如此,可以吃桃了吧。二位何不把桃交还出来!说完,拔剑而起。公、田二人满面羞惭地说,我们功、力都不如他,却抢先吃桃子,太贪心了。如果不死也不像个勇士了。说罢,自刎而死。古冶子见两个伙伴羞愧身亡,悔恨交加。认为,是个勇士就不该独自活着,于是也自杀了。这就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的史事典实。 《乐府诗集》录此诗题为诸葛亮作,这是误传。根据《古今乐录》中的材料:“《陈武别传》曰:武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十数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泰山梁甫吟》、《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之属。《蜀志》曰:诸葛亮好为《梁甫吟》。然则不起于亮矣。……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引自《乐府诗集》)可证《梁甫吟》不始自孔明。 梁甫吟这是一首哀悼三勇士因二桃而被杀之诗。或题为诸葛亮所作,从所写内容来看,当为汉代乐府民歌。 诗篇首先从因谗言陷害而被杀死的三士之坟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齐城,即临淄。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齐城东南。累累,一个接一个的样子,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有 “松柏冢累累”的诗句。步行走出齐国城门,向东南方向的荡阴里遥望,映入眼帘的是紧紧相连的三座荒坟,其大小极为相似。作者先从阴森凄凉的三座荒坟写起,一下子就使诗篇笼罩在一种悲怆的氛围之中,奠定了此诗的基调。另外,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急于要知道的悬念,即三坟何以“累累正相似”?下面就顺势回答了这个问题:“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这里以民歌中常用的设问句式提出问题。请问那是谁家的坟墓呢?那是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三人之坟墓。这三个人都是齐景公门下的壮士。晏婴对他们三人勇而无礼极为不满,担心他们危害国家,于是劝齐景公除去三人,并为齐景公想出一个杀掉三壮士的办法。即送给三勇士两只桃子,让他们以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首先,公孙接自报有杀虎之功,拿了一只桃子。接着,田开疆自报有杀敌之功,也拿过来一只桃子。这时古冶子自报有潜水杀鼋救主之功。他说:“当年我跟国君过黄河,有只大鼋鱼衔去了一匹骖马。我潜水十来里,终于捉住鼋鱼,救出了骖马。当我从水里出来时,岸上观看的人都认为是河神出来了。这样的大功难道不应该吃桃子吗?你们快把桃子拿出来吧?”说着便把剑拔出来了。公孙接、田开疆听后,都觉得脸红羞愧,还出桃子而自杀。古冶子也为此后悔羞惭自刎而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篇》)。“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二句紧承上二句,是对三勇士的赞扬。他们力大无比,能推倒南山,文才超群,能精通天地之理。“文能绝地纪”,一作 “又能绝地纪”。这样,上下两句皆指“三士以勇力出名,无所谓文”。这样顶天立地之英雄为什么能被小小的两个桃子害死?这正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也是感情愤慨的缘由。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诗人认为,世上最可怕的是谗言,一旦受到谗言陷害,二只桃子居然能杀死三位勇士。是谁这样阴险狠毒,想出计谋呢?那是身为相国的晏子。对阴谋陷害三勇士的晏婴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作者的愤慨之情也达到了顶点。 此诗虽然很短,仅有十二句,却善于铺陈渲染,写得极有特色。如诗篇开始就以电影特写镜头的形式,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接着渲染、铺陈了三士的“排南山”、“绝地纪”的才能。正是基于此,才引起了读者对三士的同情、赞叹,最后把眼光集中到陷害三士的晏婴身上,感情强烈,爱憎分明,阅读之后,使人久久不能平静。 此诗虽平铺叙事,但并不呆滞,主要是作者时而采用设问的句式。当看到那累累相似之墓,不由得提出“问是谁家墓?”当交代出三士被谗言所害之后,又很自然地问道:“谁能为此谋”,使诗篇显得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环环相扣,迭宕起伏,可谓平铺不直叙,显示出此诗独特的风格。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2]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3]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4]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5]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6]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7] 校注 [1]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梁甫,一作梁父,山名,在泰山下。《乐府诗集》:“《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今所传古辞,写齐相晏婴以二桃杀三士,传为诸葛亮所作。 [2]齐: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吕氏。在今山东北部,开国君主是吕尚,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国势逐渐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221年为秦所灭。荡阴里:地名。战国魏邑。汉置荡阴县,属河内郡。故城在今河南汤阴县。 [3]累累:多貌;重叠貌;联贯成串貌。《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 [4]冢:隆起的坟墓。田疆:即田开疆,春秋时力士,臣事齐景公。古冶子:春秋时力士。曾事齐景公。问是谁家冢,《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诸葛孔明全集》作“田疆古冶氏”。 [5]绝:极;独特,引申为熟知。文能绝地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文能绝地纪”。 [6]被:遭;受。《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谗言:说别人的坏话。二桃杀三士: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臣事齐景公,并以勇力闻名。齐相晏子谋去之,请景公以二桃赠与三人,使三人论功食桃。三人互不相让,最终皆弃桃而自杀。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后用以比喻借刀杀人。 [7]齐晏子:即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其父晏弱死,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利。曾奉景公命使晋联姻,与晋大夫叔向议论齐政,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晏子春秋》实系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成。国相齐晏子,《诸葛孔明全集》作“相国齐晏子”。 梁甫吟[蜀]诸葛亮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首诗收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属楚调曲。虽题诸葛亮作,实为附会之说,前人已辨其非。 梁甫是山名,在泰山下。 《梁甫吟》盖言人死后葬于此山,和《薤露》、《蒿里》一样,是流传于民间的葬歌,唯政治色彩较浓。 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晏子春秋·谏下篇》里“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齐景公养了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冶子,一个叫公孙接。他们因细故得罪了当朝宰相晏婴,晏婴便在景公面前进了谗言,并替景公设计除掉他们。计策就是打着景公的旗号,送给三位勇士两个桃子,勇士们各自估量自己的功劳,功劳大的可以吃桃子。三勇士明知是晏婴的奸计,但有景公之命,也不得不摆功索桃。首先,公孙接自报了打虎功,取过一个桃子。接着,田开疆自报了杀敌功,也取过一个桃子。这可动恼了古冶子,他讲了潜水杀鼋救马的功劳,抽剑而起,威逼公孙接、田开疆还桃。公孙接、田开疆满脸愧色,还过桃子,拿出勇士的派头,自杀了。古冶子一看,悔恨莫及,也退还桃子,絜领而死。在这首诗里,作者对三勇士寄予深切的同情,对晏子予以谴责,爱憎是异常分明的。 全诗可分三层意思。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为第一层,是说徒步走出齐都临淄城门,远远地就看到了淄水东岸的荡阴里。这儿有三座形状酷似的坟墓,在坟丘堆积起伏中非常引人注目。作者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坟丘丛积之处,含蓄地点出了三勇士死后的凄凉,激发读者的悲思遐想。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为第二层。作者就读者的思路,提出“谁家墓”这个问题,接着明白作答,是田开疆、古冶子的坟墓,当然也包括公孙接的墓在内,因限于诗句字数给省去了。在解了读者的疑团之后,接着,进一步写了三勇士的才干:就武来说,他们的膂力能推倒南山;就文来说,他们能尽知天地间的一切。这里有大量的潜语。三勇士文武兼善,实为国家的栋梁。但未尽其才而长眠地下,何等可惜!缅怀他们的英雄业绩,令人肃然起敬;追忆他们临难前的正直慷慨,催人泪下。读者难以压抑愤懑之情,不禁要问:“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为第三层,是说三勇士一天蒙受了谗言中伤,竟被用两个桃子把他们三个人给杀掉了。是谁想出这个阴毒的计策呢?不是别人,而是齐国政绩卓著、堪称贤相的晏婴。这一层揭示了三勇士的死因,写得感情饱满。“被谗言”,受到谗言中伤。这里的“谗言”,是指晏婴在齐景公面前诋毁三勇士的一段话:“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晏子春秋·谏下篇》)三勇士既然因谗言而死,他们便是无辜的,他们的死是值得人们同情的。而置三勇士于死地的晏婴,尽管颇有政绩,堪称齐国的贤相,但是,在这件事上,手段未免阴险毒辣。因此,诗篇末了提出“谁能为此谋”这个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然后指出是“国相齐晏子”,称其官职“国相”,语含讽刺,呼其姓氏“晏子”,是指控罪责难逃。 总之,这首诗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铺陈开来,采用倒叙方法,分层递进,犹如剥笋现匕,借为三勇士鸣不白之冤,暴露了君昏臣佞、残杀无辜的罪恶现实,表现出一种沉郁的风格,正如朱嘉征所说:“《梁甫吟》,歌‘步出齐城门’,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哀音。” 梁甫吟❶借指吟诵诗词歌赋。唐杜甫《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诗: “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梁甫吟谢希逸《琴论》曰: 诸葛亮作《梁甫吟》。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辞·瑟调曲》。亦是诸葛亮作。《蜀志》曰:“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但没有说明《梁甫吟》是否起于诸葛亮。李勉《琴说》则认为是曾子撰,《琴操》则曰:“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此诗所咏,本事来源于《晏子春秋·谏下篇》:“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入见公曰: 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曰: 不受桃是无勇也,援桃而起;开疆援桃而起。古冶子曰: 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 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 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公葬以士礼焉。”此诗倒叙写法,先写死者三坟“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次写死者是谁“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次写死者死因原委“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诗全为客观性叙述,而作者在客观叙述中不动声色,爱憎却也分明矣。而最后两句极尽讽刺,身为国相,不为国家招贤纳才,反而谗言加害,对晏子深责之旨明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