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梁甫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梁甫吟liáng fǔ yín

指人怀才不遇;或表现人有感慨,寄于吟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之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李白《留别王司马嵩》: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杜甫《初冬》: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骆宾王《叙寄员半千》: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

梁甫吟

梁甫吟

乐府歌曲名。《楚调曲》之一。古之葬歌。《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 “《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梁甫”,或作梁父,山名,在泰山下,死人聚葬之处。现存古辞写齐相晏婴以二桃杀三士事,传为三国蜀诸葛亮作。后世拟其题者,以唐李白之作最为有名。

☚ 泰山吟   东武吟 ☛
梁甫吟

梁甫吟

❶乐府篇名。一作《梁父吟》。见《乐府诗集》卷四一《相和歌辞·楚调曲》。该书引《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有《梁父吟行》,今不歌。”“李勉《琴说》曰:《梁甫吟》,曾子撰。《琴操》曰: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梁父,泰山下一座小山名。在今山东新泰市西,是死人聚葬之处。《梁父吟》为葬歌。今传旧辞题名诸葛亮作,一说为齐地土风。内容写春秋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三士被齐相晏婴用二桃所杀之事。辞语古朴,格调悲凉。
❷唐诗篇名。七古。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三。乐府旧题,宋郭茂倩亦将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楚调曲》。作年主要有二说:一说被谗见逐,离开长安以后所作;一说被征召入京,供奉翰林以前所作。以后说为胜。诗中提到晏婴“二桃杀三士”之事,立意与题为诸葛亮所作之乐府旧辞有联系,但内容已由伤悼死者而变为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全诗分为五段。首段起始两句,开门见山,直接抒写知遇明主,施展抱负的强烈愿望。第二段以吕望和郦食其的故事,说明贤才一定能够实现大志。第三段驰骋想象,发泄横遭小人排斥压抑的愤懑之情。第四段运用各种典故,抒写自己报国无门的忧虑和痛苦。末段与首段呼应,以终能际会风云、实现理想的自我慰藉作结。通篇用典,并借助种种神话传说,出鬼入神,迷离惝恍,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全诗大气磅礴,挥洒自如。结构奔腾跳跃,瞬息万变,而又脉理自清。方东树评曰:“此是大诗,意脉明白,而段落迷离莫辨。”(《昭昧詹言》卷一二)沈德潜亦曰:“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以气胜也。若无太白本领,不易追逐。”(《唐诗别裁》卷六)是体现李白诗歌清雄奔放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 泰山吟   怨歌行 ☛

梁甫吟

 

李白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麾楚汉如旋蓬。狂客落拓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11)。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12)。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13)。 猰㺄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14)。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15)。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16)。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17)。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18)。《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19)。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𡸣屼当安之(20)

 【解题】
 《梁甫吟》为乐府旧题,亦作《梁父吟》。梁父,泰山下小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文选》载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李善注:“泰山以喻时君,梁父以喻小人也。”刘良注:“愿辅佐君王致于有德而为小人谗邪之所阻难也。”李白此诗主旨正在此。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时首次人长安,为小人所阻而未见君王,失意归来。诗开头即抒渴望见明主;接叙吕尚暮年遇文王、郦食其狂士见高祖而发迹,勉励自己亦当自奋;中叙欲见明主遭小人所阻,又抒为国担忧情怀;末以“神物合有时”以自慰。大量用典而流畅自然;豪纵不羁而一气呵成;构思奇幻而意脉清晰。“若无太白本领,不易追逐”(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六)。
 【注释】
 ①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阳春:喻遭遇明主以施展抱负的时机。②二句写吕尚故事。相传吕尚五十岁在棘津贩卖食物,七十岁在朝歌屠宰牲畜,八十岁在渭水边的磻(pan)溪钓鱼遇到周文王,九十岁被拜为天子师。见《韩诗外传》卷七、卷八。朝歌:在今河南淇县。屠叟:以屠宰牲畜为生的老翁。棘津: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③二句意谓岂能以年老为羞,逢到好时机就扬眉吐气考虑治理国家大事。渌(lu)水:一作“清水”。吐气:一作“壮气”。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事。④广张:广阔地张开。三千六百钓:一年有三百六十天,谓吕尚八十岁钓于渭滨,至九十岁遇文王,则垂钓十年,共三千六百日,故云。风期:风度襟怀,一作“风雅”。⑤此句意谓大人物的突然得志如虎皮花纹的更新变化,文采炳焕,愚者不可能测知。《易· 革》:“大人虎变。象曰:其文炳也。” ⑥高阳酒徒:指汉初郦食其(li yi ji),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人,性狂爱酒,自称“高阳酒徒”。长揖:古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普通礼节,与跪拜的大礼相对。山东:太行山以东。隆准:高鼻子。隆准公:指汉高祖刘邦,据史称刘邦是高鼻子。⑦二句写刘邦接见郦食其事。据《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郦食其见沛公刘邦时,只长揖而不拜。当时刘拜正由两个女子为他洗脚,郦批评说:“你要聚集义兵诛灭无道的秦国,不应该这样傲慢地接见长者。刘邦听后立即停止洗脚,穿整衣服,请郦生上坐,并向他道歉。骋雄辩:指郦食其对刘邦说的话。辍(chuo):停止。趋风:疾行至下风,表示向对方致敬;一说疾趋如风。入门不拜:一作“入门开说”,一作“一开游说”。⑧二句谓郦食其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出谋画策,游说齐王田广,不费一兵一卒而使田广将齐七十馀城归顺刘邦。指麾:即指挥。旋蓬:随风旋转的蓬草,形容轻而易举。⑨狂客:一作“狂生”,指郦食其。落拓:一作“落魄”,穷困失意,又指放荡不羁。壮士:李白自称。⑩攀龙:比喻依附帝王以建功立业。雷公:雷神。砰訇(peng hong):宏大的响声。天鼓:雷神所击之鼓。
 (11)三句用神话故事。《神异经· 东荒经》记载,东王公常与玉女投壶,投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人间看到的天上不下雨而有电光,就是天笑。投壶:古代宴饮时的游戏,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宾主在一定的距离外以次向壶中投箭,中多者为胜,负者罚饮。玉女:仙女,此处喻受皇帝宠幸的小人。三时:指早、午、晚终日。倏烁(shu shuo):电光闪动貌:晦冥:昏暗;此处喻政治昏暗。(12)阊阖(chang he):神话中的天门,喻指皇宫大门。九门:皇帝宫门由内而外共有九重。叩关:敲门。阍(hun)者:看守宫门的人。(13)二句意谓皇帝不了解自己对国事的至诚关切,变成像杞人忧天一样多此一举。白日:喻皇帝。精诚:至诚。《列子· 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饮食者。”倾:倒塌。(14)二句意谓朝廷权幸为政就像凶兽磨牙竞食人肉,贤臣为政就像义兽那样仁爱,连草茎都不肯践踏。 猰㺄(ya yu):古代传说中食人的凶兽。 驺虞(zou yu):古代传说中不吃生物、不踏活草的义兽。(15)二句意谓自己虽处危险境地,但仍有勇气去克服艰难险阻,执猱搏虎、侧足焦原,都不以为苦。据《尸子》记载,古代勇士中黄伯能左手执猱(善攀援的猴),右手搏雕虎(色彩斑驳的猛虎)。焦原:山名,在今山东莒县南,为极危之地。(16)二句意谓智者遇昏暗之世将才智收藏起来,愚者却偏要逞能斗胜,自己不被世人所识,因此被看得轻如鸿毛。(17)二句用晏婴故事表示怕被人用谗言陷害。据《晏子春秋· 内篇· 谏下》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都以勇力闻名,因对齐相晏婴不恭敬,晏婴想将他们除掉,就请齐景公拿出两个桃子,让三人论功食桃。公孙接和田开疆先叙己功而各拿一个,古冶子则说自己功最大。二人羞愧自杀,古冶子也感到自己独生不义,也自杀。后常以“二桃杀三士”喻阴谋杀人。托名诸葛亮的《梁甫吟》云:“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坟,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 相国齐晏子。”(18)二句意谓朝廷如起用自己,就会像周亚夫得到剧孟那样发挥作用,否则就会像吴楚用兵失去剧孟而被人讥笑为徒劳。《史记· 游侠列传》记载:汉文帝时,吴楚等诸侯国叛乱,太尉周亚夫到河南找到了大侠剧孟,高兴地说:“吴楚想造反而不用剧孟,就可知道他们无所作为。天下动乱时,宰相得到一个剧孟,就像掌握了一个敌国。弄兵:玩弄兵器。一本无此二字。咍(hai):讥笑。尔:指吴楚等诸侯国。徒劳:白费力气。(19)二句用张华事。《晋书· 张华传》记载:丰城县(今属江西省)令雷焕掘得二剑,送一剑给张华,留一剑自佩。张华写信给雷焕说:“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 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后张华被杀,宝剑不知去向。雷焕死后,其子雷华佩剑经延平津,剑突然从腰间跃入水中。派人下水找,不见。只见两龙各长数丈,蟠在一起,光彩照水,波浪惊沸。雷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此处用典以喻才士与明主终有遇合之时。(20)二句意谓风云感会机遇到来之时就当从屠、钓中出来,有志之士不遇时应当安心等待。风云感会:《易· 乾· 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后人因以风云感会比喻机遇。屠钓:指隐居。吕尚未遇文王时,曾为屠夫、钓者。 大人:有志之士。 𡸣屼(nie wu):同“嵲屼”、“臲”,不安貌。

李白《梁甫吟》(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梁甫吟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乌夜啼 下一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诗词简介:
 乐府旧题。亦作《梁父吟》。约开元二十一年(733)作。时首次入长安,为小人所阻而未见君王,失意归来,前人则谓李白唯天宝初奉诏入京,故称此诗作于天宝初。梁父,泰山下小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文选》载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李善注:“泰山以喻时君,梁父以喻小人也。”刘良注:“愿辅佐君王致于有德而为小人谗邪之所阻难也。”李白此诗主旨正在此。诗中历叙吕尚暮年遇文王、郦食其狂士见高祖而发迹,勉励自己亦当自奋。中叙“我欲攀龙见明主”而遭小人所阻,自抒愤激之怀抱。末以“神物合有时”以自慰。通篇用典,豪纵不羁,构思奇幻,慷慨不群,“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以气胜也。若无太白本领,不易追逐。”(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六)“长篇不失古意,此极难。将诸葛旧词二桃三士撺入夹点,局阵奇绝”(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梁甫吟》
    .[唐].李白.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我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 《 liánɡ fǔ yín 》 
    《 梁 甫 吟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chánɡ xiào liánɡ fǔ yín , hé shí jiàn yánɡ chūn ? 
    长 啸 梁 甫 吟 , 何 时 见 阳 春 ? 
    jūn bú jiàn , zhāo ɡē tú sǒu cí jí jīn , bā shí xī lái diào wèi bīn 。 
    君 不 见 , 朝 歌 屠 叟 辞 棘 津 , 八 十 西 来 钓 渭 滨 。 
    nínɡ xiū bái fà zhào qīnɡ shuǐ , fénɡ shí zhuànɡ qì sī jīnɡ lún 。 
    宁 羞 白 发 照 清 水 , 逢 时 壮 气 思 经 纶 。 
    ɡuǎnɡ zhānɡ sān qiān liù bǎi diào , fēnɡ qī àn yǔ wén wánɡ qīn 。 
    广 张 三 千 六 百 钓 , 风 期 暗 与 文 王 亲 。 
    dà xián hǔ biàn yú bú cè , dānɡ nián pō sì xún chánɡ rén 。 
    大 贤 虎 变 愚 不 测 , 当 年 颇 似 寻 常 人 。 
    jūn bú jiàn , ɡāo yánɡ jiǔ tú qí cǎo zhōnɡ , chánɡ yī shān dōnɡ lónɡ zhǔn ɡōnɡ 。 
    君 不 见 , 高 阳 酒 徒 起 草 中 , 长 揖 山 东 隆 准 公 。 
    rù mén bú bài chěnɡ xiónɡ biàn , liǎnɡ nǚ chuò xǐ lái qū fēnɡ 。 
    入 门 不 拜 逞 雄 辩 , 两 女 辍 洗 来 趋 风 。 
    dōnɡ xià qí chénɡ qī shí èr , zhǐ huī chǔ hàn rú xuán pénɡ 。 
    东 下 齐 城 七 十 二 , 指 挥 楚 汉 如 旋 蓬 。 
    kuánɡ kè luò bó shànɡ rú cǐ , hé kuànɡ zhuànɡ shì dānɡ qún xiónɡ ! 
    狂 客 落 魄 尚 如 此 , 何 况 壮 士 当 群 雄 ! 
    wǒ yù pān lónɡ jiàn mínɡ zhǔ , léi ɡōnɡ pēnɡ hōnɡ zhèn tiān ɡǔ 。 
    我 欲 攀 龙 见 明 主 , 雷 公 砰 訇 震 天 鼓 。 
    dì pánɡ tóu hú duō yù nǚ , sān shí dà xiào kāi diàn ɡuānɡ , shū shuò huì mínɡ qǐ fēnɡ yǔ 。 
    帝 旁 投 壶 多 玉 女 , 三 时 大 笑 开 电 光 , 倏 烁 晦 冥 起 风 雨 。 
    chānɡ hé jiǔ mén bù kě tōnɡ , yǐ é kòu ɡuān hūn zhě nù 。 
    阊 阖 九 门 不 可 通 , 以 额 扣 关 阍 者 怒 。 
    bái rì bú zhào wǒ jīnɡ chénɡ , qǐ ɡuó wú shì yōu tiān qīnɡ 。 
    白 日 不 照 我 精 诚 , 杞 国 无 事 忧 天 倾 。 
    yà yǔ mó yá jìnɡ rén ròu , zōu yú bù zhé shēnɡ cǎo jīnɡ 。 
    猰 貐 磨 牙 竞 人 肉 , 驺 虞 不 折 生 草 茎 。 
    shǒu jiē fēi náo bó diāo hǔ , cè zú jiāo yuán wèi yán kǔ 。 
    手 接 飞 猱 搏 雕 虎 , 侧 足 焦 原 未 言 苦 。 
    zhì zhě kě juǎn yú zhě háo , shì rén jiàn wǒ qīnɡ hónɡ máo 。 
    智 者 可 卷 愚 者 豪 , 世 人 见 我 轻 鸿 毛 。 
    lì pái nán shān sān zhuànɡ shì , qí xiānɡ shā zhī fèi èr táo 。 
    力 排 南 山 三 壮 士 , 齐 相 杀 之 费 二 桃 。 
    wú chǔ nònɡ bīnɡ wú jù mènɡ , yà fū tāi ěr wéi tú láo 。 
    吴 楚 弄 兵 无 剧 孟 , 亚 夫 咍 尔 为 徒 劳 。 
    liánɡ fǔ yín , shēnɡ zhènɡ bēi 。 
    梁 甫 吟 , 声 正 悲 。 
    zhānɡ ɡōnɡ liǎnɡ lónɡ jiàn , shén wù hé yǒu shí 。 
    张 公 两 龙 剑 , 神 物 合 有 时 。 
    fēnɡ yún ɡǎn huì qǐ tú diào , dà rén niè wù dānɡ ān zhī 。 
    风 云 感 会 起 屠 钓 , 大 人 臲 屼 当 安 之 。 
     
  • 《梁甫吟》
    .[唐].李白.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逞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
    白日不照我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
    梁甫吟,聲正悲。
    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
    風云感會起屠釣,大人臲屼當安之。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梁甫吟啊梁甫吟,自从诸葛亮唱响以来,多少志士吟颂过你,心中期盼着事业的春天。你知道周朝居住在棘津的姜太公吗?七十岁的人了,清晨即起,边屠牛时边唱歌,为了做一番大事业,辞别故乡来到长安边的渭水河边,用直钩钓了十年鱼。
     清澈的河水映照着他的白发,刺痛了他的心。当风云际会的时候,当文王来拜师的时候,那是气如东海,势比泰山,治国方略,那是一套一套的,小人们,别小看我现在普通人一个,机会来临,小猫也变大老虎!
     你知道秦末汉初居住高阳的酒鬼俪食其吗?六十多岁了,草莽出身,见了刘邦硬是不跪拜,做个长揖就算给足面子了!一阵雄辩就折服了他,让刘邦立即停止洗脚,马上放弃美女的按摩!改为洗耳恭听了。你看他就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攻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市。把刘邦和项羽玩得象呼啦圈一样的转啊转!你看看,他那样的落泊之知识分子还云开雾散大干了一番,何况我身强力壮,智勇双全!
     我胸有治国大略,我必须为国家担忧,我想见皇上!可是皇上在干什么呢?鼓声敲得震天响,皇上和宫女贵妃们做投壶的游戏忙又忙!一脸的牙齿笑得多灿烂。可是宫墙外已经危机四起,安禄山准备反叛,这些事情皇上你知道吗?可是你周围的人却不容许我警告你,还责怪我打扰了你的雅兴。说我是杞国之人无事担忧天倾塌。白日啊,你整天被乌云蒙蔽着啊,你怎么可以照到我忠诚忧国的心肠?
     现在各地的军阀官僚一个个如同吃人的野兽——猰貐,阴险残暴。我却是驺虞样的猛虎,羞与合流,目前形势危险如同焦原——周围深渊高千丈而方圆才几十米,我却可以象姜太公和俪食其一样,斡旋处置游刃有余。别看他们力可拔山的外表,我要去除他们却只需要两三个桃子,知道晏婴杀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等三人的故事吗?其关键是要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别硬碰硬的乱整。我可是去探过安禄山的虚实,他手下根本没有象剧孟一样的智谋之士,匹夫一个,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
     梁甫吟啊梁甫吟,心事重啊声音悲,古之名剑——干将和莫邪什么时候可以相合呢?那时候就会天下无敌,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皇上风云际会呢?那时候天下将平安无事。等待吧,安心地等待,等待最好的时机!
  • ①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阳春:喻遭遇明主以施展抱负的时机。

    ②二句写吕尚故事。相传吕尚五十岁在棘津贩卖食物,七十岁在朝歌屠宰牲畜,八十岁在渭水边的磻(pan)溪钓鱼遇到周文王,九十岁被拜为天子师。见《韩诗外传》卷七、卷八。朝歌:在今河南淇县。屠叟:以屠宰牲畜为生的老翁。棘津: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

    ③二句意谓岂能以年老为羞,逢到好时机就扬眉吐气考虑治理国家大事。渌(lu)水:一作“清水”。吐气:一作“壮气”。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事。

    ④广张:广阔地张开。三千六百钓:一年有三百六十天,谓吕尚八十岁钓于渭滨,至九十岁遇文王,则垂钓十年,共三千六百日,故云。风期:风度襟怀,一作“风雅”。

    ⑤此句意谓大人物的突然得志如虎皮花纹的更新变化,文采炳焕,愚者不可能测知。《易· 革》:“大人虎变。象曰:其文炳也。”

    ⑥高阳酒徒:指汉初郦食其(li yi ji),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人,性狂爱酒,自称“高阳酒徒”。长揖:古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普通礼节,与跪拜的大礼相对。山东:太行山以东。隆准:高鼻子。隆准公:指汉高祖刘邦,据史称刘邦是高鼻子。

    ⑦二句写刘邦接见郦食其事。据《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郦食其见沛公刘邦时,只长揖而不拜。当时刘拜正由两个女子为他洗脚,郦批评说:“你要聚集义兵诛灭无道的秦国,不应该这样傲慢地接见长者。刘邦听后立即停止洗脚,穿整衣服,请郦生上坐,并向他道歉。骋雄辩:指郦食其对刘邦说的话。辍(chuo):停止。趋风:疾行至下风,表示向对方致敬;一说疾趋如风。入门不拜:一作“入门开说”,一作“一开游说”。

    ⑧二句谓郦食其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出谋画策,游说齐王田广,不费一兵一卒而使田广将齐七十馀城归顺刘邦。指麾:即指挥。旋蓬:随风旋转的蓬草,形容轻而易举。

    ⑨狂客:一作“狂生”,指郦食其。落拓:一作“落魄”,穷困失意,又指放荡不羁。壮士:李白自称。

    ⑩攀龙:比喻依附帝王以建功立业。雷公:雷神。砰訇(peng hong):宏大的响声。天鼓:雷神所击之鼓。
     
    (11)三句用神话故事。《神异经· 东荒经》记载,东王公常与玉女投壶,投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人间看到的天上不下雨而有电光,就是天笑。投壶:古代宴饮时的游戏,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宾主在一定的距离外以次向壶中投箭,中多者为胜,负者罚饮。玉女:仙女,此处喻受皇帝宠幸的小人。三时:指早、午、晚终日。倏烁(shu shuo):电光闪动貌:晦冥:昏暗;此处喻政治昏暗。

    (12)阊阖(chang he):神话中的天门,喻指皇宫大门。九门:皇帝宫门由内而外共有九重。叩关:敲门。阍(hun)者:看守宫门的人。

    (13)二句意谓皇帝不了解自己对国事的至诚关切,变成像杞人忧天一样多此一举。白日:喻皇帝。精诚:至诚。《列子· 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饮食者。”倾:倒塌。

    (14)二句意谓朝廷权幸为政就像凶兽磨牙竞食人肉,贤臣为政就像义兽那样仁爱,连草茎都不肯践踏。 猰㺄(ya yu):古代传说中食人的凶兽。 驺虞(zou yu):古代传说中不吃生物、不踏活草的义兽。

    (15)二句意谓自己虽处危险境地,但仍有勇气去克服艰难险阻,执猱搏虎、侧足焦原,都不以为苦。据《尸子》记载,古代勇士中黄伯能左手执猱(善攀援的猴),右手搏雕虎(色彩斑驳的猛虎)。焦原:山名,在今山东莒县南,为极危之地。

    (16)二句意谓智者遇昏暗之世将才智收藏起来,愚者却偏要逞能斗胜,自己不被世人所识,因此被看得轻如鸿毛。

    (17)二句用晏婴故事表示怕被人用谗言陷害。据《晏子春秋· 内篇· 谏下》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都以勇力闻名,因对齐相晏婴不恭敬,晏婴想将他们除掉,就请齐景公拿出两个桃子,让三人论功食桃。公孙接和田开疆先叙己功而各拿一个,古冶子则说自己功最大。二人羞愧自杀,古冶子也感到自己独生不义,也自杀。后常以“二桃杀三士”喻阴谋杀人。托名诸葛亮的《梁甫吟》云:“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坟,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 相国齐晏子。

    ”(18)二句意谓朝廷如起用自己,就会像周亚夫得到剧孟那样发挥作用,否则就会像吴楚用兵失去剧孟而被人讥笑为徒劳。《史记· 游侠列传》记载:汉文帝时,吴楚等诸侯国叛乱,太尉周亚夫到河南找到了大侠剧孟,高兴地说:“吴楚想造反而不用剧孟,就可知道他们无所作为。天下动乱时,宰相得到一个剧孟,就像掌握了一个敌国。弄兵:玩弄兵器。一本无此二字。咍(hai):讥笑。尔:指吴楚等诸侯国。徒劳:白费力气。

    (19)二句用张华事。《晋书· 张华传》记载:丰城县(今属江西省)令雷焕掘得二剑,送一剑给张华,留一剑自佩。张华写信给雷焕说:“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 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后张华被杀,宝剑不知去向。雷焕死后,其子雷华佩剑经延平津,剑突然从腰间跃入水中。派人下水找,不见。只见两龙各长数丈,蟠在一起,光彩照水,波浪惊沸。雷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此处用典以喻才士与明主终有遇合之时。

    (20)二句意谓风云感会机遇到来之时就当从屠、钓中出来,有志之士不遇时应当安心等待。风云感会:《易· 乾· 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后人因以风云感会比喻机遇。屠钓:指隐居。吕尚未遇文王时,曾为屠夫、钓者。 大人:有志之士。 𡸣屼(nie wu):同“嵲屼”、“臲”,不安貌。
     
  • 长篇不失古意,此极难。将诸葛旧词二桃三士撺入夹点,局阵奇绝。苏子瞻取此法作‘燕子楼空’三句,便自托独得。(王夫之《唐诗评选》)
     
    言己安于困厄以俟时。始言吕尚之耄年,郦食其之狂士,犹乘时遇合,为壮士者正当自奋。然欲以忠言寤主,而权奸当道,言路壅塞。非不愿剪除之,而人主不听,恐为匪人戕害也。究之,论其常理,终当以贤辅国,唯安命以俟有为而已。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以气胜也。若无太白本领,不易追逐。(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约作于诗人长安遭谗,被“赐金放还”不久。在李白全部诗歌中,约有一百四十余首为乐府诗。诗人善用乐府古题,并能另创新意。即如这首《梁甫吟》,本为悲苦凄恻的古葬歌曲,诗人袭用后,化为悲愤激切的慷慨之声,同《将进酒》等篇一样,表现了自己处于理想与现实尖锐矛盾中的复杂感情。
     
    开篇两句,一锤定音。用“长啸”古歌《梁甫吟》,尽泻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见阳春”则是化用宋玉《九辩》中“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句意,渴望于被压抑湮没中,重得脱颖而出。它一下子集中展现了苦闷、愤懑、热望、忧患等纷繁情绪,足有先声夺人,统帅全篇的气势。接下十六句紧承上文生发,以“君不见”引述了两则史实故事。一则叙述西周吕望的坎坷遭际:他长期沉湮民间,曾于棘津当过小贩,又在朝歌作过屠夫,直至八十岁时还在渭水之滨垂钓;终在十年后遇周文王,得展平生大志。另一则叙述秦末郦食其的崛起草莽:因汉王刘邦鄙视腐儒,他又狂放不羁,自谓“高阳酒徒”,遂难以面陈雄韬伟略。但他施计逞辩,终使刘邦跣足迎接,并说服齐王率城降汉,在楚汉争雄中建树了功勋。这两则故事前六句叙事,后两句议论,表明虽是“寻常”之辈、“落魄”之人,如果得遇贤君明主,就会干出一番事业。显然这是用以比附自己,寄寓了诗人的宏伟理想和远大抱负。这里对古人轶事的类比性引述,自然而贴切;对政治际遇的推测性评论,热情而自信。全段夹叙夹议,欲扬先抑,于高亢激昂的声调中见清爽明快的节奏;又在舒展流利的语气中见跌宕宛转的格调。
     
     “我欲”七句为第二段。诗境逆转,感情由达观超放,变得痛苦郁闷。诗人继承了屈原《离骚》的传统,运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段,展开丰富的想象,升天入地,上下求索,在惝恍迷离、神奇变幻的境界中,表现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统治者的冲突和报国无门的愤慨,从而揭露了在位权贵滥施淫威、扼杀贤才的罪行。这段描写换用了险拗的仄声韵,语气顿呈激切荡伏之势,意境也变得磅礴浩渺。伴随着绘声绘色的奇特画面的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直让人感到气势非凡,激动不已。
     
    “白日”以下十二句是第三段。这里大量征引典故,运用神话,说古论今,纵横驰骋,集中地抒发了自己深重的忧虑和极度的愤懑情绪,激烈地抨击了贤愚倒置、善恶不辨的黑暗现实。先以“杞人忧天”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忧患意识不被体察,反遭诬谤;再以古代神话中专食人肉的“猰㺄”和不折草木的“驺虞”分别隐喻残害百姓的权奸佞臣和可施理想政治的仁人志士;又以古代手接飞猱、搏击雕虎的勇士自许,表述自己临危不惧、有才有勇的豪情壮志。然而,“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诗意似由波峰跌入浪谷,呈一顿挫之势,进一步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人理解的苦闷。现实生活中,是“骅骝拳跼”,“蹇驴得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孰轻孰重,谁智谁愚,常是黑白颠倒,是非莫辨。就连春秋时齐国的晏婴都曾设计害死过力能排山的三位勇士,还有汉初吴楚等王之乱,竟然没有起用侠士剧孟就轻易弄兵,结果徒劳无益,而为天下人所讥笑。诗人借此历史典故,揭露了权奸的机巧狡诈,嗤笑了他们的昏庸无能。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文句的安排衔接,不拘常规,自出机杼。为避罗列典故之嫌,为救铺叙平直之弊,更为了造成一种曲折迂盘、起落无常的气势,诗人巧妙地调换了七、八两句和九、十两句行文的惯常顺序。这不仅助长了文势奇崛,而且造成了情辞奔涌,平添了雄健横肆之妙。难怪沈德潜《唐诗别裁》曾说: “此是大诗,意脉明白而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以气胜也。”更令人叹服的是,这十二句诗竟几次换韵,且平仄互转,起伏变化,见出诗人的驾驭之功和创造之力。
     
    最后六句是末段。“梁甫吟”呼应全诗首句,再次扣题,给人以收束之感,结构上照应得缜密自然。“声正悲”照应全诗次句,点出“悲”系因盼“见阳春”而难料“何时”。着一“正”字,显得更加悲愤不已。末尾四句,是以张华神剑干将、莫邪终将会合的传说,比喻有志之士,要安心等待时机,总有一天会象吕望那样“风云感会”,得遇明主,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这末段虽短,但句式变化却很频繁。由三言至五言,又由五言至七言。声调由急促趋向高亢,而后又转入平直舒缓。恰切地表达了交织翻涌在诗人胸臆间的复杂矛盾的感情。悲愤而乐观、忧虑而自信的自我形象,便鲜明真切地显现了出来。
     
    《梁甫吟》是李白长篇歌行体的佳品。全诗洋溢着主人公歌呼啸叹、不囿世俗,渴望实现政治理想的鲜明个性。感情深厚、强烈、充沛;构思谋篇,精妙奇特,极尽纡曲变化之能事。通篇以“啸”为手段,以“悲”为基调,以“智”“愚”为对比,以“见阳春”为线索,大量频繁地贯穿史事、典故,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虚幻的仙境,充分体现了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  《梁甫吟》是乐府中的“楚词曲名”,亦作 “梁父吟”。梁父,是泰山下的一个小丘,人死之后往往葬在这里,所以本来是一支葬歌。今所传的古词,是说齐相晏婴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的。据说诸葛亮 “躬耕垄亩,好为《梁甫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就是指的这首诗。它是通过三士自杀的故事,谴责谗佞之害贤的。李白这首乐府,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的话,说明它是在今传古辞的基础上,广其意、宏其旨的产物。这支乐府,当是诗人 “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
     
     “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新唐书·文艺传》)之后写的。诗的前半幅对实现自己的抱负,充满着乐观和自信;后半幅对现实的黑暗,表现出抑郁和悲愤,情绪由高昂而转向低沉,语言由爽朗而变为吞吐,极尽变化错落之致。
     
    诗一开端,感情的浪涛就象决了堤的洪水,一泻而下,不可收拾。“长啸 《梁甫吟》,何时见阳春?”说明诗人不是在低吟,不是在永叹,而是在长啸。长啸,表现一种激越悲愤的感情,一种凄厉深沉的哀怨,所以 《小雅·白华》 有“啸歌伤怀”之语,司马相如 《上林赋》有“长啸哀鸣”的话,说明诗人在吟这首诗时,心情是激愤的,是不平静的。为什么如此愤愤不平呢?就是他对未来,对前途,感到有些渺茫,感到难以捉摸,不知何时才能重见那艳阳的春天,那充满着生机的春天!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宋玉《九辩》 的 “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 的语意,抒发了自己 “戴盆不见太阳晖”的悲愤。这对一个怀着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的诗人来说,自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压抑感、失落感。所以诗的发端两语,决定了诗的基调,也是诗人所要抒发的主要思想感情,而后面所表现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精神,所表现的“世人见我轻鸿毛”的悲观情调,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接着,诗人用呼问的语气,一口气提出两个 “君不见” 的历史故事来自我解嘲,也不过是长歌当哭而已。“君不见”犹言“君不闻”,意即 “您没有听说过吗”?这大概是唐宋时代通行的方言,所以诗人曾经反复运用这个短语,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如“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登高丘而望远海》),“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行路难》)。这里所说的是秦皇、汉武和西晋时代的事,当然不是唐人所能见到的。就是此诗所说的吕尚兴周、郦生佐汉的故事,也远在西周和西汉,自然也不是唐人所能见到的。即使诗人所说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既云来自天上,跨越时空,也就不是“见”而是“闻”了。诗中所说的两个“龙虎风云会”的故事,是令人神往的。它第一个是说吕尚行年九十,才有风云际会的一天。他五十岁在棘津(今河北广川) 卖过浆,七十岁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过牛,八十岁在磻溪 (今陕西宝鸡) 钓过鱼。当他未遇文王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到处垂下芳饵,不以白发映绿水为羞;一旦遇上文王,便大展经纶,身为帝师,创制立法,彪炳后世,成为兴周的名臣。正如诗人在 《鞠歌行》 中所歌颂的那样:“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一举钓六合,遂荒(占有) 营丘 (今山东淄博,吕尚受封于齐,建都于此) 东。”所谓 “虎变”,是说历史上的大英雄、大豪杰,往往是出处不定、变化莫测的。语出 《周易· 草》 的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第二个是讲郦食其家贫落魄,无以为生,当他冒称 “高阳酒徒” 去游说“隆准龙颜” 的刘邦时,刘 “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表现了对他的极大的蔑视,他竟长揖不拜,骋其雄辞,使刘邦为之“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座,谢之”。终于“伏轼下齐七十馀城”,在楚项斗争中,建立了丰功伟绩 (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象这么一个落魄的 “狂生”,尚且有风云际会的时候,何况力当群雄的壮士呢? 因此,他总是满怀乐观的精神,坚信总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的。
     
     然而严酷的现实,告诉他当权者并没有视之重如泰山,而是视之轻如鸿毛的。于是由乐观的高峰一下跌进悲观的低谷。这感情的起伏变化,给诗歌艺术涂上了波谲云诡的色彩。他想攀龙须,上九天,求得明主的赏识,以改变他那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门有车马客行》)的现状,可他得到的却是无情的打击,难堪的冷落。不但 “明主”不赏识他的 “精诚”,继续和那些 “玉女”们作着 “投壶” 的游戏,他们有时因为胜利而大笑,长空中便呈现出耀眼的光华;有时因为失误而懊恼,大地里便变得风雨如晦。而且那擅作威福的雷公,擂起 “砰訇” 的天鼓来威慑他;那仗势欺人的守门人,看到他以额扣门,也大发起雷霆来。这 “我欲攀龙见明主”以下七句,很明显是从 《离骚》 的“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的语意敷衍出来的,是从 《招魂》 的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的语意点化出来的。是诗人巧妙地在现实世界中涂上一层神话的色彩,以便在神话世界中尽情地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受,毫无顾忌地喊出自己心中的不平之鸣。
     
     “白日不照吾精诚”一段,是诗人思想的继续升华,主题的继续深化。他让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错出杂陈,以抒发内心的苦闷,抨击现实的不合理。首言他怀着忧国伤时的一片精诚,指出潜在的危险一天天在加剧,而明君反说他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这是以 “白日”喻 “明君”,是这个段意的第一层。次言这是一个猰㺄吃人、虞绝迹的黑暗时代, 然而凭他“左接飞猱,右搏雕虎”的智勇,完全可以挽狂澜,回天步,致国家于苞桑磐石之安。即使把他放在最艰难、最危险的 “焦原”,他也不会因为它“下临百仞之溪”而有所畏惧,无奈他的精诚得不到信任、受不到重视,也只好遁迹山林,自甘埋没了。这是诗人欲奋其智能、一展抱负而不可得的苦闷,大有“九死未悔”“众芳芜秽”之慨。三言蔽美嫉贤,士不得用,乃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与社会现象。力足以排南山的三壮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齐相晏婴用 “计功食挑”的阴谋给害死了,智足以改变吴、楚七国命运的剧孟被遗弃了,周亚夫笑其“无能为已“。大有 “鸾凤伏窜,鸱鸮翱翔”之感,跟 《离骚》 中的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妬” 的思想是一致的。从它的情感线索的发展来看,是迂迥错综、变化莫测的。或沉郁,或爽朗;或顿挫,或断续;或急促,或纾徐,完全是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乍一看来,好象拉杂错综,漫无条贯,实则跳跃变化,有迹可寻。朱熹说得好:“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 (《朱子语类》)。沈德潜也说: 此诗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痕迹,盖气胜也” (《唐诗别裁》 此诗评语)。可见此诗的无法而有法,拉杂而无迹,正是 “圣于诗”、“盛于气” 的结果。
     
    结尾六句,是照应篇首,是回答 “何时见阳春” 的呼问。它以沉郁之调,表达观之情,具有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之妙。言自己怀瑾握瑜,为谗邪所蔽,好象干将、莫邪埋藏地下,而神光上彻斗牛,终有风云际会的一天。那隐于屠沽、饮于渔樵的吕尚,年过八十,犹能乘时遇合,建功立业,自己也要乐天顺时,等待有为的契机的到来。这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坦荡的,是达观的;然而骨子里却充满着矛盾,充满抑郁不平之气。当他想到老如吕尚,狂如郦生,犹能感会风云,奋其智能,为兴周、兴汉贡献力量不禁心胸为之开张,精神为之一振;当他想到那毕竟是奇遇,是幸运儿,历史上那些力足以排山的勇士,智足以兴邦的贤才,往往被排挤、被放逐、甚至被戕害,又不禁为之感叹、嘘唏! 这样反反复复,哀乐相乘,使得诗歌旋律的轻重疾徐,随着感情的悲欢哀乐而变化,错落多姿,抑扬有致,诚足以凌跨百代、卓绝千古矣。
     
  •  
     诗歌篇名。《梁甫吟》为乐府《楚调曲》旧题,音调悲切凄苦,古辞今不传。此诗是唐李白拟作。清王琦《李太白全集》:“(白日不照吾精诚)此节诗意,婉转曲折,若断若联,骤读之几不知为何语。以意逆之,大抵谓君既不能照鉴我之精诚,我亦无容以国事为忧。何则?廷臣之中贤奸不一,其倾险一流,如食人之恶兽,一犯其怒,立见死亡;其忠良一流,则专一保全善类,如驺虞之不肯有伤草木。我处贫穷疏贱之中,而確然践义以行,虽履险犯难,亦所不忌。然揣时度势,在智者惟有卷而怀之一著,若不顾利害,逞其豪气,直言峻节以蹈危机,则愚甚矣。世人见我处而不出,轻我如鸿毛,是岂知予之心哉。试观古来如公孙接等为时相所忌,致之死地,初不费力,我安可复蹈其覆辙耶!若夫爱惜人才之大臣,知士之用与不用,实有关国家大计,而思得人为我用,如周亚夫得一剧孟而以为喜者,世固不乏也,我亦俟之而已。……萧士赟曰:‘长啸《梁父吟》,何时见阳春’,喻有志之士,何时而遇主也。‘君不见’两段,聊自慰解,谓太公之老,食其之狂,当时视为寻常落魄之人,犹遇合如此,则为士者终有遇合之时也。‘我欲攀龙见明主’,于时事有所见而欲告于君也。‘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𠖇起风雨’,喻权奸女谒用事,政令无常也。‘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喻言路雍塞,下情不得上达,而言者往往获罪于权近也。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太白灼见当时贵妃、国忠、林甫、禄山,窃弄权柄,祸已胎而未形,欲谏则言无证而不信,倘使君不鉴吾之诚,则正所谓杞人忧天之类耳。‘猰㺄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叹当时小人在位,为政害民,犹如猰㺄磨牙竞食人肉,彼有道之朝,则当仁如驺虞,虽生草不履,况肯以肉为食哉!况肯轻杀一士哉!‘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白意谓当有道之朝,得君而佐之,为国出力,刺奸击邪,不惮勤劳,如接搏猱虎,虽侧足焦原,未足言苦。今时事若此,则当卷其智而为愚,乃为人豪,世不我知,谓为真愚,而轻我如鸿毛。我亦卒不改行者,思古之壮士,勇力如此,一忤齐相,用计杀之,特费二桃,殊不劳力。白也倘不卷其智而怀之,适足使权近得以甘心焉耳。‘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又自慰解,当国者终须得人为用,必有遇合之时也。‘《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𡸣屼当安之’,申言有志之士,终当感会风云,如神剑之会合有时。则大人君子,遭时屯否,𡸣屼不安,且当安时以俟命可也。琦按:萧氏解‘驺虞’数句,似与诗意不甚相合,当分别观之。”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言已安于困厄以俟时。始言吕尚之耄年,郦食其之狂士,犹乘时遇合,为壮士者,正当自奋。然欲以忠言寤主,而权奸当道,言路雍塞。非不愿剪除之,而人主不听,恐为匪人戕害也。究之论其常理,终当以贤辅国,惟安命以俟有为而已。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以气胜也。若无太白本领,不易追逐。”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抒发他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的悲愤心情。诗中列举历史人物的遭际,比拟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朝政的黑暗。最后表示要安于困厄,以待时机,反映了诗人用世之心并不因遭际挫折而有所削弱。”此诗当为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通过对吕尚、郦食其等历史人物遭际遇合的叙述和一些神话传说的描绘,抒写了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的痛苦和对理想政治的期待;表示了虽遭挫折但仍然自强不息,继续进取的坚定信念。通篇用典,气势奔放,色彩缤纷,感情炽热,是李白代表诗作之一。
     



《梁甫吟》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楚调曲》

这是一首流行于齐地的丧葬歌。郭茂倩《乐府诗集》:“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诗歌通过齐国三位勇士无罪被杀一事的叙述,寓寄了哀悼死者、忧愤谗言的悲痛情感。

十二句诗,四句一节,顺序而写。第一节写诗人步出齐国都城临淄,远远望见城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有三座形状相似的坟茔。 “累累”即“垒垒”,坟丘起伏的样子。第二节交代了坟中所埋的三位壮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并用“力能排(推倒)南山,文(一作又)能绝(断绝)地纪(地基)”二句概括性很强的诗,突出表现了三位壮士的勇和力。

第三节叙述三士因受谗被齐相晏婴用计杀死。据《晏子春秋·谏下篇》所载:齐景公手下的三位勇士,因失礼冒犯了相国晏婴。晏婴以三士“无长幼之礼”乃“危国之器”为由,谏景公杀三士,并为设毒计一条,赐三人二桃,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和田开疆依次讲述了搏虎和退敌之功,先后各拿了一只桃子。古冶子最后开口,说:当年随主上渡黄河,有大鼋鳖衔走左边骖马,我潜水九里,杀掉鼋鳖。跳出水面时,人们都惊呼河神现世。有功如此,可以吃桃了吧。二位何不把桃交还出来!说完,拔剑而起。公、田二人满面羞惭地说,我们功、力都不如他,却抢先吃桃子,太贪心了。如果不死也不像个勇士了。说罢,自刎而死。古冶子见两个伙伴羞愧身亡,悔恨交加。认为,是个勇士就不该独自活着,于是也自杀了。这就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的史事典实。

《乐府诗集》录此诗题为诸葛亮作,这是误传。根据《古今乐录》中的材料:“《陈武别传》曰:武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十数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泰山梁甫吟》、《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之属。《蜀志》曰:诸葛亮好为《梁甫吟》。然则不起于亮矣。……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引自《乐府诗集》)可证《梁甫吟》不始自孔明。


古代民歌《梁甫吟》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 国相齐晏子。
 这是一首哀悼三勇士因二桃而被杀之诗。或题为诸葛亮所作,从所写内容来看,当为汉代乐府民歌。
 诗篇首先从因谗言陷害而被杀死的三士之坟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齐城,即临淄。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齐城东南。累累,一个接一个的样子,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有 “松柏冢累累”的诗句。步行走出齐国城门,向东南方向的荡阴里遥望,映入眼帘的是紧紧相连的三座荒坟,其大小极为相似。作者先从阴森凄凉的三座荒坟写起,一下子就使诗篇笼罩在一种悲怆的氛围之中,奠定了此诗的基调。另外,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急于要知道的悬念,即三坟何以“累累正相似”?下面就顺势回答了这个问题:“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这里以民歌中常用的设问句式提出问题。请问那是谁家的坟墓呢?那是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三人之坟墓。这三个人都是齐景公门下的壮士。晏婴对他们三人勇而无礼极为不满,担心他们危害国家,于是劝齐景公除去三人,并为齐景公想出一个杀掉三壮士的办法。即送给三勇士两只桃子,让他们以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首先,公孙接自报有杀虎之功,拿了一只桃子。接着,田开疆自报有杀敌之功,也拿过来一只桃子。这时古冶子自报有潜水杀鼋救主之功。他说:“当年我跟国君过黄河,有只大鼋鱼衔去了一匹骖马。我潜水十来里,终于捉住鼋鱼,救出了骖马。当我从水里出来时,岸上观看的人都认为是河神出来了。这样的大功难道不应该吃桃子吗?你们快把桃子拿出来吧?”说着便把剑拔出来了。公孙接、田开疆听后,都觉得脸红羞愧,还出桃子而自杀。古冶子也为此后悔羞惭自刎而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篇》)。“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二句紧承上二句,是对三勇士的赞扬。他们力大无比,能推倒南山,文才超群,能精通天地之理。“文能绝地纪”,一作 “又能绝地纪”。这样,上下两句皆指“三士以勇力出名,无所谓文”。这样顶天立地之英雄为什么能被小小的两个桃子害死?这正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也是感情愤慨的缘由。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诗人认为,世上最可怕的是谗言,一旦受到谗言陷害,二只桃子居然能杀死三位勇士。是谁这样阴险狠毒,想出计谋呢?那是身为相国的晏子。对阴谋陷害三勇士的晏婴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作者的愤慨之情也达到了顶点。
 此诗虽然很短,仅有十二句,却善于铺陈渲染,写得极有特色。如诗篇开始就以电影特写镜头的形式,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接着渲染、铺陈了三士的“排南山”、“绝地纪”的才能。正是基于此,才引起了读者对三士的同情、赞叹,最后把眼光集中到陷害三士的晏婴身上,感情强烈,爱憎分明,阅读之后,使人久久不能平静。
 此诗虽平铺叙事,但并不呆滞,主要是作者时而采用设问的句式。当看到那累累相似之墓,不由得提出“问是谁家墓?”当交代出三士被谗言所害之后,又很自然地问道:“谁能为此谋”,使诗篇显得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环环相扣,迭宕起伏,可谓平铺不直叙,显示出此诗独特的风格。

“梁甫吟”的全文和注释 - 诸葛亮集 - 可可诗词网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2]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3]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4]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5]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6]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7]
 (《诸葛亮集》、《艺文类聚》、《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孔明全集》)
 校注
 [1]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梁甫,一作梁父,山名,在泰山下。《乐府诗集》:“《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今所传古辞,写齐相晏婴以二桃杀三士,传为诸葛亮所作。
 [2]齐: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吕氏。在今山东北部,开国君主是吕尚,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国势逐渐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221年为秦所灭。荡阴里:地名。战国魏邑。汉置荡阴县,属河内郡。故城在今河南汤阴县。
 [3]累累:多貌;重叠貌;联贯成串貌。《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
 [4]冢:隆起的坟墓。田疆:即田开疆,春秋时力士,臣事齐景公。古冶子:春秋时力士。曾事齐景公。问是谁家冢,《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诸葛孔明全集》作“田疆古冶氏”。
 [5]绝:极;独特,引申为熟知。文能绝地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文能绝地纪”。
 [6]被:遭;受。《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谗言:说别人的坏话。二桃杀三士: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臣事齐景公,并以勇力闻名。齐相晏子谋去之,请景公以二桃赠与三人,使三人论功食桃。三人互不相让,最终皆弃桃而自杀。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后用以比喻借刀杀人。
 [7]齐晏子:即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其父晏弱死,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利。曾奉景公命使晋联姻,与晋大夫叔向议论齐政,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晏子春秋》实系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成。国相齐晏子,《诸葛孔明全集》作“相国齐晏子”。

乐府诗《梁甫吟》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梁甫吟

 

[蜀]诸葛亮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首诗收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属楚调曲。虽题诸葛亮作,实为附会之说,前人已辨其非。
 梁甫是山名,在泰山下。 《梁甫吟》盖言人死后葬于此山,和《薤露》、《蒿里》一样,是流传于民间的葬歌,唯政治色彩较浓。
 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晏子春秋·谏下篇》里“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齐景公养了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冶子,一个叫公孙接。他们因细故得罪了当朝宰相晏婴,晏婴便在景公面前进了谗言,并替景公设计除掉他们。计策就是打着景公的旗号,送给三位勇士两个桃子,勇士们各自估量自己的功劳,功劳大的可以吃桃子。三勇士明知是晏婴的奸计,但有景公之命,也不得不摆功索桃。首先,公孙接自报了打虎功,取过一个桃子。接着,田开疆自报了杀敌功,也取过一个桃子。这可动恼了古冶子,他讲了潜水杀鼋救马的功劳,抽剑而起,威逼公孙接、田开疆还桃。公孙接、田开疆满脸愧色,还过桃子,拿出勇士的派头,自杀了。古冶子一看,悔恨莫及,也退还桃子,絜领而死。在这首诗里,作者对三勇士寄予深切的同情,对晏子予以谴责,爱憎是异常分明的。
 全诗可分三层意思。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为第一层,是说徒步走出齐都临淄城门,远远地就看到了淄水东岸的荡阴里。这儿有三座形状酷似的坟墓,在坟丘堆积起伏中非常引人注目。作者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坟丘丛积之处,含蓄地点出了三勇士死后的凄凉,激发读者的悲思遐想。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为第二层。作者就读者的思路,提出“谁家墓”这个问题,接着明白作答,是田开疆、古冶子的坟墓,当然也包括公孙接的墓在内,因限于诗句字数给省去了。在解了读者的疑团之后,接着,进一步写了三勇士的才干:就武来说,他们的膂力能推倒南山;就文来说,他们能尽知天地间的一切。这里有大量的潜语。三勇士文武兼善,实为国家的栋梁。但未尽其才而长眠地下,何等可惜!缅怀他们的英雄业绩,令人肃然起敬;追忆他们临难前的正直慷慨,催人泪下。读者难以压抑愤懑之情,不禁要问:“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为第三层,是说三勇士一天蒙受了谗言中伤,竟被用两个桃子把他们三个人给杀掉了。是谁想出这个阴毒的计策呢?不是别人,而是齐国政绩卓著、堪称贤相的晏婴。这一层揭示了三勇士的死因,写得感情饱满。“被谗言”,受到谗言中伤。这里的“谗言”,是指晏婴在齐景公面前诋毁三勇士的一段话:“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晏子春秋·谏下篇》)三勇士既然因谗言而死,他们便是无辜的,他们的死是值得人们同情的。而置三勇士于死地的晏婴,尽管颇有政绩,堪称齐国的贤相,但是,在这件事上,手段未免阴险毒辣。因此,诗篇末了提出“谁能为此谋”这个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然后指出是“国相齐晏子”,称其官职“国相”,语含讽刺,呼其姓氏“晏子”,是指控罪责难逃。
 总之,这首诗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铺陈开来,采用倒叙方法,分层递进,犹如剥笋现匕,借为三勇士鸣不白之冤,暴露了君昏臣佞、残杀无辜的罪恶现实,表现出一种沉郁的风格,正如朱嘉征所说:“《梁甫吟》,歌‘步出齐城门’,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哀音。”

梁甫吟

❶借指吟诵诗词歌赋。唐杜甫《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诗: “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❷借指感慨世事之作。唐方干《暮冬书怀呈友人》诗: “空为梁甫吟,谁竟是知音。”
○ 梁父吟

梁甫吟

谢希逸《琴论》曰: 诸葛亮作《梁甫吟》。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辞·瑟调曲》。亦是诸葛亮作。《蜀志》曰:“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但没有说明《梁甫吟》是否起于诸葛亮。李勉《琴说》则认为是曾子撰,《琴操》则曰:“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此诗所咏,本事来源于《晏子春秋·谏下篇》:“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入见公曰: 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曰: 不受桃是无勇也,援桃而起;开疆援桃而起。古冶子曰: 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 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 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公葬以士礼焉。”此诗倒叙写法,先写死者三坟“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次写死者是谁“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次写死者死因原委“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诗全为客观性叙述,而作者在客观叙述中不动声色,爱憎却也分明矣。而最后两句极尽讽刺,身为国相,不为国家招贤纳才,反而谗言加害,对晏子深责之旨明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