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器肿瘤
泪器肿瘤中,以泪腺肿瘤较为多见,泪囊肿瘤次之,而泪小管肿瘤则十分少见。泪腺肿瘤多发生于泪腺的上皮,主要有:
泪腺混合瘤 为良性肿瘤,多见于40~50岁的成人,单侧受累,发病缓慢,多发生在眶部泪腺,早期往往不易被觉察,及至渐渐长大时则引起眼球突出,并向内向下移位,而向上向外运动稍常受限制。上睑轻度水肿,沿眶上外缘多可扪及肿块,呈结节状,质地可软可硬,可被推动。有时微有胀感,复视少见。肿瘤压迫眼球可造成散光,而引起轻度视力下降,眼底一般正常,眼眶X线摄片可见泪腺窝扩大和骨质增生。睑部泪腺很少发生肿瘤,一旦发生则较易扪到肿块,常被早期发现。病理组织学上肿瘤为圆形、椭圆形或呈不规则结节状。外面有极薄或不完整的包膜,有时见有肿瘤细胞浸润到包膜上。病理切片检查可在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上,见到来自腺管的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的不同上皮成分与结缔组织成分的混合。由于瘤组织周围可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症反应,故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时以采取较深的楔形标本为宜。诊断一经确立,应即进行肿瘤摘除术,并密切注意将肿瘤包膜一起完整取下,以杜复发。
恶性泪腺混合瘤 又称多形性腺癌。可由良性混合瘤转化而来,生长较快,除具有良性混合瘤症状外,扪诊时可能有压痛,说明肿瘤已向眶骨质侵犯,也可向颅内及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眼眶X线摄片见有骨质破坏。病理组织学检查除见良性混合瘤改变外,尚有部分呈现腺癌或鳞状细胞癌的成分。诊断除根据临床特征外,尚需借重肿瘤标本的冰冻或快速石蜡包埋切片的快速检查,一旦确诊,立即施行眶内容剜出术,受累的眶骨质也应切除,以求彻底。
囊性腺样癌 发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转移发生较早,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沿血管、神经和其他组织蔓延,破坏骨质,所以眼和头部疼痛常为引起患者注意的主要症状。检查时常可在上外方眶缘下扪及肿块,常有压痛和粘连,是与良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病理切片检查见有两种组织学类型: 一种是在一团团瘤细胞中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形成筛状外观。另一种是由实心的瘤细胞群所构成,瘤细胞小而核染色深,均匀一致密集成堆,在瘤细胞群周围有高度胶原化如玻璃样变的基质围绕,形似圆柱,故亦称圆柱瘤。
其它泪腺恶性肿瘤尚可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等。所有这些肿瘤的恶性程度并不一致,而是与各自的分化程度有关,因此它们的病程长短也有差别。
治疗同恶性混合瘤,即施行眶内容剜出术,由于放射及化学疗法对圆柱瘤型腺癌及未分化腺癌具有一定疗效,故手术后加用放射治疗亦属必要。
泪小管肿瘤 良性者有乳头状瘤,治疗仅限于手术切除。泪小管恶性肿瘤非常少见;继发于眼睑的有上皮癌。
泪囊肿瘤 良性肿瘤(如乳头状瘤)很少见,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以来源于上皮者为最多见,有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圆柱型腺癌;来源于中胚叶者,有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横纹肌肉瘤和纤维肉瘤;此外,偶可见到恶性黑色素瘤与血管外皮细胞瘤,只有通过病理切片检查才可确定诊断。临床上泪溢是早期症状,只要肿瘤尚未完全阻塞泪囊,冲洗泪道仍可通畅。接着泪囊部有肿块出现,多无疼痛或压痛。有带血的分泌物从泪点排出时,应引起高度警惕。随后肿瘤逐渐增大而进入扩散期。增大的肿瘤超出泪囊范围,累及皮肤形成溃疡,延及鼻部、眼眶、面部。晚期可蔓延到颅内或转移到全身。泪囊碘油造影X线摄片可协助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原则。若肿瘤局限在泪囊内,行泪囊摘除术,但必须注意鼻腔、鼻泪管开口处有无瘤组织残存,若有则必须清除干净。如肿瘤已广泛蔓延,则需行更广泛的切除手术。乳头状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及淋巴肉瘤对放射治疗敏感,术后应辅以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