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注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注夏病名。见《丹溪心法》。又作疰夏。因其发病每于夏令,故名。为小儿脾胃虚弱,又遇长夏润溽之气,感受湿热而致。《证治准绳·幼科》: “肢体怠惰不收,两脚痿弱,嗜卧发热,精神不足,饮食少思,口中无味,呼吸短乏气促,目中视物䀮䀮, 小便赤数, 大便不调。”治以健脾化湿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加炒黄柏,或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胃热者,宜清胃生津,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病情轻者,可不须服药,待秋季自可痊愈。 注夏即疰夏。 注夏zhùxià即疰夏。详该条。 注夏 注夏注夏,又名疰夏。每于夏令发病而命名。《证治准绳·幼科》:“凡脾胃之气不足者,遇长夏润溽之令,则不能升举清阳,健运中气。又复少阳相火之时,热伤元气,则肢体怠惰不收,两脚痿弱,嗜卧,发热,精神不足,饮食少思,口中无味,呼吸短乏,气促,目中视物䀮䀮,小便赤数, 大便不调,名曰注夏”。注夏与暑热证有所不同。注夏,病机为脾胃不足,热伤元气,其症以怠惰、痿弱、嗜卧、大便不调等为主要表现;而暑热证则病机为暑热之邪,伤津耗液,其症以发热、口渴、尿多为主要表现。二者迥然有别,不可混同。由于注夏发病,以热伤元气为其主要病机,其治疗宜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以清暑益胃,健脾存津。若偏于脾虚而大便作泻者,宜健脾温中,用理中汤; 如偏于胃热而口作渴者,宜清胃益气,用竹叶石膏汤。 ☚ 暑热证 小儿湿温 ☛ 注夏zhù xià❶summer feve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