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语文学Literature in French法语文学可以追溯到17世纪,但从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文学,通常称为魁北克文学。法语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 起源时期(1534~1760) 法语文学起源于16世纪。当时的作者多出生于法国,但大都在年青时就来到魁北克定居,也可以算是魁北克作者。那时魁北克没有出版社,法国当局也不允许在殖民地办出版业,所以,作者的作品一般都在法国本土或欧洲其他国家发表。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游记,记载了第一批法国开拓者的冒险生涯、当地土著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以及新法兰西的自然风貌等。主要文学作品有法国探险家和开拓者J.卡蒂埃、S.D.尚普兰、L.若利埃、P.L.迪伯尔维尔的探险记和游记,其中卡蒂埃的游记被视为加拿大法语文学的起源,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与法国本土最早的文学作品《斯特拉斯堡誓言》和《圣女欧拉丽赞歌》相提并论。另一类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是神职人员的信札,其中《耶稣会记事》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此外,纯文学作品很少,只有M.莱斯卡勃的《新法兰西诗歌》(1609)等。 英国殖民地时期(1760~1836) 1760年,英军击败法军,1763年,英、法两国签订《巴黎和约》,新法兰西社会发生彻底分裂。上层法国殖民者纷纷返回祖国,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仅有65000名破落的领主、平民和传教士。为保持自己的语言,维护法兰西文化传统,他们兴办报纸,以此号召广大民众进行反对英殖民者的斗争。1764年,第一家双语报刊《魁北克文学报》创刊。1778年,第一家法语报刊《蒙特利尔文学报》问世,但一年后就停刊。1804年《加拿大人报》的问世标志着具有加拿大特色的法语文学的产生。 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作家是《加拿大人报》编辑、记者E.帕朗,他被誉为魁北克第一位社会学家。此外还有两位有名的演说家,一位是为殖民当局布道说教的魁北克市主教J.O.奥克塔夫,另一位是人民的政治带头人和辩护士L.- J.帕皮诺。1830年,布瓦洛拙劣的效仿者M.比博发表加拿大第一部诗集《书简诗、讽刺诗、歌谣、短诗及别类诗种种》。 民族文学时期(1837~1865) 19世纪加拿大法语文学最重要的时期。1837年~1838年发生的反英暴动及1840年上加拿大省和下加拿大省的合并使口诛笔伐为主要形式的政治斗争达到顶峰,一批杰出的政论文作者和政治演说家脱颖而出,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魁北克人决心以创立民族文学来拯救政治上的失败。1837年,P.-I.-F.奥贝尔·德·加斯佩发表加拿大第一部小说《一本书的影响》,又称《探宝者》,该书的序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世俗小说的问世宣言。1844年J.杜特尔的《1812年的未婚夫妇》和1849年G.B.德·布舍维尔的《失去一个,找回两个》开了惊险小说的先河。1846年P.拉孔布的《故土》和P.-J.-O.索沃的《夏尔·盖兰》(1846)揭开了乡土小说的序幕。 1855年,法国军舰“无常”号抵达魁北克港,激发了与祖国隔绝100年之久的法裔魁北克人怀念故土之情。这一时期的魁北克文学作品充满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魁北克第一位民族诗人O.克雷马齐写下《加拿大老兵之歌》、《卡里翁城堡的旗帜》等不朽的爱国诗篇。同时期比较有名的作品还有描写法国殖民地统治末期重要史实的P.-J.奥贝尔·德·加斯佩的小说《老一辈的加拿大人》(1863)和N.布拉萨的《雅克和玛丽》(186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家F.-X.加尔诺,其三卷本《加拿大史》(1845~1859)被誉为“加拿大法语民族的圣经”,记载了魁北克人2个多世纪以来为争取自由和建设自己的国家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对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19世纪下半叶法语文学的内容和题材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加尔诺不仅是优秀作家、史学家,而且还是杰出诗人,有31首诗作发表在《加拿大人报》上;诗歌运用法国浪漫主义大师的风格抒发加拿大人的情怀,开了魁北克早期浪漫主义诗歌先河,他因此被誉为魁北克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加尔诺的影响下,宣扬法语传统诗歌的魁北克爱国学社1858年成立,文学期刊《加拿大之家》也于同期问世。 “救世主降临学说”末期(1866~1895) 19世纪中叶,在自由党人和教皇绝对权力主义者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前者要求更多的自由,呼吁魁北克与美国合并,后者则宣扬和维护教会的权威地位和思想观念。1867年,魁北克等4省联合,组成加拿大联邦国家——加拿大自治领。主张实行联邦制的教皇绝对权力主义者和保皇党人因此得胜,宣扬人的命运不受经济和政治影响而只受精神和思想摆布的“救世主降临学说”主宰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思想。文学作品多以土地、家庭为题材,宣扬新法兰西的历史,美化旧制度,鼓吹人们要保持人的灵魂的平静,忍辱负重,忠于土地和家庭。历史小说家J.马尔梅特和L.科朗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思想。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作家A.比伊被誉为加拿大法语文学中唯一真正的浪漫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加拿大信札》(1864,1868)和《专题报道、幽默、随笔》(1875)。比伊既是作家也是评论家兼记者,他猛烈抨击时弊,大造进步舆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被魁北克人誉为“加拿大的伏尔泰”。 这一时期的诗人主张借鉴外国的文学成就来进行诗歌创作和改革。L.-H.弗雷歇特是加拿大法语地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效仿雨果和拉马丁最有成就的诗人,有“小雨果”之称,其诗集《北国之花》(1879)和《雪鸟》(1879)获1880年法兰西学院蒙蒂翁文学奖。1895年,蒙特利尔文学社成立,开始了法语现代诗歌的进程。诗人E.内利冈是该文学社才华非凡的最年轻的诗人,他受法国高蹈派和象征派的影响,诗歌注重色彩、音韵和意境,着力于表现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著名的诗篇《抒情酒歌》和《金舟》是魁北克法语象征主义诗歌的不朽之作,与兰波的《醉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一生所写的170首诗都收集在1952年出版的《内利冈诗全集》中,成为魁北克文学宝贵的诗歌遗产。 20世纪 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魁北克文学才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系和风格。30年代文坛上最活跃的人物是作家、史学家和评论家L.-A.格鲁,他对加拿大历史研究精深,著述颇丰,因此获1931年法兰西学院奖。J.-C.阿尔维1934年发表的《半开化的人》,通过一位旧传统的叛逆者的故事,反映了魁北克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30年代后,随着加拿大经济的复苏和都市化的发展,文学再度繁荣,小说题材和内容有了很大变化。1938年,兰盖的《三十阿尔邦土地》和L.-P.德罗齐埃的《大搬运的雇员》的问世将风行近一个世纪的乡土小说和历史小说推向顶峰,后盛极而衰,取而代之的是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知识分子、市民、资产者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R.沙博诺、A.吉鲁、R.埃利、J.西马尔和A.朗日万的心理小说塑造了一批苦苦寻求自我价值的新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朗日万的三部曲《逃出黑夜的人》(1951)、《城市上空的尘埃》(1953)和《人们的时代》(1956),第一、二部分别获1951年和1953年法国书社奖。社会分析小说也于同期问世,出现了最早的三位社会分析小说家。R.勒梅兰的《缓坡脚下》(1944)和《普罗夫一家》(1948)细腻而逼真地刻画了魁北克市工人阶层的风俗习惯,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缓坡脚下》荣获1946年大卫奖和法兰西学院奖。女作家G.鲁瓦的长篇小说《转手的幸福》(1945),通过一个饭店女招待的经历,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利尔工人区的生活,深刻揭示了经济萧条和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贫困和痛苦,这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荣膺1947年总督文学奖和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这部小说的问世是加拿大法语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加拿大法语文学从此走向浩瀚的世界文学之林。印第安裔作家Y.泰里奥的名作《阿阿龙》(1954)描写蒙特利尔犹太人的生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获同年的魁北克文学奖。此后,泰里奥又发表《阿加科克》(1958)和《阿西尼》(1960)等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优秀小说,并由此写出一系列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小说。 这一时期有4位重要的诗人:A.格朗布瓦,代表作有诗集《夜的岛屿》(1944)、《人之海滨》(1948)和《紫红的星》(1957)等;R.拉尼埃,代表作有诗集《形象与散文》(1941)、《上升之歌》(1947);S.-D.加尔诺,代表作有《天地间的目光和游戏》(1937)等;A.埃贝尔,代表作有诗集《平衡的梦幻》(1942)、《国王的陵墓》(1953)和《语言的奥秘》(1960)。1948年,以画家P.-E.博尔迪阿为首的一批青年艺术家共同签署了一项革命宣言——《拒绝一切宣言》,宣言拒绝一切束缚创作本能的思想意识,向魁北克传统社会价值尤其是宗教观念公开挑战。《拒绝一切宣言》的公开发表标志着魁北克新文学浪潮的到来。1953年,以诗人G.米隆为首的6位诗人创立诗人团体六边形出版社,魁北克诗歌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以“国家诗”为中心的新诗运动。“国家诗”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诗中所称的“国家”指的不再是加拿大,而是魁北克。G.米隆和O.马尔尚的诗集《两家族》(1953)被视为“国家诗”的开山之作。这一时期的诗人受到兰波、布雷东、艾吕雅的诗歌风格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与传统意识决裂的反抗精神和乌托邦主义。最重要的诗人及其主要作品有P. -M.拉波安特的《被焚烧的处女地》(1948)、R.吉盖尔的《凝视》(1951)、G.埃诺的《记忆中的故土之旅》(1960)、Y.普雷封丹的《北方人》(1957)和《令人沮丧的年代》(1957)。 1958年魁北克独立运动的兴起,尤其是60年代的“平静革命”,使魁北克文化界和思想界发生深刻变化,要求独立和进步、反对教会的斗争给魁北克文学带来空前的繁荣。作家们在大胆借鉴法国新小说写作手法的同时又注意保持自身特色,尤其注重小说形式和结构的更新。1963年~1968年间出现的激进文学派决意派主张文学作品应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强调作家从现实出发,为“此时”、“此地”创作,提倡用蒙特利尔地区的通俗口语儒阿尔语从事写作。1963年创办《决意》杂志,1964年成立决意出版社。代表作家有J.雷诺、G.米隆、P.尚贝尔朗、R.吉盖尔、C.雅斯曼、A.马若尔等。最有影响的作品是雷诺用儒阿尔语写的《被压干榨尽的人》(1964)、尚贝尔朗的《贴广告的人在呐喊》(1965)和吉鲁阿尔的《不人道的城市》(1964)等。1959年《自由》杂志的问世使诗歌创作达到鼎盛时期。“国家诗”派的杰出代表G.米隆1970年发表的诗集《寻觅到的人》是作者在“荒漠”和梦呓中苦苦寻求自我的再现,其影响超过魁北克以往所有的诗集,一举荣膺4项殊荣:同年的法国—加拿大奖和“法国研究”杂志奖、翌年的加拿大一比利时奖和蒙特利尔城市大奖。米隆开创了话体诗,在更新诗歌、唤醒民众意识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小说派代表作家H.阿坎和J.戈德布的作品完全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故事情节和情节发展时序已降到次要地位。阿坎的《下一个插曲》(1965)是以独立运动为背景的自传体冒险小说,支离破碎的结构和逻辑混乱的内容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迷惘和彷徨。戈德布的《你好,加拉尔诺!》(1967)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描写一代青年的理想和苦闷,荣获1967年总督文学奖。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家G.贝塞特的主要作品有《书籍推销员》(1960)和《殴斗》(1958)。《书籍推销员》是一部日记体中篇小说,描写一个书店职员推销伏尔泰作品的不幸遭遇,该书的发表是向宗教势力宣战的信号,在当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古典主义代表作家有G.阿尔尚博、R.卡里埃、J.普兰和A.马若尔。马若尔的《死里逃生的人》(1976)荣获1977年总督文学奖。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体小说派作家是3位女作家:埃贝尔、M.-C.布莱和L.马厄-福尔西埃。她们将诗歌艺术和小说艺术融为一体,创作出风格独特的诗体小说。埃贝尔创作出代表作——三部长篇小说:《木屋》(1958),开辟了女诗人创作的新天地,一举荣膺同年的法国一加拿大奖、迪韦奈奖和翌年的魁北克文学奖;《卡穆拉斯卡》(1970)取材于魁北克历史上一桩情杀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渴望爱情、向往幸福、敢于反抗习俗和礼教的妇女形象,获1971年法国书社奖;《安息日的孩子们》(1975)获同年的法兰西学院奖和总督文学奖。布莱的代表作《埃马纽埃尔生命中的一季》(1965)描写魁北克一户农家三代人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各种弊端,获1966年法国—加拿大奖和梅迪西斯奖。马厄—福尔西埃的三部曲《阿马杜》(1963)、《欢乐岛》(1964)、《佐勒的森林》(1969)是作者对青少年时代的回忆,第一、三部分别获1963年法国书社奖,第三部获1969年总督文学奖。 70年代,魁北克文坛出现过两种政治倾向:民族主义、女权主义。魁北克人党执政后,颂扬民族主义思想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反映民族主义的作品大量问世,女作家A.马耶的《拉小车的贝拉吉》(1979)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小说描写一位被英国殖民主义当局放逐到南方的法裔妇女重返故乡的坎坷经历和悲惨命运,颂扬了法裔加拿大人不屈不挠的民族主义精神,获1979年法国龚古尔奖。女权运动一度是文学创作最时髦的主题,反映女权主义的作品曾风行一时,其中激进女权主义作家N.布罗萨尔的诗集《以偏概全》(1975)尤其引人注目。 80年代,魁北克文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吸取欧美现代文学流派的特点,文学的主要倾向是后现代主义,文坛上不乏优秀作家和作品。“文坛贵妇”埃贝尔的诗体小说《白鲣鸟》(1982)的问世在加拿大和法国引起极大反响,荣获当年法国费米娜奖;1988年,她又推出新的力作《第一座花园》。声名显赫的剧作家M.特朗布莱完成自传体小说《皇家山高地记事》四部曲:《隔壁的胖女人怀孕了》(1978)、《泰蕾丝和皮埃雷特在天使学校》(1980)、《贵妇与平民》(1982)和《爱德华的音讯》(1982),确立了他作为加拿大当代优秀小说家的地位。著名小说家Y.博什曼1981年发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公猫记》,描写蒙特利尔一位法裔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艰苦历程,揭示当今北美社会的各种矛盾,一举荣获1982年蒙特利尔报奖、作家协会奖、蒙特利尔城市共同体奖和戛纳夏季书奖。1985年,作家A.库斯迪发表的长篇小说《卡莱伯家的女儿》,小说以魁北克一个普通家庭为题材,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魁北克的社会全貌,是一部成功体现民族性的优秀作品,很快成为魁北克第一畅销书。同年问世的另外3部小说是D.邦巴尔迪耶的《幸运童年》、F.格拉维尔的《成长的记录》和Y.维尔默尔的《天鹅星座》。1987年,布罗萨尔发表其最优秀的作品长篇小说《荒漠》,对妇女面对的令人忧虑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种种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