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法相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法相宗

 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法相宗是唐代僧人玄奘和其弟子窥基创立的。又由于玄奘和窥基经常在长安慈恩寺译经和传教,故又称“慈恩宗”。这个法相宗说,人由迷而悟,由染而净。就是人都是由从迷途,在佛的引导下,而到大悟大彻。由不干净的凡尘,到西方净土。

法相宗

佛教宗派名。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以窥基住持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又名“慈恩宗”。有分析法相表达“唯识真性”,又名为“唯识宗”、“法相唯识宗”。此外还有“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等名。该派主张用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等三相来解释世界一切现象。窥基所著之《成唯识论》为该宗代表著作。窥基之后有慧沼、智周,后此宗逐渐衰微。

法相宗

(见“唯识宗”条。)

法相宗

法相宗

见“慈恩宗”。

☚ 慈恩宗   唯识宗 ☛
法相宗

法相宗

见“慈恩宗”。

☚ 慈恩宗   唯识宗 ☛
法相宗

177 法相宗

中国佛教派别之一。因主张用三性解释诸法实相,故名。创始者唐玄奘、窥基长住长安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又因主张“万法唯识”,亦称唯识宗。重视和介绍印度因明学。玄奘视印度因明为“众妙之门”,并译出了因明学著作《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且对译寮僧伍反复讲说,阐发隐义。译寮僧伍以懂因明为荣,纷纷苦心推究,竞造文疏,尤以窥基《因明入正理论大疏》为最,其注释详细,且多所发表,成为中国传习因明的经典著作。使因明学的研究极盛一时。晚清以后,章炳麟等重弦法相唯识宗,再开研究和传播因明之风。

☚ 纵横家   中国逻辑学会 ☛

法相宗

060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唯识宗、慈恩宗。唐玄奘及弟子窥基创立。该宗承继古印度瑜伽行派说,所依经典据称为6经11论。窥基所著《成唯识论》为该宗代表作。以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成立“唯识无境”为基本理论。认为转依是由迷而悟、由染而净的修习目的。用遍计所执性、依他性和圆成实性之三自性说概括全部学说。此外又介绍和运用佛教逻辑因明学。窥基之后主要传人有慧沼、智周等。后此宗逐渐衰微。该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及近代许多思想家从中汲取营养,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曾一度兴起法相唯识之学。7世纪以后,该宗由日僧道昭、玄昉传至日本,分南寺传与北寺传两个传承系统。

☚ 三阶教   律宗 ☛

法相宗

即“唯识宗”。

法相宗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因窥基常住慈恩寺,又称“慈恩宗”。因主张“万法唯识”,亦称“唯识宗”。该宗出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所依经典,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该宗基本思想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概括,按照瑜伽行派的学说,把“识”按其作用和变现分为三类八识。对于认识的职能和作用又有“四分”说,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该宗用“五位” (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 (五位中又各自详细分为若干种,合而为百) 对现实世界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进行概括和解释,所以称“法相宗”。窥基之后有慧沼、智周,仅三传即衰微。近代以来曾一度兴起法相唯识之学。公元635年,日僧道昭入唐,从玄奘学法相宗义,716年玄昉入唐,从智周学法,先后将此宗传入日本,日本法相宗是奈良时期 (710—794) 和平安时期 (794—1192) 最有势力的宗派之一。

☚ 法尊   法蒂玛 ☛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为唐僧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又名“唯识宗”或“法相唯识宗”,由于其创始人玄奘和窥基长住长安大慈恩寺还被称为“慈恩宗”。该宗的主要依据是古印度的瑜伽行派学说,代表著作为《成唯识论》,基本思想可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来概括。唯识宗在唐代曾盛行一时,8世纪~12世纪,在日本也很有影响。但因其主张与中国佛教流行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观点相抵触而没有广泛持久地传播开来。近代曾一度兴起过法相唯识学,这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日文化也有一定影响。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是唐代名僧玄奘及其弟子窥基。由于玄奘师徒长期居住在长安大慈恩寺,因此又称慈恩宗。此宗直接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中瑜伽一系的学说,专门阐扬法相、唯识的义理,故又称唯识宗。此宗主要经典是《瑜伽师地论》及其附属十论书和《解深密经》、 《成唯识论》等。其教义主要是五法、三自性和八识、二无我。所谓五法、三自性是用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来总括世间一切法,用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自性来总括世间一切事物的性质,认为此即诸法实相。八识、二无我则是认为世上一切有情皆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及未那识、阿赖耶识八识。其中阿赖耶识是一种经常不自觉地在活动着的保存一切经验的基本意识,世上一切现象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而且每个有情和众生以及一切客观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此即“人无我”、 “法无我”。法相宗还主张“五种姓说”,即众生可分为五个种姓,其中有的是属于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的,有的是不定为何乘的“不定种姓”,还有的是无种姓。无种姓者是根本没有佛性的。这就与佛教其它宗派所主张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有了区别。在修习方法上,法相宗也是主张人们修习唯识观行。唐代前期法相宗极盛,但因其理论过于繁细,很快衰落下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