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佛教寺院壁畫。法海寺位於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原名龍泉寺,明正統四年始改建稱法海寺。當時許多殿堂都繪有壁畫,現僅有後院大雄寳殿壁畫完好,分布於本尊塑像的龕背和後門兩旁及殿前十八羅漢身後。佛龕背部有壁畫三鋪,中鋪畫水月觀音,右鋪畫文殊菩薩,左鋪畫普賢菩薩。後門左右繪《帝釋梵天圖》,由帝後、天龍八部、鬼衆組成禮佛護法行列,共畫人物三十五個,三五成組,互相呼應,主次有序,各具情致。刻劃精微,色澤穠麗。殿前羅漢背後,畫三十尊如來、菩薩和飛天於祥雲中,下部畫牡丹、蓮花、月季、菩提、芭蕉等各種花草。壁畫綫條綿長灑脱,運筆極富表現力,設色沿用重色,並兼以描金和瀝粉貼金,以及使用多層叠暈和烘染的技法,使畫面呈現出光彩炳耀、富麗華貴的效果,爲明代壁畫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