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法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法冠又叫惠文冠。春秋战国时楚王的王冠。后来秦代御史和汉代的使节、执法者也戴此冠。《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于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玺……汉使节法冠。”裴骃集解曰:“蔡邕曰:‘法冠,楚王冠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 以𫅗为展筒, 铁柱卷, 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国冠。”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冕弁冠 > 獬豸冠 > 法冠 法冠 fǎguān 即獬豸冠。 法冠fǎ guàn旧时道士谓法师的帽子。《切口·巫卜》:“法冠: 法师所戴之帽子也。” 法冠fǎ guān本指楚王之冠,后来指执法官的帽子。也指秦御史,汉使节,执法官所戴的帽子。《史记·淮南王安传》:“于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玺,……汉使节~~。” 法冠古代法官之冠。本为战国楚王所戴之冠,后秦代御史配戴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于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法冠,欲如五被计……。”《集解》:“蔡邕曰:‘法冠,楚王冠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故秦代御史配戴此冠。汉代使节因其旧制,也配戴此冠。《后汉书·舆服志》:“法冠, 一口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辨曲直,楚工尝获之,故以为冠。”所以法冠也称獬豸冠,取其神圣、独角、触不直之意,关汉卿《玉镜台》有“生前不犋獬豸冠”之句,即指不惧怕头戴法冠的法官。 法冠fǎguān执法者所戴的冠帽。本为楚王冠,秦灭楚,以其君之冠赐御史服之,秦汉时御史、使节和执法官皆戴此冠。秦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之。到唐朝时,法冠以铁为柱,取其不曲挠之意,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监察服之。两宋时所谓的法冠,仅在进贤冠的梁上刻木作獬豸角之状。明代御史等执法官的獬豸冠与宋代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于是王乃令官奴入宫……汉使节法冠……”汉蔡邕《独断》卷下:“法冠,楚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冠。高五寸,以纚裹,铁柱卷。秦制,执法者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獬豸,兽名,盖一角……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宋书·礼志五》:“法冠,本楚服也。一名柱后,一名獬豸。”《隋书·礼仪志七》:“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通典》卷五七:“法冠……汉晋至陈,历代因袭不易。隋开皇中于进贤冠上加二真珠为獬豸角形,大业中改制一角,执法者服之。”《旧唐书·舆服志》:“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宋史·舆服志四》:“《后汉志》:‘法冠一曰柱后,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南齐志》亦曰:‘法冠,廷尉等诸执法者冠之。’今御史台自中丞而下至监察御史,大理卿、少卿、丞、审刑院、刑部主判官,既正定厥官,真行执法之事,则宜冠法冠,改服青荷莲锦绶,其梁数与佩准本品。”清钱谦益《江西按察司副使曾用升授中宪大夫制》:“夫内外台俱冠法冠,掌风宪。” 法冠(宋聂崇义《三礼图》) 法冠 法冠官帽。执法官所戴的官帽。《晋书·舆服志》:“法冠, 一名柱后, 或谓之獬豸冠。 高5寸, 以为展筩。铁为柱卷,取其不曲不挠也。侍御史、延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异物志》 云: ‘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 胡广曰: ‘ 《春秋左氏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曰: ‘南冠而系者谁也?’ 南冠即楚冠。秦灭楚,以其冠赐执法臣也。’” ☚ 贰车 法服 ☛ 法冠 法冠亦名 “柱后”, 或称“獬豸冠”,为古代执法官所用之冠。《晋书·舆服志》记其形制:“高五寸,以縰为展筩,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传说北荒有怪兽,名獬豸,独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曾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秦灭楚后,以其冠服赐执法臣,用来喻刚正不阿善分曲直。 ☚ 高山冠 武冠 ☛ 法冠汉代以“獬豸冠”为法冠。《续汉书·舆服志》:“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𫅗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法冠秦、汉法官之冠。 冠高五寸,用𫄥(方目纱)作展筩,冠后竖两根铁柱,柱端卷曲。御史服之。相传楚王尝获兽名獬豸,其性辨邪曲,触不直,楚王以其角形为冠。因谓“獬豸冠”,或曰“豸冠”。又因其后有铁柱,形似赵惠文冠,故名“柱后”,或曰“柱后赵惠文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