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男生殖系软斑病
软斑病为一种少见的慢性感染性肉芽肿,多发于膀胱,也可侵及肾实质、肾盂、输尿管、尿道及前列腺、睾丸。病变呈灰黄色或褐色大小不等的软斑块,故称为软斑病。
泌尿系软斑稍高于粘膜,大小为0.3~2.5cm,较大的软斑类似肿瘤,斑块中央常有凹陷,软斑上覆粘膜多正常,少数可发生溃疡。软斑可见于膀胱任何部位,但好发于三角区、输尿管口及膀胱颈部。膀胱内可仅有少数斑块或整个膀胱均布满大小不等散在的病变。生殖系软斑的形态酷似肿瘤。镜下可见软斑内有大量巨噬细胞,称为软斑病细胞,细胞内有软斑病小体,小体为分层沉着的磷酸钙盐所形成。电镜下,在巨噬细胞内吞噬溶酶体中可见完整的杆菌与未消化的细菌残片,说明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不正常,不能有效地消化被吞噬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被吞噬的细菌应于几分钟内死亡,1~2小时即大部分被消化。这种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不正常,是由于细胞微管功能有障碍,微管不能聚集,使溶菌酶的释放受抑制所致。
本病多发于中年女性,均有大肠杆菌尿路感染,表现有尿频、尿痛、血尿、脓尿。血尿多为终末血尿。患者全身情况较差。少数病人在肾移植术后,接受免疫治疗时发生软斑病。软斑病本身并无特殊症状。病变多位于膀胱,一组24例泌尿系软斑病,仅1例为单纯肾软斑病,其余均合并有膀胱及输尿管病变,所以膀胱镜检时作活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肾盂和输尿管病变可在肾盂输尿管造影见到肾盂、输尿管积水及多发性充盈缺损,故应与肾盂、输尿管乳头状瘤相鉴别。生殖系软斑病主要表现为前列腺、睾丸部的肿物,易误诊为肿瘤。
可采用抗生素控制大肠杆菌感染,膀胱病变可采用电灼及弱硝酸银冲洗膀胱,近来采用氨甲酰胆碱改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