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沿海生态防护林带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沿海生态防护林带建设

沿海生态防护林带建设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的防护林带建设。是2008年4月开始实施,沿海生态防护林带建设是全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工程采取多层次的建设结构,从浅海水域向内陆延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位于海岸线以下的浅海水域、潮间带、近海滩涂,由红树林、柽柳、芦苇等灌草植被和湿地构成的消浪林带; 第二层次位于最高潮位以上、在宜林近海岸陆地,主要由乔木组成具有一定宽度的海岸基干林带; 第三层次位于海岸基干林带向内陆延伸的广大区域,由宜林荒山荒地、护路林、农田防护林、村镇绿化等构成的纵深防护林。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统称沿海基干林带,是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也是国务院明确批复的国家特殊保护林带。
建设沿海生态防护林带体系布局。根据海岸地貌特征、海岸基质类型和防护林体系的主要功能,将工程区划分为沙质海岸为主的台地丘陵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治理类型区,淤泥质海岸为主的平原风、潮、旱、涝、盐、碱治理类型区以及基岩海岸为主的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类型区。在三大治理类型区的基础上,根据地域分布状况,划分为12个自然区。
建设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沿海中心城镇和人口密集区为重点防御区域,以增强抵御海啸、台风、风暴潮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实现防灾减灾,保障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宗旨。在建设内容上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通过调整沿海地区林业建设布局、充实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巩固建设成果,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配置的沿海防护林网络系统。在建设机制上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积极性,实行地方政府为主的 “五到省” 责任制,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工程建设。
规划目标。通过工程建设,在沿海地区基本建成生态功能稳定、防灾减灾效果显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实现从层次相对单一的基干林带向滨海湿地、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多层次的综合防护体系方向扩展; 从一般的防风固沙等防护功能向包括增强应对台风、风暴潮等重大的突发性生态灾难在内的、相对巩固完善的多功能防灾减灾能力的方向扩展; 从传统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向包括乡村绿化在内的良好人居环境和林业现代化的方向扩展。到2015年,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3%,林木覆盖率37.8%,基干林带达标率92.3%,红树林恢复率95.1%,造林成活率85%以上,造林保存率9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85.0%,村屯绿化率90.0%。红树林建设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生态防护功能进一步发挥,防灾减灾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这项计划规划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11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大连、青岛、宁波、深圳、厦门5个计划单列市中的直接受海洋性灾害危害严重的261个县 (市、区,下同),土地总面积为44.7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4.7%。规划期为10年,即2006—2015年。2006—2010年为规划前期(即 “十一五” 期间),2011—2015年为规划后期。
建设规模。
❶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建设。规划保护红树林2.47万公顷,营造恢复红树林6.30万公顷。
❷海岸基干林带建设。海岸基干林带建设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林带修复三种方式。规划营造基干林带38.9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2.45万公顷,封山育林16.54万公顷; 规划林带修复33.64万公顷。
❸纵深防护林建设。规划营造纵深防护林96.36万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93.85万公顷,农田防护林1.35万公顷,护路林1.16万公顷;村镇绿化15067.4万株。
❹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开展沿海防护林科学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并开展红树林等科技示范建设,规划营造柽柳示范林9万公顷。

☚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河口生态系统保护 ☛
000021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