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河西地区农业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河西地区农业史agricultural history inHexi region

河西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其地斜处祁连山与北部山系间,东南起自乌鞘岭,西北止于疏勒河下游,宽仅数里至一二百里,长达2000余里,势成一狭长的天然走廊,故又称河西走廊。河西地处西北干旱区,石羊河、弱水、疏勒河流域则分布着较大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祁连山终年积雪,春夏消融,引以灌溉,尤适于发展“绿洲农业”。历史上是以殷富著称的农业区。
农牧业发生和初步发展 河西地区农业可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走廊中、西部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东部的齐家文化,都表现出以定居农业为主的经济面貌。稍后有火烧沟文化,出土农具有石刀、石锄、石磨盘和铜刀、铜斧、铜镰、铜钁等。陶器有彩绘和塑造的马、羊、狗等家畜形象,并见大量陶制纺轮,有的遗址还发现有陶罐贮藏的粟粒,表明河西原始农业已有相当水平。
承接火烧沟文化的是酒泉、玉门一带𩥙马类型文化,其东部则有张掖、古浪一带的沙井类型文化,出土的农具数量减少,以羊骨为主的家畜骨骼相应增多,游牧文化特征显著。参照先秦文献,河西地区战国以前羌戎等游牧民族活动,其中羌以“西戎牧羊人”称著。后来乌孙、月氏等族据有河西,皆以畜牧射猎为业。秦汉之际,崛起于大漠之南的匈奴族,不断进逼月氏等部,占领了河西水草地。匈奴有发达的畜牧业,已掌握了冶铁技术,为河西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农业全面开发 自汉武帝北逐匈奴置河西四郡,直至西晋灭亡的500多年间,该区农业获得全面开发。汉行实边之策,沿河西走廊布防戍军,多次从内地迁入贫民和罪囚充实新置郡县。为了就地解决军民食饷,省免内郡转输,组织当地军民大规模屯田。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西部平均降雨量常不足50毫米,故汉代在屯垦同时,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张掖郡的“千金渠”,就是较大的灌溉工程。走廊西部疏勒河源出祁连,古时水量丰沛,形成以安西为中心的灌溉农区。在敦煌一带则有氐置水(今党河),灌溉效益颇著。广大移民屯兵带去了内地先进的动力农具和生产技术。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有木牛和木犁模型,河西各地多处发现汉代大犁铧,河西汉简中载有汉代牛籍,还有“代田仓”之类的文书。表明西汉赵过发明的耦犁和代田法均推广至河西地区。曹魏时皇甫隆为敦煌太守“教作耧耕,又教衍溉,发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敦煌、酒泉和嘉峪关等地魏晋石窟壁画和墓道画像,有耕、耙、耱、播种、收割、打场、放牧、狩猎、屠宰、采桑养蚕图等农副业生产的图画,再现了河西传统农业全面发展的景象。这些画像还是中国迄今最早的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的形象资料。画像中有短衣编发者,则表明少数民族也参加了河西的开发。
农牧业交错发展 自十六国时起直到西夏1000多年间,河西时局统分不定,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替入主走廊,农牧业处于叠移交错发展之中。当晋末乱起,河西先后出现五个称“凉”的政权,鲜卑、匈奴、羌、氐等族势力大批迁入,河西游牧业重新回升。《魏书》记世祖征战北凉,掠获“牛马畜产二十余万”。前凉、前秦、西凉统治时期比较注意保护河西农业经济,复兴水利,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宽疏民力。张轨割据河西,“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遂招抚流民大量开渠辟地。苻坚时,从江汉、中州一带迁移贫民,复开西域交通。李嵩时采取“敦劝稼穑”、“广田积谷”等措施,河西西部一度出现“年谷频登,百姓乐业”的景象。北魏统一北方,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均田制等新法也曾推行到河西。然北魏以河西水草丰美,故辟为国家畜牧地,畜马至200余万匹,骆驼半之,牛羊无数。与此同时,北魏接连迁移河西农业人口归于内地,种植业呈现明显衰败现象。北周时人口继续内迁,仅西部瓜州尚保持部分农耕的记载。
自隋朝起逐步恢复河西的农业经营,隋炀帝西巡张掖,对河西商业、屯田、畜牧极为关注,欲以此为基地,重新开通西北商道。唐初西征东突厥,河西走廊“始就农亩”,唐效两汉在河西大力开修水利,史称“田有灌溉之利,种无不收”。同时大兴各种屯田,武则天时,仅甘州就开四十余屯,“每年收获常不减二十万”,“数年丰稔,乃至一匹绢粟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据《唐六典》统计,开元(713~741)年间河西贮粮输供西域驻军和商路军度,还批量调入内地救济灾荒。如天宝八年(749)朝廷籴收河西粮37万余石,占全国总籴粮额三分之一强。于是有“天下富庶者莫如陇右”之说。唐时河西亦是各民族杂居之地,归附的突厥、吐谷浑、回纥等游牧族长期驻牧河西,唐朝更在凉州设八牧监,繁育优良马种以输内地,故时人称赞:“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经盛唐100多年的复兴,河西农牧业生产和整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中唐至五代后,河西先后被吐蕃和回鹘领,汉民族大部东移内迁。这些少数民族入居河西绿洲后虽也稍变其游牧习惯,从事少量农业经营。如“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甘州回鹘也“以骆驼耕而种”,但整个河西经济变成以游牧为主。北宋仁宗时,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攻占了河西走廊。利用河流灌溉,发展农业但规模有限,主要集中在绿洲中心的交通要邑。大部分地区则成为党项、回鹘和吐蕃等族的牧场,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凋敝状态。
农业的复兴和深入发展 元明清三代,河西地区长期在中央政权统治之下,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处于稳定的发展之中。据《元史·兵志》统计,元代河西绿洲农业在复兴之中,中部甘州屯田约11万余亩,接近于唐时一半。当时河西大部分地区仍以畜牧为主。甘州是元代全国14牧场之一。
明朝驱逐蒙古残余势力后,在河西置关设卫,纠集大量边军屯田积粟,仅凉州一带即有屯丁10万,屯田达26万余顷,明廷还大量募民垦田,广招田种,同时允许屯丁携带家眷垦耕,于是“田利大兴”。嘉靖时甘肃地方经费已能初步自给。明朝为确保河西安宁,多次强迫少数民族迁居内地,对扭转中唐以来河西畜牧比重过大趋势有积极作用。
入清以后继续推行明代复兴农业的遗策,组织驻军开渠屯田,大量招募内地移民垦种。河西人口因此大增,据《永昌县志》记载,自康熙末到乾隆前期的30年间本县人口由2.5万增至5.4万。《西域水道记》载敦煌至嘉庆间垦耕渠地已达12万余亩。清廷历朝各种重农政策在河西也有所贯彻,如没收明藩王田产归之于民户,减免田赋徭役,改编戍军为屯丁等,对调整生产关系,促进农业复兴也起到积极作用。至清中叶,随着农业生产的深入发展,河西地区经济又复现殷实之象,于是遂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