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河南商水扶苏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河南商水扶苏城战国晚期秦之阳城。位于商水县城西南18公里的扶苏村,由内外两城组成。外城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北城垣为一直线,东、西城垣北半段与北垣垂直,南半段依故汝水流向而曲折。墙甚宽20米,外壁基本垂直,内壁呈台阶状,为踏蹬城墙上的蹬道。内城位于外城北中部,平面呈方形,北垣即利用外城北墙,其他三面城垣另筑,每边长约250米,东墙内壁也呈台阶状。内、外城墙的土色一致,夯层厚度及夯窝特点相同,应为同时所筑。城内发现陶水管道多处,顺城墙走向,在不同的距离上,有通向地面的下水道口。陶水管为五边形。城内西北部有战国铸铁遗址一处及西汉时期的砖瓦窑,汉、宋代墓葬等遗迹。城外东南曾出土楚蚁鼻钱一罐。经试掘出土和调查采集的遗物有绳纹板瓦、筒瓦、素面半瓦当、圆瓦当、树叶纹瓦当、云纹瓦当、变形云纹瓦当以及半圆形上饰饕餮纹的砖,有孔方砖和陶釜、罐、盆、豆、敦等,均属战国晚期遗物。扶苏城内出土和收集的陶文、砖文对于判定这座城址的年代和性质,较有价值。黄盛璋先生据此认为该城是有争议的陈胜出生地四阳城之一,有可能是秦的阳城。“扶苏”城之名实因秦末陈涉首义时,诈称公子扶苏以从人望相传而来。陈涉自起兵至败亡,时间仅6个月,无力筑此规模的城池。宋《太平寰宇记》卷十载:“扶苏城……盖涉所筑。”其推测不可信。根据对文献史料的考证,扶苏城名只可追溯到隋越王侗皇越元年所置之扶苏县城,决非战国时代此故城之本名。另据地望推测,此城与陈、蔡两城比邻,陈为战国晚期楚之国都,上蔡在春秋晚期以后一直属楚,故此城不可能属秦。扶苏城名当传之有因。此城为战国晚期所筑且属楚邑,城因发现的战国冶铁遗址及陶文、砖文和纹饰,说明该城自战国至后代均为县邑且有人居住,城址的形制及规模表明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较大县邑,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提到的“惑阳城,迷下蔡”的阳城,亦即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出生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