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评剧、河北梆子和昆弋腔
评剧、河北梆子和昆弋腔是流行于河北省的主要剧种。
评剧是河北东部的“对口莲花落”在清代末年吸收京剧、河北梆子和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大约在190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原来叫“蹦蹦戏”和“落子戏”,1935年才正式使用评剧这个名称。评剧的行当分为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等。由于评剧欢快活泼、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易懂,所以一经产生就受到观众欢迎。著名的剧目有 《王少安赶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新中国建立后创作了 《小女婿》、《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等一批优秀剧目。著名的女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韩少云等; 著名男演员有魏荣元、马泰、陈少舫等。
河北梆子是在清代乾隆年间,由先后传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逐渐演变而成。历史上曾称它为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直到1950年才正式被定名为河北梆子。河北梆子音调高亢,善于表现悲壮的情绪。它的唱词和念白的发音,与京剧相似,角色行当的分类以及表演程式,也和京剧大体相同。生行中以须生为主,旦行中以青衫为主。只有净生行与京剧不同,它是须生扮相,花脸唱腔。河北梆子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板胡和笛子。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末,是河北梆子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名演员有田际云,郭宝臣、徐俊山、魏连升、刘喜奎等。河北梆子的剧目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秦香莲》、《蝴蝶杯》、《杜十娘》、《喜荣归》、《宝莲灯》等。
现在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 “北昆”,准确地说应叫做“昆弋腔”。早在明代中叶,昆曲便在北京流行,并逐步流传到河北各地。自清代乾隆、嘉庆以来,在河北地区就有昆曲班社四五十个在各地演出。这些班社都是昆弋同台的班社。“弋”是指在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后,和当地语言相结合而形成的 “京腔”。在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宫廷和王府中有很多昆弋班,其中“恩庆科班”享有盛名。它的成员大多来自河北。昆弋的唱、白用北方语言,风格豪迈、粗犷。1917年,由王益友、韩世昌、侯益隆、陶显庭等人组成的 “荣庆社”进京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他们的表演享誉京城。
昆弋的表演以净、武生、老生、武老生的戏最有特色。传统剧目有《夜奔》、《草诏》、《火焰山》等。解放后整理演出的剧目《李慧娘》、《嫁妹》、《游园惊梦》、《叫画》等都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