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沈起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沈起予1903—1970四川巴县人 沈起予沈起予 李立明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150页 沈起予沈起予(1903—1970) 京 声 溪 泉 新中国名人录第293页 沈起予 沈起予1903—1970小说家、翻译家。四川巴县(今属重庆)人。1920年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学习文学。1927年返国后在上海加入创造社,开始文学活动。1930年参加“左联”,致力于创作和翻译。1936年主编《光明》半月刊。1938年后到重庆主编《新蜀报》副刊和《新民晚报》副刊。抗战胜利后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群益出版社编辑。1951年起因患重病停止工作。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残碑》、中篇小说《飞露》、短篇小说集《火线内》、报告文学《人性的恢复》,译作《酒场》《我们七个人》《欧洲文学发展史》《艺术科学论》等。 ☚ 戴平万 顾仲起 ☛ 沈起予 沈起予1903.1—1970.1笔名有起予、绮雨等。四川巴县人。出身贫苦。1920年留学日本,入京都帝国大学攻读文学。1927年回国后参加创造社,开始文学创作。1928年任教于上海艺术大学时,在上海世纪书局出版反映留日生活题材的中篇小说《飞露》。1929年再次赴日。1930年1月在上海参加“左联”。1931年在《北斗》月刊发表短篇小说《虚脚楼》、《蓬莱夜话》、评论《所谓新感觉派者》等。其间曾去桂林良丰师专任教一年。1935年在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中篇小说《残碑》和短篇小说集《火线内》翌年又在生活书店出版《出发之前》、《怎样阅读文艺作品》等书。同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被推选为理事。与洪深一起主编《光明》半月刊。又在光华大学任教授。抗战开始后赴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先后主编重庆《新蜀报》和《新民晚报》副刊。其间曾发表《抗战回忆录》和反映日俘思想转变的报告文学《人性的恢复》。抗战胜利后主持作协重庆分会工作,参加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建国后曾任上海群益出版社主任编辑、政协上海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其译著有《艺术科学论》、《欧洲文学发达史》(均1931年)、《两个野蛮人的恋爱》、《酒场》(左拉原作,1936年)、《狼》、《艺术哲学》(泰勒原作,1948年)等。 ☚ 沈松泉 沉樱 ☛ 沈起予 沈起予(生平经历、文学活动和小说创作,参见小说卷) 1938年在《新蜀报》副刊上连载《抗战回忆录》。从1939年开始,被调到重庆战俘收容所领导改造日本战俘工作,并据此写成著名的长篇报告文学《人性的恢复》(1946年4月,群益出版社出版);翻译鹿地画的长篇报告文学《我们七个人》( 1943年,作家书屋出版)和《和平村记——俘虏收容所访问记》(《十月文萃》和《救亡日报》同时连载)。《人性的恢复》比较系统地描写日本战俘改造中的复杂思想变化,把一群在帝国主义豢养下嗜血成性的军人,改造成为积极参加反战的和平战士,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战俘的宽大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作品对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历程描写得比较细腻,笔调融和、亲切,但对战俘的罪恶揭露得不够。 ☚ 沈从文 宋之的 ☛ 沈起予1903~1970作家,翻译家。重庆人。早年赴日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居上海,参加创造社和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回川,在重庆主编 《新蜀报》 副刊和 《新民晚报》副刊。抗战胜利后主持中华文协重庆分会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群益出版社主任编辑、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译著有《欧州文学发展史》、《艺术哲学》、《酒场》、《我们七个人》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