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沈括《雁荡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沈括《雁荡山》

雁荡山

沈括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雁荡山》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题目是后人所加。沈括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关于雁荡山的这段文字与他次年四月察访浙东温、台地区时对雁荡山的实地考察有关。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就自己的了解,介绍了雁荡山被发现的历史和得名的由来,描述了它的特殊地貌,分析了形成这种地貌的原因。其中关于流水侵蚀冲刷泥土挖切成岭的论断,是前所未有的创见。这种关于流水侵蚀作用的描述比近代地质学之父英国郝登在《地球理论》中同样的论断要早六、七百年。

这则游记是作者考察雁荡山所见的一些实况的记录。第一段先写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第一句点明雁荡山的位置:温州;特点:天下奇秀。接着用“然”字一转,指出“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的历史事实。胜地而无闻,揭示这一矛盾,引人注意。他说自古图牒无载,说宋初发现时尚未有名,说唐时有名而后代不知其实,说谢灵运未言此山,都是为了说明雁荡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从而渲染雁荡山的奇特,为下文介绍雁荡山的独特地形和分析其形成原因做准备。这段文字从笔致来看,时而客观地叙述,时而插入传说,时而引用诗句,时而追溯历史,先说无名,继而说有名无实,最后又补说其无名,虽是信笔写来,显得扑朔迷离,却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雁荡山既然为天下奇秀,何以世人不得确知呢?这个第一段抛出的疑团就是接下来需要交代的内容。作者用“予观”二字开始了对雁荡山的描述。“观”,并非一般的欣赏和吟咏,而是亲临其境,实地考察。作者没有包揽无遗地描述雁荡山,而是紧紧抓住雁荡山的奇特之处。“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皆包在诸谷中”,这就是雁荡山“不类他处”的特点。接着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观察点来描写这一特点。先是“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而后至谷中近观,则“森然干霄”。这里话虽不多,却说明了沈括曾从上下、远近、内外多方面对雁荡山作过观察。那么,雁荡诸峰为什么会构成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形呢?经过仔细观察,作者论断其原因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也就是说这种地形是流水冲激、侵蚀作用所造成的。为了说明这一结论,作者另举了两个考察得来的事实作为旁证。首先就近引证,举出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它们都有山峰包于谷中,峰顶低于平地的特点,这都足以说明它们是流水冲激的结果。接着作者从特殊到一般,概括地指出:“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这种普遍意义的概括,如果只有考察雁荡诸峰的事实为证据,而无其他佐证,仍感说服力不强。因此,作者又举了成皋、陕西的同类地形来补充证明。这样,关于雁荡诸峰地形成因的解释就很有说服力了。根据这个无可置疑的论断,作者最后从正面回答了第一段所揭示的问题:雁荡诸峰之所以长期不为人知,是因为诸峰“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这篇游记行文前后呼应,联系紧密;主旨明确,结构紧凑。第一段侧重叙述情况,引用传说资料,处处为读者留下疑问,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对地形的描述,紧紧抓住其特点,既照应了第一段的疑问,又直接服务于下文关于成因的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并且又补上一笔交代了第一段所留下的疑问。

全文共四百字,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可见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例如“天下奇秀”四字,就概括了雁荡山的独特地形。第二段中无论描述写形还是分析成因,都要言不烦、简洁明了。


唐宋散文之沈括《雁荡山》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沈括《雁荡山》

沈括《雁荡山》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1。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2。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3。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4。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5。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6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7。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8。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9。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10。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11。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12。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13。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14。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释】 1温州:今浙江省温州一带地区。雁荡山,在浙江省东南部,分为南北两组,本文所记为北雁荡山,在浙江乐清县东北。 2图牒:地图和书籍。 3祥符:“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赵恒的年号(1008——1016)。 4西域书:指佛经著作。阿罗汉,梵语音译,即圣者。 诺矩罗:唐代和尚,谷名罗尧运,一说为外国和尚,东晋时率弟子几百来中国。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一 龙湫(qiu秋):瀑布名。 5贯休(832 — — 913):唐末和尚,以诗、画著名。 经行:即行经,行路经过。漠漠:云密布样。 宴坐:静坐。一说为佛教用语,佛家禅宗称坐禅为宴坐。6谢灵运(385 — — 433):南朝宋时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于世。永嘉:郡名,治所在今温州市。 殆:几乎。 7穹:高。 类:相似。8森然:高耸的样子。干:冲,犯。干霄,直冲云霄。 9原:推究。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 10水帘:初月谷,崖谷名。 水凿:水流冲刷侵蚀。 11适:恰好。 12沟壑:河沟,溪谷。 植土:直立的土壁。 龛(kang刊)岩:向内凹陷的岩石。 13成皋: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 迥(jiong窘)然:高远的样子。 具:齐备,完备。 此:指成皋、陕西大涧中的土峰。 彼:指雁荡山。 14林莽:茂密的丛林。

【今译】 温州的雁荡山,是全国风景奇特、秀丽的一座山。然而自古以来的地图书籍,都不曾记载过它。祥符年间,因建造玉清宫,上山砍树伐取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当时它还没有名称。根据西城书中记载,阿罗汉诺矩罗曾在我国东南部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居住过。唐代和尚贯休作的《诺矩罗赞》一诗,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句子。这座山的南面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能俯视大海,然而过去不知道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砍伐木材,才发现这座山。山顶上有一个大湖,传说这就是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们称作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给它们命名的。谢灵运做永嘉太守的时候,凡是永嘉的山山水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提过这座山,大概是当时还没有“雁荡”这个名称。

我观察了雁荡山的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着高达千尺,高崖深谷,不象别的山,山峰都被包藏在许多深谷里。从山岭外面看这座山,什么都看不到,到了山谷里,才看见高耸的山峰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原因,应该是被深谷中的大水冲刷,沙土全给冲走了,只剩下巨大的岩石高高耸立着而已。象大龙湫、小龙湫、水帘、初月谷这一类,也都是流水冲蚀而成的洞穴。从下面往上看它们,是高耸的山岩和陡峭的石壁,从上面往下看它们,恰好和周围山岭的地面平行,甚至许多山峰的峰顶,也还比山岭顶部的地面低。世上沟谷里流水冲刷过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壁和向内凹陷的岩石,也是属于雁荡山这一类而已。现在成皋、陕西一带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壁往往高达百尺,高峻耸立,也就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只不过这里是土质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既然不是高耸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密林所遮掩,因此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个地方,按理是不值得奇怪的。

【总案】 本文是沈括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四月,对雁荡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写成的。

文中用流水的冲刷、侵蚀作用来解释雁荡山诸峰形成的原因,比被称为“近代地质之父”的英国人郝登提出的流水侵蚀作用的学说,早了七百多年,在地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段叙述雁荡山长期不为人所知的情况,追溯历史,插入传说、掌故,引用前人诗句,相互印证,娓娓而谈。次段描写雁荡山奇特的山形,由外到内,由下而上,细致生动,特征突出。推究雁荡山峰的成因,由感性到理性,分析判断,见解新颖;再由特殊推及一般,类比论证,令人信服。前后呼应,丝丝入扣。


沈括《雁荡山》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沈括《雁荡山》

沈括《雁荡山》

沈括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 《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 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崖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 则为深谷林所蔽, 故古人未见。 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雁荡山记》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 (1074) 四月之后。这年四月,沈括曾访察浙东温、台地区,对雁荡山进行过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他参照北方河南、陕西的情况,发现流水侵蚀冲刷是造成雁荡诸峰特殊地形的原因。这是符合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创见。在西欧,直到18世纪末期,英国人郝登在他所著的《地球理论》一书中,才论述了自然界流水侵蚀作用的学说。郝登被人推崇为近代的“地质之父”,但沈括的发现和创见比郝登早了700年。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海之滨。分两个山群,南雁荡山在平阳县西,北雁荡山在乐清县东北。本文所记的是北雁荡山。

北雁荡山东西、南北各距30公里多,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09米,峰顶附近有湖泊,因南来北往的雁群常来栖息,所以叫雁荡,雁荡山也因此得名。山上风景名目繁多,号称百有二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二十六石、十三瀑、十七潭、十四嶂、十二溪、十岭八谷、八桥七门、六坑四泉、四水二湖等等,从这些名目也可见北雁荡山的地形。山上古刹有灵岩寺、灵峰寺,前者传说就是高僧诺矩罗观瀑坐化处。后者建寺较迟,初建于宋代。

雁荡山是全国风景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地图文书资料,都没有提到过它。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列举事实,引用资料,说明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所知的情况。第一句点明雁荡山的位置——温州;特点——天下奇秀。接着,用“然”字一转,指出“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说明这座“天下奇秀”的雁荡山,竟长期不为人所知。第二句先说比作者早六十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况。再引西域书和贯休诗说明宋代以前对雁荡山虽有零星记述,但不详细也不明确,提到了雁荡、龙湫的名字,但具体位置在哪里,人们还弄不清。最后说,连几乎游遍永嘉山水的谢灵运,也从未提到过雁荡山。这是文章第一段,作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

第二段作者推究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由结果 (特殊地形) 分析原因(特殊地形的成因),从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表达方式以论说为主。作者首先描述实地考察所见雁荡诸峰的地形:“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皆包在诸谷中”,这就是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的特点,也印证了上文所说的“天下奇秀”究竟“奇”在哪里。接着作者从不同角度和观察点来描写这一特点。从岭外远望,“都无所见”,因为“诸峰皆包在诸谷中”。至谷中近视,则“森然干霄”,因为诸峰“峭拔险怪,上耸千尺”。话虽不多,却说明了沈括曾从上下、远近、内外多方面对雁荡山作过观察,如实描绘了它的特征。

雁荡诸峰为什么会构成这样一个特殊地形呢?作者根据买地考察进行推理判断:“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也就是说,这是流水的冲激、侵蚀作用 (水凿) 所造成的。然后就近从当地提出事实来作佐证:“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接着作者由特殊到一般,进一步说明雁荡诸峰的现象不是个别的,“世界沟壑中水凿之处, 皆有植土龛岩, 亦此类耳。”“成皋、 陕西大涧中, 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在正确地解释了雁荡诸峰特殊地形形成的原因,并作出了无可置疑的论断之后,从正面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问题: 雁荡诸峰之所以长期不为人所知,是因为诸峰“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沈括用流水侵蚀、冲激作用来解释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是正确的。据地理学者的考察,雁荡诸峰的高度一般都在1000米左右,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些岩石是白垩纪火山爆发的堆积物。在白垩纪末,第三世纪初,地壳发生不均匀的上升运动,后来又受到外力的强烈作用,而形成相当平坦的剥蚀平原,就是古代夷平面。以后,又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流水侵蚀、冲激,松软的沙土被冲走,只留下坚硬的岩石,形成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的雁荡诸峰。

这则笔记属于说明文,详略处理恰当,用语严谨,平实而又不乏生动。在写作上注意举出例证,引用资料来说明道理,行文前后呼应,联系紧密,结构紧凑。第一段侧重叙述情况,引用传说资料,处处为读者留下疑问: 雁荡山既为“天下奇秀”,何以“自古图牒未尝言”,长期不为人所知呢?这就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侧重在分析论述,举出例证,阐述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解决了第一段中留下的问题,使读者疑团冰释。

正如白璧微瑕,本文说谢灵运没有到过、也没有提到过雁荡山,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谢灵运到过雁荡山,写过描绘雁荡山景色的诗。唐代不少人也都到过雁荡山,提到过“雁荡”山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