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沆瀣一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臭味相投;沆瀣一气 【臭味相投】chòu wèi xiānɡ tóu 坏味道互相投合。比喻有坏作风、坏习惯的人彼此投合,互相勾结。〈例〉这两个人整天不是酗酒,就是赌博,简直是臭味相投。 【沆瀣一气】hànɡ xiè yī qì 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于是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主考官)门生,沆瀣一气。”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后用以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沆瀣:夜间的水汽。)〈例〉汪精卫反动政府叛国投敌,与日本侵略者沆瀣一气。 辨析 都是比喻性成语;都形容坏人勾结在一起;都用作贬义;都常作谓语、宾语、定语。 “臭味相投”可以指行为或思想相近的人在一起;语义程度较轻;只用于人际关系方面,适用范围窄;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沆瀣一气”有勾结一伙的意思;语义程度较重;不仅能用于人,还能用于集体、组织,适用范围较宽;用于书面语。 提示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朋比为奸 康生就属于后者,在十年浩劫期间,他与林彪、“四人帮”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残害忠良,罪行累累。(齐振海、徐鸿武《是理论家还是政治骗子?》) 异 沆瀣一气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谓臭味相投的人串联勾结在一起。语出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富有书面语色彩,较典雅。 例 其实,所谓“豪强”和“官家”,原是沆瀣一气的。(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九章)国外鸦片贩子与国内奸商、投降派沆瀣一气,鸦片走私十分猖獗。(项南《纪念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 狼狈为奸 传说狼、狈常合伙外出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坏人互相勾结做坏事。比喻性成语,口语色彩明显,较通俗。 例 宗羲厉声责问:“你和魏忠贤狼狈为奸,忠良尽死于你们之手,使国家危在旦夕。难道因为你是皇后的亲戚,就可以免你一死吗?”(王政尧《黄宗羲》一)《五子登科》写(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派往北平的接收专员金子原,与汉奸狼狈为奸,“劫收”金子、车子、女子、房子、票子的丑行。(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第二十三章) 朋比为奸 朋比:依附,互相勾结。(坏人)串通、勾结在一起做坏事。可用于指两个或几个坏人干坏事,也可指一大群坏人。语本《新唐书·李绛传》:“趋利之人,常为朋比,同其私也。”适用范围较广,富含书面语色彩,较典雅。 例 (尚小棠)平时与古老三朋比为奸,也非一次。(清·姬文《市声》第三回)你知道,这个杨廷麟是否同什么人朋比为奸,故意攻讦大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二章) 同 都有合伙干坏事的意思。都常作谓语,亦作定语。 辨 “沆瀣一气”的“沆”不读kānɡ。
沆瀣一气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唐语林》卷七) 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者互相交结。孙中山《伦敦被难记》三: “舟中员司,未必与使馆沆瀣一气,其中安知无怜悯我而为我援应者?” 沆瀣一气hàngxiè-yīqì沆瀣: 指北方夜间的水汽。同朝霞一起被古人赞美为神仙圣人的饮食。如《列仙传》:“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屈原《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语出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hàngxiè-yīqì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相互勾结。唐代崔瀣科举考试时被考官崔沆录取,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❷ 〈成〉指臭味相投,互相勾结:几个人沆瀣一气,共同欺骗买主。 沆瀣一气“沆 ( hànɡ) 瀣 ( xiè) 一气”指气味相投、互相勾结,用于贬义。 沆瀣一气喻气味相投。今多含贬义。宋钱易《南部新书》戊:“ (唐僖宗) 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本指崔沆、崔瀣二人。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用“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孽海花》三四回:“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动词性,主谓结构。宋代钱易 《南部新书》记载,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崔沆录取了他。当时有人说他们“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用于贬义。 沆瀣一气沆(hàng)瀣(xiè):崔沆与崔瀣;一说指夜间水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唐朝僖宗时,有一个叫崔瀣的人,他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肚子里没有多少学问。这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名叫崔沆。崔瀣的文章写得一塌糊涂,崔沆竟然录用了他。当时人们都讽刺他们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见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 方枘圆凿[方凿圆枘、圆凿方枘]、格格不入;沆瀣一气、气味相投[臭味相投]、情投意合、心心相印、意气相投、志同道合[道合志同]○方枘圆凿fāng ruì yuán záo比喻格格不人:这两种东西~,不能合在一起|两种办法是~,不能同时使用|两个人~,不相投合。也说〖方凿圆枘〗、〖圆凿方枘〗。 ○格格不入gé gé bù rù互相抵触,不相投合:无奈世之于我,~|他的演讲与听众的情趣~|他们之间的谈话几乎每句都~|守旧者与新事物~|书中的思想感情有不少和我们~的地方。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泛指气味相投、相互结合,多含贬义:~,狼狈为奸|~,互相利用| 自觉已成春天的部分,~,不是两小时以前春天门外汉了。 ●气味相投qì wèi xiāng tóu思想作风、兴趣情调互相投合:止有老友梁太素,隐居南山之麓,不屑小就,正与小生~|我同他一相识便~|两个叛徒~。也说【臭味相投】。 ●情投意合qíng tóu yì hé形容思想感情融洽,彼此相处合得来:宝蟾比不得香菱,正是个烈火干柴,既和薛蟠~,便把金桂放在脑后|天配姻缘,自然~|他们两人结为兄弟,~|小两口~。 ●心心相印xīn xīn xiāng yìn彼此契合,思想感情完全一致:抚台看了,彼此~,断无驳回之理|和群众~。 ●意气相投yì qì xiāng tóu志趣和性格相投合:咱~,你知道我心忧|闲暇时,便研究学问,讨论政治,彼此~。 ●志同道合zhì tóng dào hé志向相同,意见相合:两个人~|他们是~的朋友|爱情必须建立在~的基础上。也说【道合志同】。 结合2 结合2结(结连;要结) 缔 组 齐体连属 另见:联合 勾结 婚姻 ︱分离 ☚ 结合2 结成某种关系 ☛ 沆瀣一气háng xiè yī qì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联结在一起。多用于贬义。《医学穷源集·凡例略》:“非敢炼石补天,聊志沆瀣一气耳。”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❶be congenial to each other; 沆瀣一气wallow in the mire together;act in collusion;work hand in glove with;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沆瀣一气hànɡ xiè yī qì沆瀣:原意为夜间的露水和水气,此指两个人的名字,一为“沆”,一为“瀣”。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act in collusion with, wallow together in the mire, rise from the ranks, band together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解义】沆瀣:夜间的水汽。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沆瀣一气háng xiè yī qì唐代人崔瀣赴考,被主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说他们是“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者勾结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谈)者称座中门生,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唐朝时,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做官的主要途径。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是读书人的最大愿望。 沆瀣一气hànɡ xiè yī qì沆瀣:指崔沆和崔瀣两人。一说指夜间的水气。比喻气味相投者互相勾结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hànɡ xiè yī qì【释义】形容二人气味相投。多贬义。 沆瀣一气hànɡ xiè yī qì沆瀣:夜间的水汽;又为古代两个人的名字。 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沆瀣一气格式 掌故式。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比喻气味相投者互相勾结在一起。 沆瀣一气hàngxiè-yīqì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知贡举:主持进士考试。谭:同“谈”。座主:主试官。门生:及第者对主考者的自称。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者结合在一起。现多含贬义。 沆瀣一气hànɡ xiè yī qì解释 沆:雾霭。瀣:水汽。本指雾霭和水汽相互融合。现用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沆瀣一气hànɡ xiè yī qì沆和瀣是同一种水汽。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僖宗时,一个叫崔沆的人担任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有人就开玩笑地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❶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后多作贬义用。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解义】 沆瀣:夜间的水汽。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沆瀣一气hànɡ xiè yī qì沆瀣: 夜间的水汽。宋朝钱易《南部新书》中说: 唐代有个崔沆,他有个学生叫崔瀣。有一次科举考试,崔沆任主考官,他取中了他的学生崔瀣,人们疑其有弊,就把他俩的名字连在一起说成“沆瀣一气”。以后用来形容彼此气味相投。多用于坏人互相勾结。郭庆晨《挂靠》:“说得好听一点,是相互利用,说得难听一点,是~。” 沆瀣一气hang xie yi qi沆:早上的露水。瀣:夜间的水气、露水。原指夜气和露气混成一片。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沆瀣一气 狼狈为奸hàng xiè yī qì;láng bèi wéi jiān沆瀣:本指唐朝考官崔沆录取考生崔瀣一事,后比喻臭味相投;狈:传说中的一种兽名,前腿短,后腿长,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才能行动。后比喻互相勾结。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果瑞卿《煤炭部擒虎》:“他们~,大肆挥霍,侵吞国家和集体的财产。” 臭味相投 狼狈为奸chòu wèi xiāng tóu;láng bèi wéi jiān臭味:气味,引申为思想、情趣。指情趣相投的坏人勾结在一起,一起做坏事。刘绍棠《蒲柳人家》十:“麻雷子跟花鞋杜四~。” 呼朋引类 沆瀣一气hū péng yǐn lèi;hàng xiè yī qì呼:召唤;引类:吸引同类人;沆瀣:本指唐代考官崔沆录取考生崔瀣一事,比喻臭味相投的人。指坏人招引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段志武《南桥枪响,血案发生》:“此犯不落网将危及社会治安,他们~,危害社会,一定要尽快抓获此犯。” 上下其手 沆瀣一气shàng xià qí shǒu;hàng xiè yī qì上下其手:指玩弄手段;沆瀣:崔沆与崔瀣。也指夜间河边的水汽。据宋代王谠《唐语林·补遗》记载:唐僖宗乾符二年,崔沆为主官,录取了崔瀣。因两人名字加在一起,正好是“沆瀣”二字,所以当时有人戏之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沆瀣一气”,本无恶意,只是笑谈。后引申指臭味相投的人一起干坏事。比喻两人玩弄手段,通同作弊,一起干坏事。陈实《名实辨》:“经调查,那儿办个厂,只要交上几百元钱,填一张表即可,别的无人过问。我们相信,发证单位绝非不辨菽麦,而倒是有~之嫌。” 沆瀣一气hàngxiè-yīqì沆瀣:夜空中的水气。沆、瀣,又为古代两个人的名字。《唐语林·补遗》记载:唐朝有个名叫崔沆的主考官,看中并录取了一个名叫崔瀣的考生,他们的名字恰好合成“沆瀣”,有人开玩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相互交结,聚合在一起。多含贬义。 SS13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沆瀣:夜间的水汽。 沆瀣一气hàngxiè-yīqì〔主谓〕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王火《战争和人》8卷:“他是个会看潮流也识时务有点两面的人物,同他见见,并非同他~,没有什么不好。”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qì沆瀣:沆,指唐代崔沆;瀣,指唐代崔瀣。一气:两人气味相投。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