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江西诗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宋代黄庭坚所倡导的一大诗歌流派。以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宗派图共列作家二十五人,主要代表作家有黄庭坚、陈师道、潘大临、徐俯、韩驹等。曾几、陈与义虽未列名宗派图,亦被后人推为该派重要作家。其论诗着重识力,力求峭劲,好奇尚硬;又创“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 强调“无一字无来处”,故每袭用前人诗意,略改其词,自矜工巧。流弊所及,遂致剽窃摹拟,造成不良影响。 ☚ 豪放词派 格律词派 ☛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北宋后期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宗,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此图已失传,现存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八:“吕居仁近时以诗得名,自言传衣江西,尝作《宗派图》,自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谢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𫗱、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其他书如《云麓漫钞》等所记与此稍有出入。上述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吕氏可能因黄庭坚为江西人,成员中又以江西人较多,故取名为江西诗派。该派诗人多以学杜甫相号召,元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提出“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初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还说“吕居仁为四,曾茶山为五”。被后人列入江西诗派的尚有曾纮、曾思、赵蕃、韩淲等。该派除宗师黄庭坚,代表人物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曾幾等以外,其他诗人成就均不甚高。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造成士大夫的畏祸心理,故而诗歌往往由社会转向个人,由外物转向内心,由生活转向书本。诗坛上西崑体绮靡熟滥的诗风引起人们不满,而黄庭坚高扬个性,反俗尚奇,更能体现宋诗特征的诗作得到不少追随者的仿效。他们通过师承和交游关系,互相切磋,遂形成江西诗派。该派以黄庭坚一些重要的诗歌主张为纲领,黄曰:“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见惠洪《冷斋夜话》),认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此诗人之奇也”(《再次韵杨明叔序》)。又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无斧凿痕,乃为佳耳”(《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二)。其说反映出革除西崑派积习,确立独特诗风的追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作为继承前人遗产基础上立意造句、锻炼语言的手法,亦有一定可取之处。然上述理论满足于书本知识,忽略接触现实生活,以借鉴代替创造,只在字句上花样翻新,流弊甚大。金人王若虚曾讥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特剽窃之黠者”(《滹南诗话》卷三)。他们标榜向杜甫、韩愈等诗人学习,然所作诗缺少其深广的内容和鲜明的独创性。除某些反映民生疾苦,感时忧国之作,如黄庭坚《流民叹》、《上大蒙笼》,陈师道《田家》、《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陈与义《伤春》、《次韵尹潜感怀》等以外,主要抒写自身遭遇和内心感受。黄庭坚的《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陈师道的《春怀示邻里》、《示三子》,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除夜》等都是著名作品。避熟趋生,翻新易奇,重视遣辞造句、运用典故的技巧,是该派的共同特色,尤以黄庭坚为甚。他所作诗构思奇特,立意深曲,用事奥博,词语生新,且常造拗句,押险韵,散文化倾向十分明显,表现出奇崛瘦硬的风格,《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题竹石牧玉》等,均为其代表作。而陈师道诗较为拙朴,陈与义诗比较爽健,可说各具一格。江西诗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整个南宋,其势力仍然很大,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无不受其影响,宋元之交的刘辰翁、方回亦为其馀响。以后崇奉该派者,也代不乏人。直至清代的同光体诗人的作品,还可看到其流风馀韵。 ☚ 元祐体 江西宗派体 ☛ 江西诗派 最能代表宋诗艺术特征的诗派。北宋后期,“苏门四学士” 之一的黄庭坚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追随和模仿他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流派。黄庭坚死后,吕本中(北宋名相吕公著之曾孙) 作 《江西诗社宗派图》,尊江西人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认为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 “江西诗派” 一名的来历。事实上,他们并非都是江西人,其诗风也各不相同,只是在创作方法及见解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南宋时,这个诗派影响越来越大,曾几、陈与义、包括吕本中自己,也都被目为江西诗派;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过江西诗派的熏陶。这一派诗人多学杜甫,故宋末方回又提出 “一祖三宗”之说,尊杜甫为 “祖”,尊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 “宗”。宋代诗人的一个共同倾向是 “以才学为诗”,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诗坛领袖都是大学者,黄庭坚的贡献就是总结了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并在创作中加以实践。黄庭坚推崇杜诗韩文,因其 “无一字无来处”,都是化用前人词句而来,于是他提出 “点铁成金”和 “脱胎换骨” 两种妙法。前法指借用前人的词语和典故,加以点化,推陈出新; 后法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同时加以变化,化腐朽为神奇。这样 “学问” 能化为诗,而诗中也有 “学问”。黄庭坚的主张所以产生巨大影响并形成流派,就在于他自己有成功的实践,并非纸上谈兵。如其描写奕棋的诗有: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前句借用《南史》上所载梁朝湘东王萧绎盲一目的故事,说自己有一片棋仅一眼,死而心甘; 后句借用 《史记》所载楚汉以鸿沟为界相持不下的故事,说自己虽死了一片棋,犹可支撑争战。又如其赞美朋友的诗作: “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将出自西汉李延年歌诗的“倾城倾国”这样无人不晓的成语用得极有新鲜感。但是,这样的“学问” 诗,自然也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学问,才能理解其意义,体会其妙处。南宋严羽便对这种“以才学为诗” 的风气非常不满,说: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以做学问的态度来写诗,以做学问的态度来读诗,都是一种令人痛苦的差事;事实上,许多诗人的记忆力并不惊人,为了在诗中展示才学,往往是靠翻类书来寻找拼凑典故,而许多读者也并非学问家,也要靠翻类书来找到这些典故的出处。有趣的是,江西诗派这种写来费劲、读来费神的诗,却在古代文人中非常盛行,尤其在以博学相矜的清代,江西诗派 “无一字无来处” 的主张甚至成为某些诗人的 “金科玉律”。 江西诗派 宋代一个诗歌流派。它以南宋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吕本中罗列了该派诗人共二十五人,其中江西诗人黄庭坚为创始人。这一派的著名作家还有陈师道、潘大临、徐俯、韩驹、吕本中等。元代诗评家方回的《瀛奎律髓》称,此派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实际上江西诗派的首领是黄庭坚。黄主张作诗应该“无一字无来处”,应该多读古人书,“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答洪驹父书》)提出“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的“换骨法”和“窥入其意而形容之”的“夺胎法”。(见《冷斋夜话》卷一所引)他有一首诗写道:“妙在和光同尘,事须钩深入神。听他下虎口著,我不为牛后人。”(《赠高子勉》)表达了他在诗歌创作中求奇尚险的思想倾向。他推崇杜甫,但并不是重视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看重杜甫的技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他不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题材,选用词语,创造新鲜意境,而是在体制、句法、押韵、用典等形式技巧上下工夫,追求字字有来历,走上形式主义道路。他的诗大都内容贫乏,缺少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只有《登快阁》、《新喻道中寄元明》等冲破其诗论束缚的少数诗篇,表现出清新明快的风格。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一个重要的流别,其影响相当深广,南宋许多著名诗人如杨万里、陆游等都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元代仍受江西诗派的影响,甚至在清代江西诗派还曾风靡一时。 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一支影响很大的诗歌流派。这个流派是在继承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苏轼等人反对西昆体纤巧浮艳诗风的基础上产生的。 江西诗派 367 江西诗派宋代重要文学流派。形成于北宋末和南宋初。因其创始人黄庭坚及该派作家多是江西人,北宋末诗人吕本中又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刊行《江西宗派诗集》而得名。《宗派图》除首列黄庭坚外,还列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25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于黄庭坚。但此25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后人公认为该派的主要诗人曾几、陈与义又未能列入此图。后来诸书所载,人数,姓名也各有异同。该派谈诗,注重形式,刻意求奇,主张取法杜甫,风格追求险瘦硬,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对诗歌技巧有所贡献,但其内容空洞,词句雕琢,逐渐形成形式主义诗风,曾对宋代及后世诗坛产生不良影响。 ☚ 三苏 婉约词派 ☛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jiangxi shipai宋代诗歌流派,由一批追随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组成。北宋徽宗时期,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尊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认为这些人都与黄庭坚一脉相承。其中所列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但因黄庭坚以及一些主要追随者都是江西人,所以称为“江西宗派”。南宋初年,江西诗派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其后虽然受到晚唐派、“四灵”诗人等的冲击,但终宋之世一直有很大影响。宋末方回又提出“一祖三宗”之说,称杜甫为江西诗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江西诗派主要继承了黄庭坚的一些诗艺主张,如“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等等,也模仿黄庭坚瘦硬峭拔的诗风。由此产生的弊病便是资书本以为诗,缺乏真情实感和生活经验,以艰涩拗捩为务,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语言的明畅。南北宋之交的一些江西诗派诗人,如吕本中、陈与义、曾几等,在社会矛盾促使下,也写出了一些贴近现实、情感真挚的作品。 ☚ 唐宋八大家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Jiangxishipai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给后学,追随和仿效者颇多,逐渐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 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凯、王直方、僧善权、高荷。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只因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且派中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宋末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江西诗派的 “一祖三宗”。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主张, 主要是在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黄庭坚论诗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式, 企图推陈出新。要求诗人以 “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强调活法,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但诗派成员的创作风格并非一成不变, 如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陈师道的诗较朴拙,曾几的诗活泼,陈与义的诗趋向雄浑。江西诗派虽然在诗法上努力学习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但未能更好地继承他们的现实主义精神, 因此他们摆脱了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尽管如此,江西诗派仍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诗坛。 ☚ 李清照 苏门四学士 ☛ 江西诗派宋代诗歌流派。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首,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等25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但其中并不都是江西人,而与本中同时并被视为该派重要成员的曾几、陈与义,却未被列入宗派图内。稍后,杨万里又以曾纮,曾思二家补为“江西续派”。该派推尊杜甫,注重学习杜诗技巧;注重“悟入”,即模仿前人又能“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强调活法,崇尚瘦硬风格。当时声势浩大,于后世影响也深远,但其末流趋入生涩险奥。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宋诗派。据北宋末吕本中著《江西诗社宗派图》,该诗派自黄庭坚以下,列入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憎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過、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共26人。后南宋杨万里又补曾紘、曾思为“江西续派”。宋末元初方回作《瀛奎律髓》,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江西诗派成员并非皆是江西人,而以江西人黄庭坚最为著名,故称。这派诗人论诗主张多强调活脱,追求瘦硬的风格;提倡以学问为诗,要求“无一字无来处”;鼓吹“点铁成金”及“脱胎换骨”之法,即化用或袭取前人句法诗意;多作拗体。他们虽然反对西昆体的形式主义诗风,但理论上的偏颇却将其创作实践引向另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江西诗派的影响一直波及到晚清诗坛。 ☚ 北宋复古运动 婉约派 ☛ 江西诗派jiang xi shi paiJiangxi Poetry Group (poetry group of the Song Dynasty with Huang Tingjian as its representativ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