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江南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江南弄

江南弄

乐府歌曲名。《清商曲》之一部。梁武帝箫衍改制。《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 “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笙曲》, 五曰《采菱曲》,六曰《游女曲》,七曰《朝云曲》。”今存歌辞凡七首, 每曲一首,皆轻艳绮靡。又沈约《赵瑟曲》、《秦筝曲》、《阳春曲》、《朝云曲》四曲,亦称《江南弄》,与萧衍所制格调、字句全同,并同有转韵,说明《江南弄》一调已成定格。有人认为是后世词之雏形。

☚ 杨叛儿   采莲曲 ☛
江南弄

江南弄

南朝乐府篇名。梁武帝萧衍作。属《清商曲辞》,见《乐府诗集》卷五○。《古今乐录》曰:“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 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笛曲》,五曰《采菱曲》,六曰《游女曲》,七曰《朝云曲》。又沈约作四曲,一曰《赵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云。”在南朝乐府中,梁武帝是大量拟作民歌的作者,《江南弄》便是一例。《乐府诗集》所收七首,均有和歌,即伴唱,如《江南弄》和云:“阳春路,娉婷出绮罗。”《龙笛曲》和云:“江南音,一唱值千金。”这七首诗的内容大多写女子容颜美丽,歌舞技艺超群。在形式上为杂言。词句香艳旖旎,显系经过加工之作。如《江南弄》为:“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龙笛曲》为:“美人绵眇在云堂,雕金镂竹眠玉床,婉爱寥亮绕红梁。绕红梁,流月台,驻狂风,郁徘徊。”较多地堆砌华丽绮靡的词藻,缺乏清新活泼气息,其成就远不能与民歌等量齐观。

☚ 杨叛儿   采莲曲 ☛

江南弄

江南弄

乐府清商曲辞之一。南朝梁武帝在西曲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乐府诗集》卷五○引《古今乐录》曰:“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笛曲》,五曰《采菱曲》,六曰《游女曲》,七曰《朝云曲》。又沈约作四曲:一曰《赵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云。”其中以《采莲曲》、《采菱曲》最为著名,唐人作者极多。

☚ 西曲歌   但歌 ☛

江南弄

 

[唐]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𪩩红嵯峨。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溟薄汛如一幅。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卧倒南山绿。吴龡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

 《江南弄》,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属《清商曲辞》。为南朝梁武帝萧衍所制。 “弄”在这里是“乐曲”的意思。
 江南为水乡,故写江南风光离不开写水。李贺此弄突出特点即以写江景为主。
 诗歌首两句即扣紧江水写起,突出江南特色。这里用“绿雾”而不用“绿云”,正是扣合了“江中”。因江中水气上升往往形成烟雾状。如“烟笼寒水”,“烟生极浦色”即写江上此景。不过“烟”常与“淡”字结合,如“淡烟暮蔼”,而“雾”则常与“浓”字结合,如“浓雾迷漫”。这里不说“浓雾”而说“绿雾”,是由于水中倒影两岸绿云般的树色所致。因此,这“绿雾”实际上已包含江岸树色在内,反映了两岸绿树如云的景色。这本是夏天的景色,而“起凉波”则告诉人们时令已届夏秋之交了。而一个“起”字则更写出了雾气从江面生发出来,升腾,弥漫的动景。江上一片绿雾冉冉升腾,而天上的红云却是呈现出高峻的千峰叠障煞是崔嵬嵯峨。这两句从江中写到天空,下水上天,红绿相映,动静配合,已是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三、四两句更配以“水风浦云”——水面上的风吹动着江面的波纹与江上的雾气;江水边上空的朵朵白云与红云、绿雾相映衬,而这些风、云又好象是从簌簌作响的老竹林中生出来的。更有“渚溟蒲汛”——江渚上的雾已形成了雾雨,蒲苇下的水也在上涨。这些景物与绿雾、红云相配合,不论远近也好,色彩也好,动静也好,真是谐调自然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图。诗人写到此处也不禁赞叹在他笔下出现的景色宛然“如一幅”画图了。
 景物虽美,人事如何呢? “鲈鱼千头酒千斛”以下四句就转到写人在美景中的幸福生活了。鲈鱼是天下的美味、江浙的名产。晋朝的张翰在京做官,因想到家乡的鲈鱼菜而辞官回乡的美谈,更可见“鲈鱼千头酒百斛”的生活该是何等地令人向往。“酒中卧倒南山绿”是在上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写鱼酒之丰。只写酒实兼鱼,是一种偏义复指的修辞手法。苍翠葱茏的南山竟可卧倒在酒中,酒之多可想而见。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不但有鱼吃,有酒喝,而且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从秋天一直延续到冬日来临还没休止。“吴龡越吟曲未终,团团江上帖白玉”就是这种幸福文化生活的写照。
 象这样美好的江南风光,象这样幸福多彩的江南生活,竟在这短短的《江南弄》中描绘于人的面前,演奏于人的耳畔,使你看到、听到、多方面地感受到,这篇《江南弄》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与它所给予人们的美的感受,是丰富多彩的。

古诗词《江南弄》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江南弄

秋声起,庭院收残暑,凉蝉抱叶鸣疏雨。玉箫吹彻人倚楼,银汉迢迢度女牛。梧桐落翠露华冷,络纬啼寒月影流。月影流,愁无限,思君不见南飞雁。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据说此夕夜深,在那万籁无声的时刻,织女会得悄悄渡过迢迢的银河,与她相恋的牛郎,作一年一度的相聚。所以,对于无数人间的“牛郎织女”们,这是一个最易催发相思相忆之情的节日。古往今来,就不知有多少文人,为此而写下了歌颂爱情、抒发离愁的诗篇。

可是,天上的牛郎织女,犹能一年一会;人间的男女,却未必都有此种“福份”。清朝的董元恺不就写过这样的词句:“莫为见时难,锦泪潸潸。有人犹自独凭阑。如果一年真一度,还胜人间!”(《浪淘沙》)而摆在我们眼前的这首《江南弄》,正就描绘的是此种“有人犹自独凭阑”的情景。它的主要妙处在于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极为凄清的心理氛围,使读者一旦进入它的“包围”之中,就不由会产生出与作者相似的心理体验,从而发出深切的同情与共鸣。

先说上片。开头两句,交代了时令节气,并且一上来就为全词“布置”了一种令人伤感的气氛:“秋声起”三字,立即使人堕入了一个“四壁虫声唧唧”(欧阳修《秋声赋》)的秋意寂寥萧索的境界之中;“庭院收残暑”则进一步点明了时令的转换已从残暑而进入新秋。接下一句则进而“补足”秋声之具体情状:梧桐树间,疏雨淅沥;残叶枝头,凉蝉哀嘶——这一声声或长或短、时断时续的蝉鸣和雨声,在读者心头,很快便会“转化”为凄凄切切的哀愁。而在这种自然背景和心理氛围中,接着就出现了词中抒情主角的“人物形象”:“玉箫吹彻人倚楼,银汉迢迢度女牛。”她玉箫吹罢,倚楼独望,想象迢迢的银河边,牛郎、织女正在过桥相会。在这两句词中,我们依稀可见前人很多名句的“影子”,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李白《忆秦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浣溪沙》)、“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诗)、“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等等。不过,它本身又是一个“再创造”,即把吹箫人的倚楼独眺与牛郎织女的渡河相会作了形象上的对比,反衬出“人间”还不如“天上”的难堪心情。虽则这儿仅只勾勒了她的一个侧影,但因她所凭阑遥望的却是双星相会的甜蜜场面,所以我们就不难想象她的“正面”,定是一副“锦泪潸潸”的伤心面容!从这个意义上讲,“玉箫吹罢”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而“人倚楼”比之“锦泪潸潸”的正面着笔,更收到了“侧笔”之妙用。

再说下片。换头一句,把思妇凝眺银河的视线收回,转移到人间,其时唯觉梧桐落叶而露水冷莹,这仍是继续渲染秋意之浓,并暗示夜深人静。接着又以“络纬(蟋蟀)啼寒”和“月影流”来加浓凄清冷落的心理氛围。我们注意到,这里分别使用了“冷”、“寒”二字,这实是一种“移情”的写法。因为七夕之夜正如上文所说,还是“残暑”刚收的时候,气温实际并不寒冷;只是由于思妇胸中郁积着一股浓重的愁感,故而秋之肃杀、衰飒之感不免就“提早降临”,缘此便觉露冷和昆虫啼寒也。最后三句,先以重复“月影流”为过渡(这在词情上起了“加倍”、“重笔”的作用),然后引出“愁无限,思君不见南飞雁”的结语。秋来北雁开始南飞,然她在这本该“雁声远过潇湘去”的秋夜里,却是“举头不见衡阳雁”,这又是何等令人失望和惆怅!七夕之夜,本该夫妇相聚、共度佳节,然她却“思君不见”、悄然倚楼,此情此景,真可谓是“愁无限”矣。而总观全词,其悲秋与怀人的愁绪,就主要是通过精心“织造”那种凄清冷寂的心理氛围来表达出的,故而读来倍觉细腻、哀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