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报机
1810年,德国的索默林设计了一种信号装置。该装置由26根与水槽底端相连的导线所组成,每一根线对应一个字母。当电流通过这些导线时,电解反应便产生气泡,通过有选择地给这些导线通电,人们就能够发送用气泡编码的信息。这就是最早的电报机——电化学电报机。
当时这种装置异常重要,已引起军方的注意,军方人士由此看到了用此种装置的远距离通信在战争中的战略优势。1832年,俄国的希林受法国的安培于1820年发表的载流导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启发,决定使用磁针在有电流通过时产生的偏转来作为电报信号。希林对索默林的电信装置作了改良,他利用休巴依克在1820年发明的倍率器来制造一种新型的电信装置。倍率器是把磁针用线吊在线圈上,当有电流流过线圈时,由于流过电流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磁力大小也不同,从而使磁针偏转的角度也不同的这样一种装置。由此就可以根据磁针偏转角度的大小来测量流过的电流大小。希林的电信装置就是以磁针偏转角度大小的顺序来表示字母和数字的。
1834年,德国的高斯和韦伯应用与希林电信装置一样的原理研制出了另一种电信装置。这种电信装置给磁针装上一个小镜子,使磁针的偏转角度映照在小镜子里,用望远镜来读取磁针偏转角度的信息信号。希林电信装置或高斯、韦伯电信装置不需要索默林的电信装置的那样26根导线,这是一大进步,但与一个能准确传递信号的电信装置还有很大差距,如小镜子和磁针的偏转稍有误差,传送的C信号就会错到D信号上去。1838年,德国的斯坦豪尔对高斯的通信装置进行了改进。他为了使发送端和接收端间构成电流回路,布设了往返两条导线,但是斯坦豪尔后来发现,利用 “接地” 就可以省去一根导线。
至今,“接地” 仍在电信和电子技术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斯坦豪尔采用以磁针偏转次数表示信号的方法代替以磁针偏转角度表示信号的方法,来克服高斯通信装置的读数不准确的缺点。用斯坦豪尔的改进方法,就能使用蘸上墨水的磁针在纸带上划出点,从而完成了传递信号的印刷式通信机的发明。
同一时期,英国的惠斯通和柯克也致力于通信机的研制,他们也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原理研制通信机。它有6个磁针和6个对应的线圈,当不同的线圈有电流通过时,对应的磁针的偏转就代表传输的信号。这种通信机至少要使用6根导线,仍然是很麻烦的,但这种通信机在英国一直使用到1870年。1832年,美国的莫尔斯从欧洲乘船回国途中,遇见了美国的贾克林,且有幸观看了贾克林曾在巴黎做过的电磁铁实验,这使莫尔斯萌生了利用电磁铁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想法。当有电流通过电磁铁线圈时,电磁铁就会产生磁力,如果这时在电磁铁旁边放一弹簧片,该弹簧片会受到电磁铁磁力吸引,当然弹簧片必须是可被磁化的金属材料制成,当切断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时,电磁铁的磁力也就随之消失,被吸引的弹簧片,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莫尔斯想,如果使用一个电键,断断续续地接通或切断电磁铁的电流,弹簧片就会被时吸时放,且以弹簧片被电磁铁吸引的次数来表示信号,将可以制成精确的电信机。莫尔斯回国后,一直致力于电信机的研究。1835年,莫尔斯终于取得了在实验室架设有线电信机的成功。但是,这个装置的通信距离很近,使用的信号也不完善,特别是当通信距离远的时候,由于导线加长,电阻增大,使电流大大减弱,以至于电信机难以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莫尔斯又发明了继电器。该装置是利用接收机接收到的微弱电流接通电池电源,由电池向接收机供给新的强电流。1837年,莫尔斯在纽约大学的会议室里,架设了518米的导线,进行通报试验获得成功,从此电报机诞生了。
1843年,莫尔斯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支持,完成了华盛顿至巴尔的摩之间的电报线的架设。1844年该电报线开始启用。1895年,俄国的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进行了无线电通信试验,获得成功,从此无线电报机诞生了。1903年,丹麦的鲍尔森发明了性能更完善、通信距离更远的新无线电装置。1907年,加拿大的费生丁也发明了此装置。1922年,马可尼又研究成功了短波无线电通信,但是马可尼的短波发射机功率很小,工作不稳定,有不少缺点。1833年,英国的弗莱明发明了真空二极管。1906年,美国的福雷斯特又发明了三极管,即真空管。利用二极管、三极管,可以制成性能更加优越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1948年,晶体管出现了。晶体管的出现,对整个电子工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排除对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影响。使用晶体管可以使无线电通信装置性能更加优越。发报机的发展随着新元件的出现而迅速进行,成为通信领域中的一支新军。
发报机
1810年,德国的索默林设计了一种信号装置。该装置由26根与水槽底端相连的导线所组成,每一根线对应一个字母。当电流通过这些导线时,电解反应便产生气泡,通过有选择地给这些导线通电,人们就能够发送用气泡编码的信息。这就是最早的电报机——电化学电报机。
当时这种装置异常重要,已引起军方的注意,军方人士由此看到了用此种装置的远距离通信在战争中的战略优势。1832年,俄国的希林受法国的安培于1820年发表的载流导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启发,决定使用磁针在有电流通过时产生的偏转来作为电报信号。希林对索默林的电信装置作了改良,他利用休巴依克在1820年发明的倍串器来制造一种新型的电信装置。倍串器是把磁针用线吊在线圈上,当有电流流过线圈时,由于流过电流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磁力大小也不同,从而使磁针偏转的角度也不同的这样一种装置。由此就可以根据磁针偏转角度的大小来测量流过的电流大小。希林的电信装置就是以磁针偏转角度大小的顺序来表示字母和数字的。
1834年,德国的高斯和韦伯应用与希林电信装置一样的原理研制出了另一种电信装置。这种电信装置给磁针装上一个小镜子,使磁针的偏转角度映照在小镜子里,用望远镜来读取磁针偏转角度的信息信号。希林电信装置或高斯、韦伯电信装置不需要索默林的电信装置的那样26根导线,这是一大进步,但与一个能准确传递信号的电信装置还有很大差距,如小镜子和磁针的偏转稍有误差,传送的C信号就会错到D信号上去。1838年,德国的斯坦豪尔对高斯的通信装置进行了改进。他为了使发送端和接收端间构成电流回路,布设了往返两条导线,但是斯坦豪尔后来发现,利用 “接地”就可以省去一根导线。
至今,“接地”仍在电信和电子技术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斯坦豪尔采用以磁针偏转次数表示信号的方法代替以磁针偏转角度表示信号的方法,来克服高斯通信装置的读数不准确的缺点。用斯坦豪尔的改进方法,就能使用蘸上墨水的磁针在纸带上划出点,从而完成了传递信号的印刷式通信机的发明。
同一时期,英国的惠斯通和柯克也致力于通信机的研制,他们也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原理研制通信机。它有6个磁针和6个对应的线圈,当不同的线圈有电流通过时,对应的磁针的偏转就代表传输的信号。这种通信机至少要使用6根导线,仍然是很麻烦的,但这种通信机在英国一直使用到1870年。1832年,美国的莫尔斯从欧洲乘船回国途中,遇见了美国的贾克林,且有幸观看了贾克林曾在巴黎做过的电磁铁实验,这使莫尔斯萌生了利用电磁铁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想法。当有电流通过电磁铁线圈时,电磁铁就会产生磁力,如果这时在电磁铁旁边放一弹簧片,该弹簧片会受到电磁铁磁力吸引,当然弹簧片必须是可被磁化的金属材料制成,当切断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时,电磁铁的磁力也就随之消失,被吸引的弹簧片,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莫尔斯想,如果使用一个电键,断断续续地接通或切断电磁铁的电流,弹簧片就会被时吸时放,且以弹簧片被电磁铁吸引的次数来表示信号,将可以制成精确的电信机。莫尔斯回国后,一直致力于电信机的研究。1835年,莫尔斯终于取得了在实验室架设有线电信机的成功。但是,这个装置的通信距离很近,使用的信号也不完善,特别是当通信距离远的时候,由于导线加长,电阻增大,使电流大大减弱,以至于电信机难以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莫尔斯又发明了继电器。该装置是利用接收机接收到的微弱电流接通电池电源,由电池向接收机供给新的强电流。1837年,莫尔斯在纽约大学的会议室里,架设了518米的导线,进行通报试验获得成功,从此电报机诞生了。
1843年,莫尔斯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支持,完成了华盛顿至巴尔的摩之间的电报线的架设。1844年该电报线开始启用。1895年,俄国的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进行了无线电通信试验,获得成功,从此无线电报机诞生了。1903年,丹麦的鲍尔森发明了性能更完善、通信距离更远的新无线电装置。1907年,加拿大的费生丁也发明了此装置。1922年,马可尼又研究成功了短波无线电通信,但是马可尼的短波发射机功率很小,工作不稳定,有不少缺点。1833年,英国的弗莱明发明了真空二极管。1906年,美国的福雷斯特又发明了三极管,即真空管。利用二极管、三极管,可以制成性能更加优越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1948年,晶体管出现了。晶体管的出现,对整个电子工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排除对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影响。使用晶体管可以使无线电通信装置性能更加优越。发报机的发展随着新元件的出现而迅速进行,成为通信领域中的一支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