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江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江上1932—台湾苗栗人 江上 江上短篇小说集。萧军著。1936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收《马的故事》、《江上》等短篇小说4篇。 ☚ 树下集 雪 ☛ 江上·皇甫谧· 丈人遗尽 鼓枻江隈 楚胥求济 夜乱芦漪 笑辞星剑 意进鲍鱼 匆匆戒别 何用名为 〔选自《高士传》〕 《江上》讲的是春秋时的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在父亲遭谗被诛之后,孑身逃奔吴国的路上遇到高士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故事内容反映了“晋人底风度”。 《江上》着重表现了“丈人”的“隐士风度”和“高尚品德”。伍子胥为避杀身之祸,俟机为父报仇离楚奔吴,行至江边“欲渡无舟”,前面是涛涛大江,后面是“楚人购员甚急”。足智多谋的伍子胥无计可施“自恐不脱”,正在危急之时,“见丈人得渡”。“奔”、“甚”、“恐”表现了当时处境的危急,小说对江边的处境渲染较详,因为它和下面谢恩献剑密切相关,是表现主旨的重要情节,因此,详述不惜笔墨。“见丈人”和“得渡”和主旨关系不大,故而从略。这种详略的安排对表达作品的主旨收到了较好效果。小说还采用了在人物对话中运用对比来表现人物思想的方法。为报答丈人的“得渡”之恩,子胥“解所佩”“千金之剑”献给丈人,“丈人不受”。并说:“楚国之法,得伍胥者爵执珪,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在这里“爵执珪,金千镒”和“千金之剑”形成鲜明对比,此是对比之一。其二是在丈人心目中的对比,即:“千金之剑”、“爵执珪”、“金千镒”与“名”的对比,孰重孰轻?读者一目了然。从而使作者着意刻划的“高士”形象凸现于纸上,达到赞美这种“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隐士风度。作品中虽映现着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老庄、佛教思想,但这种表现手法对后人的小说,特别是文言小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小说的最后有八句似诗的结语,其意是概括全篇的主要内容,用以加深作品的主旨。这种似诗的文字,给人一种含蓄的感觉。虽然“诗”显得粗糙一些,但这种表现方法对后代文言小说甚至白话小说都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江上》这篇小说还处于小说发展的初期阶段,艺术形式上还只是粗陈梗概,缺乏艺术的概括,人物刻划多半是作者想象的轨迹,还谈不到性格发展的问题。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回。 这是王安石晚年二次罢相后的一篇佳作。 久居江边之人都熟知,江面之上常常会因阴云密布而使能见度很低。本诗所写即是这种情况。江北的天空被秋云遮蔽,只有江南半面尚未遮严,傍晚的阴云含着大量的雨水在江面上低低徘徊。四周青山环绕使人担心是否有路可行,忽然又隐隐约约地看见千帆万舸迎面而来。原来是低低的阴云阻挡了人们的视线,使人们看不见青山之中的江流。 本诗“青山”二句所写,与后此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二句,同为古今共认的名句。其实,在王安石之前,唐人王维已写过“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蓝田山石门精舍》)之句。王安石之后的强彦文也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宋诗纪事》卷50)之句。可是,他们都没有王安石与陆游写得集中精炼,因此也就没有王、陆之作出名。王、陆之句,借山水之行写看似无望、忽逢转机的心理,道出了人生世路的某些事理。遇塞而通虽然还达不到绝处逢生的程度,但它启示人们,在困境面前要勇于坚持。只要坚持不懈,往往可以“柳暗花明”,度过难关。 河岸 河岸河干 津干 ☚ 岸 渡口 ☛ 江 江鸿河 鸿沟 ☚ 河道 河流 ☛ 江上短篇小说集。萧军著。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收《鳏夫》、《马的故事——在满洲》、《江上》、《同行者》四篇作品。作者以不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描写了抗战初年东北的社会风貌。《鳏夫》描写了看林人金合在封建地主的压榨欺骗下的悲惨遭遇和觉醒。《马的故事——在满洲》写爱马如痴如狂的杨德山几次为马与人争吵的故事,侧面反映出日寇侵入东北后,当局与人民的不同态度,歌颂了人民自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江上》写老搬运工与孩子们在悲惨生活中建立的深厚友谊。本书系巴金主编“文学丛刊”第二集第二册。 《江上》jiang shangOn the River→王安石 (Wang Ansh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