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部首与八卦符号转換 (僅按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150個部首) 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 “五四”運動以前,所有的文字大家們沒有一個人說過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他們所說的“象形”是指“在天為象,在地為形”的象形。是指古人仰觀天於象,俯察地於形,造出了文字。並非現代語文界所說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說”是“十月革命”炮聲中的一股硝煙,其中不免夾裹著文字大佬的臆測和武斷。須知中國自“五四”以來,以革命的名義造就文字釋解境域乃至文化、政治領域中的謬誤實在太多了! 呆在文字釋解顯像屏前的大佬們,也該換一換頻道了。 “象形說”可以休矣! 由著名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主編的《甲骨文字詁林》一書中,對大約4600多個甲骨文字形,歸納為150個部首。這150個部首中,除個別部首出於象形外,其餘的構形基本上都是由八卦符號轉換、異構而來的。為了明晰起見,以列表的形式來向讀者述訴。
許多讀者對八卦起源的述說還不太接受,這很正常,就像一個生人站在你的面前,需得“家住哪州並哪縣,姓甚名誰為老幾?”一樣地審詳一番。 首先得對能將拙本擺在自己面前的讀者,表示一個欽敬。一、《甲骨文字詁林》部首原表 
二、甲骨文字部首與八卦符號轉換 (註釋欄內【】是《字揆》已釋字,標數是集的序次) 







三,幾點說明 (一)于省吾(1896-1984)先生是當代著名的中國文字學家,學養深厚,著有《甲骨文字釋林》,他的研究澤被中華。《甲骨文字詁林》是由他主編的,於1996年5月出版。《詁林》可以說是對殷墟甲骨文自發掘以來近百年研究成果的總結。 于先生集眾家之所長,從中概括出了150個構成甲骨文字系統的字根字,並臚列出了一個《部首表》。《部首表》是甲骨文字研究“千棰打鑼,一棰定音”的集大成者,具有階段性、里程碑的意義,難能可貴。如今是所有研究漢字學者的無一逾越的入門嚮導。 (二)《部首表》也有欠缺。 隨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凸显,古文字研究在不斷發展,研究的層次也不斷深入,研究的內容、視域也在進一步擴展,《部首表》在今天看來不無缺憾: 1.理念不夠清晰。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所釋的9353字,是起於一而終於亥。起於一者,“一”是萬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終於亥者,亥是十二地支最後一位,是時序、物序上的終止。 許慎釋一:“惟出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部首表》起人終且(祖),想象不到所依理念。其實“人”與“祖”是一類事物,文字屬於空間的視覺符號,從空間上講,有序次不順,理念不清,內容編排也有些混亂。 2.理據無依。 《說文解字》序的開篇句首:“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则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許慎這裏的“始作《易八卦》”和“以垂憲象”作為《說文》的開山之斧,自然說的就是文字的起源。“漢字起源於八卦”,這是近兩千年以來文字說解的一個恒定的根本理據。 古代從來沒有人說過“漢字起源於圖畫”,也從來沒有人說過“漢字起源於語言”,祇有當代一些人受西方“語言中心論”的誤導,才提出了“象形說”和“語言說”。加上“革命”的夾裹,其勢頭至今難以逆轉。因此,從《部首表》中看不到恒定的理據,也就很正常了。 3.個別部首設置也欠準確。 從整體的角度看,一些字是不必作為部首的,如“ ”、“ ”、“ ”、“㞢”等;一些字可以歸為一類,如“ ”和“ ”;“ ”和“ ”;“ ”、“ ”和“ ”;“ ”和“ ”;“ ”和“ ”等。 一些必須是部首的字,如“ ”(衣)、“ ”(身)、“ ”(氣)、“ ”(尸)、 (弋)等《部首表》卻未列出。部首設定不準,就會影響被依托字的正確詮釋。當然,于先生初次將甲骨文排出150個部首,也是難能可貴的。 4.從總體上說,《詁林》和《部首表》的最大遺憾是,仍然順著《說文》的溪流淌下來。 (三)幾點啟示。 1.殷墟甲骨文字出土以後,老一輩文字大家們作了相當的努力,這是事實,但由於種種原因,使得中國的文字研究未能出現階段性的新局面。 2.甲骨文字是易八卦理念旨統下的理性產物。中國文字的起源,是在《易八卦》爻符和卦象具有形而上抽象意義的基礎之上,經過理性轉換而形成的文字系統。象形文字是文字形成的一種方式,這是符合實際的,但要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則大謬不然。一種方式不能代替多種方式,更不能成為決定性的方式。就拿《部首表》來說,150個部首中除車、龜、魚、象、犬、豕、网等11個暫定為象形,其餘139部首都是按易理的框範所形成的文字,象形字佔不到8%,可見由這139個部首所孳乳了整個甲骨文的表意系統。甲骨文是易八卦理念的理性產物,這似乎是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 3.甲骨文就是以形表意的文字系統。 漢字起於形,而非起於音。就說甲骨文,它的產生和西方字母文字的形成是決然不同的。字母文字是按照發音而設計的拼音文字,是用“音”表意的。漢字一字一詞,字中先天就有了音節,是用“形”來表意的。 “形”是空間的視覺範疇,“開篇玩古,萬里共明;削簡傳今,千年對面”;而“音”則是時間的聽覺範疇,稍縱即逝,不留痕跡。時至今日,當我們還能看懂三千多年以前骨片上所契刻的文字、文章,是因為它的“形”和形的一脈相承。因此,說漢字是語言的符號或者說文字(文章)就是語言那是極其錯誤的,也是有害的,漢字正是在這堂而皇之的“語言中心”的鼓噪中,被陷入災難。 4.甲骨文也不是象形文字。 從《部首表》揭示的秘密看,所謂的象形字也占不到百分之八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八比例的象形字,就說甲骨文是象形字,難免有失偏頗。就拿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所論證的“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出,日月是也”來說,恰恰“日”、“月”二字才是典型的用易理澆灌出來的會意字呢。說甲骨文就是象形字,以偏概全,豈不荒唐! 但是,許君撰寫《說文》的時候,不能不受到諸多限制,尤其是他沒見過甲骨文,金文的接触估計也不會太多,唯一是用由大篆脫胎的小篆字形作藍本,所釋的9353字難免舛誤多多。今人不必苛求古人,在時過近千年、殷墟甲骨文已出土一百多年、非學理性簡化漢字和強制推行簡化字在大陸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今天,很有必要對《說文解字》進行一番醽漉,以洗刷蒙在中華文化上污垢,使中華漢字更加燦爛輝煌。 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 “五四”运动以前,所有的文字大家們沒有人断定中國的文字起源於象形。他們所說的“象形”是指“在天為象,在地為形”的象形。是指古人仰觀天於象,俯察地於形,造出了文字。並非現代人所說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說”是“五四”以降,“十月革命”炮聲中的一股硝煙,其中不免夾裹著文字大佬的臆測和武斷。須知以革命的名義造就文字釋解境域乃至文化、政治領域中的謬誤實在太多了! 呆在文字釋解顯像屏前的大佬們,也該換一換頻道了。 “象形說”可以休矣!
許慎(公元30—124年)是一位偉大的古文字學家。東漢朝廷面臨王莽胡亂改字的局面,為了捍衛漢字的純潔性,除新莽之弊,許君扛起勘校文字的大旗,遂有《說文解字》篇。《說文解字》無疑是一部偉大的巨著,發蒙啟閉,開中華字典之先河,被歷代人文奉為圭臬。對中華漢字的統一、穩定、規範、使用、發展做出了決定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是他也受到諸多的限制,所釋九千多字,許多不無誤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