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移民实边
汉代的移民实边,始行于文帝、景帝之时,而盛行于武帝时期。文帝时匈奴贵族不断地骚扰北方边境,谋臣晁错首先提出“徙民实边”的建议。即提出“乃募罪人及免徙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一般的老百姓)之欲往者”(《汉书·袁盎、晁错传》)。给以赐爵,复其家,供给衣物粮食等优惠条件。令其长居边地,一方面实行屯田,另一方面防戌御敌。文帝采纳了晁错之策,实行了“募民徙塞下”(《汉书·袁盎、晁错传》)。汉武帝时,“徙民实边”的次数很多,迁徙的人口数也大。如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 《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元狩四年 (前119年)冬“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元狩五年春又“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见《汉书·武帝纪》),元鼎六年(前111年)秋,“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引文同上)。另外,根据《汉书·匈奴传》所载,西汉在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后,曾“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实边”。以上是汉代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实边。至于小范围的谪戍和移徙,可以说不计其数。以上移民实边,皆属有利于开垦边地,扩大垦殖面积和戍防边境的措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