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代“易”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代“易”学

易学是研究《周易》的专门学问。汉代易学是易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后人称为汉易。秦始皇焚书,不焚《周易》,先秦易学传授未断。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表彰儒学,提倡经学,《周易》被尊为六经之一,研究者众多。汉代儒家经师及其他流派的学者都研究《周易》,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易学的传授始于孔子。孔子传于商瞿,经六世传于齐人田何。汉初田何传于杨何,杨何传于周王孙、丁宽、胜生、司马谈。丁宽传于田王孙,田王孙传于施仇、孟喜、梁丘贺。孟喜传于焦延寿,焦延寿传于京房。至西汉宣帝、元帝时,施、孟、京、梁丘四家皆立于官学。“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与相同。”(《汉书·艺文志》)京房又得焦延寿传授,发挥较多,自成一家。以上是今文经学汉易传授系统,是西汉的官方易学,以孟喜、京房为代表。此派易学的特点是: 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事物解说《周易》经传;以卦气说解释《周易》原理;利用《周易》推演阴阳灾变。其具体体例有卦气说、十二月卦说、八宫卦说、纳甲说、五行说、阴阳二气说等。西汉还有一个古文经学易学传授系统,它的来源不明,以费直、高相为代表,在民间传授。古文易学以《易经》文意解经,注重义理,而不讲卦气和灾变。西汉末年,刘向校书天禄阁,发现费直所传与中古文相同。两汉之际,古文经学势力增长,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等都兼取今古文经说解《易》,今古文易学的壁垒已不完全分明。汉末易学家荀爽治费氏古文易学,同时接受京房易学影响,虞翻接受家传今文易学,同时又接受荀爽易学影响,扬弃了今文易学的灾变说,成为汉代易学的最后一人。两汉之际谶纬迷信思潮兴起,出现了一批假借上帝、孔子之口的纬书,实际作者来历不明。纬书中的《易纬》是汉代易学的重要部分。《易纬》流传至今的有《乾凿变》和《乾坤凿度》两种,其余于隋唐之世失传。清代乾隆时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六种,名目为《稽览图》、《通卦验》、《坤灵图》、《是谋类》、《辨终备》、《乾元序制记》。《易纬》依据卦气说,吸取元气说、阴阳五行说以及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将西汉易说作了理论总结,为象数派易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易纬》中的“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说、“太易”说、卦序阴阳说以及八卦九宫说和八卦方位说,都发挥了象数易学思想,为后代研究者重视。儒家经学的易学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讲阴阳灾变。认为“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京氏易传》),天是宇宙主宰者,通过阴阳变化表达自己的意志,又通过易卦将阴阳变化预示出来,人的作用是通过易卦推知阴阳变化,体认天意,预知吉凶。另一个特点是赋于阴阳、五行以政治和伦理的含义,以解说《周易》论证封建王道和伦常。认为《周易》有“通神明之德”、“定人伦”、“明王道”、“正君臣父子”的功用(《京氏易传》)。这些特点与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正宗儒学思想一致。儒家经学的易学吸取了汉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如京房的卦气说以一年为365.25日,只比《太初历》少万分之一点二六日,相当准确地反映了汉代的历法知识。《易纬》的八卦九宫说保存了汉代数学上的九宫算,八卦方位说保存了汉代刻漏计时的知识。易学家以易卦为框架,以阴阳为主干组成的世界图式,将汉代的自然哲学系统化,对于后代思想家探讨世界的普遍联系有启发意义。两汉时代,除儒家经学学者之外,其他学派也研究《周易》。《淮南子》的《缪称训》、《人间训》引《周易》发挥黄老之学,严君平的《道德经指归》引《周易》解说《老子》,扬雄将《周易》与《老子》结合著《太玄》,均与道家黄老学派有密切关系。汉末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以《周易》讲炼丹术原理,则是道教的神仙方术。《汉书·艺文志》著录《易》类有13家294篇,绝大多数已失传。今存最重要者为《京氏易传》,今本《焦氏易林》疑为伪书,《易纬》较为可靠。唐李鼎作《周易集解》中保存有大量汉代易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