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rice bacterial footrot由菊基腐欧文氏菌侵染为害稻株茎基部的一种细菌病害。后藤(M.Goto)于1977年首先在日本发现。 分布和为害 主要分布于印度、菲律宾、孟加拉、朝鲜和中国稻区。在中国1982年正式报道浙江临海县发生基腐病。据调查,长江流域各省的稻区均有发生。丛发病率5%~30%,少数达50%以上。 稻苗发病多从分蘖期开始,病株基部叶鞘上呈水渍状椭圆形斑或不规则斑块。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部浅褐色,随着病斑扩展,叶片变黄,有的秧苗基部受害后,心叶青枯,随后枯死成为枯心苗,病株易拔起,用手指挤压病株茎基部,可以见到有污白色菌脓溢出。拔节期以后,重病株地上部出现枯黄株或枯孕穗、白穗,根节部和茎基部变褐色,软腐,带有恶臭。 病因 病原细菌为菊基腐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Sabet) Victoria,Arboleda et Munoz],菌体单生,短杆状,0.6~0.8×2~3(微米),周生多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在营养琼脂上的菌落呈变形虫形或假根形,边缘不整齐,表面稍凸起,不透明,初乳白色,后变为淡褐色至土黄色,表面有皱褶,无光泽,在反射光下观察,表面有网络状花纹,在金氏B培养基上无荧光反应,厌气生长或兼性生长型,能在37℃下生长,不耐盐,能液化明胶,能产生吲哚,果胶酸盐降解产生杯状垂直凹陷,接种在马铃薯片上引起腐烂并有恶臭。据测定,在南京的自然条件下,病菌能在田水中存活110天,在灭菌的水田土壤中存活200天以上,但在35℃恒温下只能存活20天。 长期积水或淹水,以及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增施钾肥后病害轻。籼稻发病较轻,中粳发病较重。杂交籼稻如汕优63、中籼南农籼2号、扬稻2号和晚粳武育粳2号等表现高抗。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可在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水田边或池塘中的花菖蒲(Iriskaempferi)等杂草寄主也是病菌越冬场所,病草上的病菌可传播到秧苗上引起发病。拔秧时茎基部和根部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 病害控制 选栽抗病品种,结合农业栽培措施,尤其是培育壮秧和增施钾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可明显减轻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