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稻矮缩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

由植物呼肠弧病毒侵染,引起水稻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产生白色点条的系统性侵染病害。
分布和为害 1883年在日本发现,是水稻上最早报道的病毒病,也是植物上发现的第一个虫传病毒病。发生该病的还有朝鲜和尼泊尔。中国最早于1939年在四川省西昌发现,50年代后在南方稻区先后发生,以长江中下游稻区发病较重,流行年份损失稻谷达30%~50%。
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叶色浓绿,分蘖增多,叶片僵直,不能抽穗结实。病叶表现两种不同类型病状: ❶白点型。在病叶或叶鞘上产生与中脉平行的虚线状乳白色点条,病叶以下叶片不表现病状。
❷扭曲型。叶片尖端或上部呈螺旋状扭曲,有的在展开的心叶中部叶缘一侧出现波纹状或齿叶状缺刻,缺刻处叶缘一侧或两侧的叶色呈淡黄。扭曲型病叶在叶背和叶鞘上不产生蜡白色脉肿,可与齿叶矮缩病(rice ragged stunt disease)病株的扭曲病状相区别。孕穗期发病,仅在剑叶的叶片和叶鞘上有少量白点,穗颈缩短,形成包颈穗或半包颈穗。
病因 病原物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virus,RDV),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Phytoreo-virus),病毒粒子外观呈正20面体,有双层壳状结构。在水稻细胞内分布于细胞质,成晶格状聚集,排列于管状鞘膜内或散布于细胞质中。提纯病毒完整粒子直径70纳米,外壳由180个壳粒组成,每一个壳粒含3个主外壳蛋白质分子,外壳中还有次外壳蛋白分子。核蕊粒子直径66纳米,蕊壳含主内壳蛋白,又称蕊壳蛋白或蕊蛋白。在粒子内还含有复制酶。病毒核酸为双链RNA(dsRNA),占病毒总量的11%,总分子量为10×106,由12个片段组成,片段为1000~4500对核苷酸。片段大小、结构及编码蛋白性质见下表。

水稻矮缩病毒核酸大小、结构及编码蛋白性质表

片段核苷酸对5′末端及3′末端序列编码多肽性质
个数氨基酸数氨基酸分子量多肽功能
1
2
未定
未定
未定
未定
 未定
未定
未定
未定
未定
未定
3
4
5
6
3130
2468
2571
5′GGCAAA…CCCC3′
5′GGUAAA…UGAU3′
5′GGCAAA…UGAU3′
未定
1
1
1
1019
727
801
未定
114 195
79 780
90 495
未定
主内壳蛋白
核酸结合蛋白
未定
未定
7
8
9
10
11
12
1696
1424
1305
1319
未定
未定
5′GGCAAA…UGAU3′
5′GGCAAA…UGAU3′
5′GGUAAA…CGAU3′
5′GGUAAA…UGAU3′
未定
未定
1
1
1
1
未定
未定
506
420
351
352
未定
未定
55 339
46 422
38 598
39 094
未定
未定
核蕊蛋白
主外壳蛋白
次外壳蛋白
非结构蛋白
未定
未定

矮缩病毒有株系差异,用普通株系经人工筛选亦能选出致病性强的株系,此株系第4条核苷酸片段分子量增加2万道尔顿(1%),外壳蛋白分子量增加约1千道尔顿(2%),它更易为黑尾叶蝉传播,在水稻中增殖量更大。
自然发病的寄主植物除水稻外,还有稗、旱稗、狗尾草和看麦娘等杂草。野生稻、大麦、小麦、早熟禾、甜玉米、甜茅(Glyceria acutifolia)、棒头草(Polypogonfugax)、李氏禾等30余种禾本科植物也是本病寄主。其中金狗尾草、知风草(Eragrostis ferruginea)、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苘草(Beckmanniaerucaeformis)为隐病带毒寄主。
传病介体昆虫主要为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和二条黑尾叶蝉(N.nigropictus)也能传播。传病方式为持久性,并能经卵传递给子代。带毒虫数量是本病发生的主导因素。
耕作制度影响传毒昆虫发生数量,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见水稻黄叶病)。
品种抗性和稻作类型是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已知抗矮缩病的品种不多,但田间不同品种表现不同程度的耐病性。杂交水稻感染后发病常较严重(见水稻黄矮病)。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介体昆虫由吸食病株或经卵传染获得病毒。健康介体昆虫中有3%~50%个体能够吸食获毒,其中对病毒亲和个体在病株上吸食15分钟就有8%个体获毒,48小时达83.3%。介体昆虫获毒后需在体内经过一段循回期后才能传毒。循回期长短随气温、介体昆虫种类及其龄期不同而异。如黑尾叶蝉的循回期在20℃时为17天,29.2℃为12.4天。1~2龄若虫吸毒后最早为4龄初期,最迟为5龄末期,多数在4龄中期至5龄中期开始连续传毒至死亡,但传毒力以4龄初至成虫羽化初期为强。带毒雌虫能经卵传毒给子代,第一代经卵获毒虫的传毒个体可达90%以上,以后逐代下降。经卵带毒虫的传毒时间最早在其孵化当天,但多数个体在孵化后的6~12天(3~5龄)开始传毒。
当带毒虫吸食健株时,病毒通过口针直接注入稻体维管束内,很快输送到水稻全株,经过潜育期后植株表现病状。潜育期随气温、品种和生育期不同而异,苗期在气温22.6℃时感染的为11~24天,29℃为6~13天,苗期至分蘖期感染的潜育期短,以后随龄期增长而延长。稻株发病后,在始病叶以上叶片和始病蘖以后产生的分蘖全部发病。
矮缩病的病害循环与水稻黄叶病相似,因病毒能经卵传递,在早稻上繁殖的第一代虫和在晚稻上繁殖的第4代虫均可成为第二次侵染源。
病害控制 种植抗病及抗介体昆虫的品种是有效防治措施。经鉴定抗病品种有IR880,中抗品种有版纳2号,南洋密种,红壳糯和IR-2071-625-5。
适期化学防治介体昆虫可显著减轻发病。以血清学技术检测带毒虫量,在病害流行地区于介体昆虫传毒高峰期,及时喷施击倒作用强的杀虫剂,能有效地预防水稻秧苗至分蘖期的感染与发病。
此外,一些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介体昆虫发生和传病活动的栽培管理措施也能减轻病情(见水稻黄叶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