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稻害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稻害虫paddy insect pests

水稻绝大部分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部的热带、东亚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其次是美国东南部和巴西东南沿海。这些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既有利于水稻生长,也适于多种害虫的滋生繁殖。因而,水稻害虫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
中国水稻害虫防治简史 中国稻作害虫的历史记载,始见于《诗经·小雅·大田》(距今2 600余年),及至宋代,记载更加明确。为害的种类有螟、螣(食叶害虫)、蟊(食根害虫)和横虫。据南宋《演繁露》记载,有一种虫“既飡苗叶,又能吐丝牵漫稻顶”,指的是一种稻苞虫。常遭虫害的地区相当于今日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南等6省,几乎遍及整个长江中下游。
宋代长江中下游,引进和推广了一种早稻——占城稻,形成早、中、晚稻并存的种植制度,同时推广种植麦类,发展冬作,成为稻麦两熟制,稻田常年种植作物,使害虫的栖憩、繁衍、越冬获得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这是中国的稻作害虫在宋代突然猛发的重要原因。
在宋代出现的稻作害虫中,为害最烈的是螟虫,据《宋史·五行志》记载,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至景定三年(1262年)的103年中,长江中下游稻田虫害成灾,共发生25次,螟害占了21次,可见自古以来,稻螟就是稻田的主要害虫。
宋代防治稻田害虫,一是施用石灰,陈旉《农书》说:“将欲播种,撒石灰渥漉泥中,以去虫螟之害。”一是施用油剂,《宋史·五行志》说,“(淳熙)十二年(1185年)八月,平江府有虫聚于禾穗,油洒之即堕”,主要是用药剂进行防治。
明清时期,连作稻和间作稻又在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稻田虫害有增无减,除原有的虫害外,又发现了新的稻虫为害。一种是苗虱,据《崔鸣吾纪事》记载,这种虫发生于农历秋七月,“细若蜉蝣蚁子,千百为群”,“不食根节,不伤心叶,而一经其啄,遂不秀实”。按其形态及为害状况,很像是叶蝉类。另据《明斋小识》记载:一种生于农历七月中旬以后,“形如胡麻,色淡黑,有翼不能飞”,指的是稻飞虱类。使用耕作栽培技术治虫,是明清时期防虫治虫技术的重要发展。措施多种多样。明代的《沈氏农书》中记载有清除田边杂草防虫和错开插秧期防螟;马一龙《农说》记载有用灌溉,赶雨露,改善田间小气候办法防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有用稻棉轮作换茬的办法防螟,等等。
另外还创造了烟茎治螟,这在清乾隆时期的《瑞金县志》和《漳州府志》中已有记载;光诱螟蛾,见于清同治时的《浏阳县志》;用虫梳治稻苞虫,见清《梭山农谱》。中国传统的稻田虫害防治技术,大多形成于这一历史时期。
20世纪初,中国的稻田害虫防治,开始由农民分散治虫向有组织的大规模防治发展。起先由民间自发组织(如1913年浙江嘉兴民间组织治螟会),后来由政府出面,直接组织,如1928年浙江省成立的浙江省昆虫局,以后相继成立的江西省昆虫局、湖南省昆虫局,都是这种性质。这些昆虫局在组织农民防治稻田害虫方面都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浙江省昆虫局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1933年浙江省昆虫局收购螟蛾、卵块、枯心苗,鼓励农民治螟,当年收得螟卵5 400余万块,变色叶鞘茎、白穗和枯心苗11.8万余斤又17万株,螟虫幼虫18万条和螟蛾百余斤,对减轻螟害,起了不小的作用。20年代以后,防治规模进一步扩大,1936年江苏、浙江、安徽3省及南京市治螟讨论会召开于南京,1949年太湖流域治螟研究计划讨论会召开于杭州,标志着中国的稻田虫害防治工作已由地方向全国发展,改变了过去由农民单家独户分散治虫,效果不大的局面。
随着西方近代昆虫学的传入,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稻田虫害防治,也由凭经验治虫向用科学治虫发展。1918年江苏组织螟虫考察团,赴苏松地区调查螟害情况及螟虫生活习性,指导农民用科学方法治螟。治虫方法着重两个方面:主要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研究稻虫生活习性危害情况和防治办法,对害虫的测报,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成果有:1933年首次对中国螟害试行预报,1934年提出稻飞虱类和稻叶蝉类发生预察法; 1936年制订了螟蛾预测及气候观察法等。其次是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昆虫知识水平。浙江省昆虫局绘制《治螟月令图解》、《重要稻虫生活史及防治图说》(图1)张贴宣传,制作螟虫生活史和为害标本供人参观; 江西南昌农事试验场印发《治螟浅说》等。


图1 1932年浙江省昆虫局编印的宣传画


在防治技术上,20世纪起,也开始由传统方法向科学措施转变。以治螟为例,当时推广的除秧田采卵块,捕捉螟蛾,拔除枯心苗,挖掘稻根,处理稻秆、稻根和冬耕灌水等农业技术措施外,还研制了烟精制剂、砒酸铅,仿制了滴滴涕、六六六等新杀虫剂,繁殖了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同时还制造了喷雾器、诱蛾灯等农械、防治手段逐步转向科学化,从而提高了治虫的效果(见中国近代农业昆虫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稻害虫防治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加强,稻虫防治研究日益深化。从1956年起制订了主要稻虫预测预报方案,并在各稻区执行,防治策略从单纯化学防治进展到综合防治,在较大面积上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种类和分布 全世界已知对水稻具有危害性的生物和贮藏害虫约860种。其中重要种类亚洲约28种,大洋洲9种,非洲15种,美洲13种; 中国的稻虫已知约385种,分隶于9目66科,重要的种类几乎包括了亚洲的主要稻虫,其中蛀茎的有二化螟、三化螟、台湾稻螟和大螟等; 叶部刺吸口器害虫有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稻蓟马、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取食茎秆稻穗的刺吸口器害虫有稻黑蝽、稻绿蝽,大稻缘蝽,角胸蝽等。食叶咀嚼口器害虫有稻纵卷叶螟,稻水螟; 稻铁甲,稻负泥甲,稻水蝇,粘虫,禾灰翅夜蛾,稻瘿蚊,中华稻蝗,直纹稻弄蝶,隐纹稻弄蝶,稻象甲和稻金翅夜蛾等; 此外,弯刺黑蝽,稻棘缘蝽,华稻缘蝽,中华谷弄蝶,白翅叶蝉等种,只见于局部省区,是中国特有的害稻种类。
中国各稻区间常见害虫的区系及种群数量比重有明显差异。南方稻区地处热带、亚热带,一年2~3熟,水稻害虫的种类及数量均超过北方稻区,属东洋区系。稻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一直是水稻的主要害虫; 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发生严重; 稻蓟马、稻蝗(中华稻蝗、山稻蝗)、稻蝽(稻黑蝽、稻缘蝽、角胸蝽)以及稻弄蝶、稻铁甲、黑尾叶蝉、稻负泥甲、蚜虫、螨类等亦属常见。长江流域稻区也属东洋区系,稻虫种类略少于南方稻区,但常年为害成灾者与南方稻区基本相似。偶而杂有若干古北区种类。北方稻区属古北区系,每年能为害成灾的种类不多,仅二化螟、稻负泥甲、白背飞虱、灰飞虱、稻弄蝶、稻蝗、稻石蛾等为常见种。
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较,非洲和大洋洲的稻虫大致似亚洲,但各有其特有种和优势种。例如非洲有稻突眼蝇,小米螟,粗角螟、粉红螟、非洲大螟等水稻害虫; 大洋洲有玉米黑金龟甲,斑腹稻缘蝽等。欧洲的稻虫仅少数与亚洲相同,如二化螟,灰飞虱,金斑夜蛾等,金斑夜蛾是该区的优势种。美洲的稻虫多数系地区特有种,如美洲稻虱、稻粟夜蛾、稻水象甲等。
防治研究与方法 稻米是世界40%人口、亚洲67%人口的主要食粮,栽培面积达1.43亿公顷,90%的面积在亚洲。因此水稻害虫防治历来受到亚洲各水稻生产国及研究单位的重视,国际水稻研究所 (菲律宾,图2)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该所在为亚洲水稻主要产区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而进行的多方面研究活动中,大部分都与水稻害虫研究有直接间接关系,包括品种抗性的遗传评价、抗性基因的探索和抗虫品种的选育;抗性机理;害虫的生物型、害虫抗药性及供试昆虫的大量饲育等。在中国,本世纪50~60年代以防治稻螟为重点,70年代以后,加强了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研究,1983年1月成立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将水稻害虫的防治列入其工作内容,并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白背飞虱繁殖率(图3)。1975年,中国对农业害虫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水稻害虫的防治策略更加明确,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天敌,充分利用水稻品种对病虫害的抗耐性和补偿能力,合理使用农药的综防技术体系。原则在于既保护作物,又保护环境,提高综合效益,把主要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纳入整个水稻生态管理系统之中。具体措施主要有:


图3 利用人工气候箱作害虫繁殖率测定
(中国水稻研究所供图)



图 2 国际水稻研究所
(主楼前的所徽和该所简介)


❶充分利用历来耕作技术精细,耕作制度多变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农业防治。由于农业生态系的特点,人类的农事活动(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对于害虫的发生繁殖常常具有很大影响,例如水稻长期灌水常有利于褐飞虱和稻水蝇的发生。由于栽培技术措施不同,水稻群体的大小往往对某些害虫产生不同影响,如稻虱和稻黑蝽在低群体条件下,为害损失较轻,反之则重。又如高产品种使用大量氮肥,有利于稻飞虱的种群发展,危害严重,若在氮磷钾合理搭配条件下,稻飞虱种群数量就可大大下降。
中国是亚洲最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复种指数高,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变化多。这种复杂的耕作制度,精细的耕作技术在防治中如利用得宜,就可能建立一种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天敌繁殖,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生态环境,为综合防治打好基础。例如合理密植,培育无病壮秧,进行合理的肥水管理,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地力光能,使水稻个体与群体生长协调,增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抗耐害能力,而且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他传统的农业防治方法如冬耕、春耕灭茬也可利用。

❷开发利用抗性品种。在世界上,水稻抗性品种的栽培已获得很大进展,印度、菲律宾等国已将一些抗性品种用于综合治理。抗性品种的利用,一方面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不污染环境;一方面还可以与其他方法相协调。中国除从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引进抗褐飞虱的IR26、IR36、IR64等高水平的抗性品种外,本国的育种学家、昆虫学家等合作利用本国和世界水稻种质所存在的大量多样化基因,育成本国的抗性品种,例如浙江育成中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浙丽1号,湖南育成抗褐飞虱的品种1952和248-2,江苏选出中抗品种金陵57,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B选1号、中选4号、中育87-4、5、及杂交稻协优46等,并注意到褐飞虱生物型监测等问题。其中在广东省综防区的110万亩水稻中,种植抗性品种的占80%,而在其他省份约占30~50%。

❸稻田天敌的保护利用。中国关于水稻害虫天敌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30年代,资源丰富,天敌种类多达千种以上,以广西为例,在水稻田中已发现的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有27科227种,另有蜘蛛90种;而在广东已发现的天敌种类亦有228种。这些天敌对于水稻害虫群落有重要的抑制作用,例如寄生于褐飞虱卵的缨小蜂,在浙江寄生率达22%左右;浙江双季稻稻纵卷叶螟卵和幼虫的寄生率,2~4代分别为4%、65.7%和35~51%等。保护利用自然界的天敌,对于维持稻田生态平衡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湖南长沙根据200田块系统调查证明(1978~1981)稻田可被天敌自然控制在防治指标内的常占91.5%,密度超过防治指标,但利用天敌可调节下降的占7%,实际需要防治仅占1.5%左右。因此对于自然天敌的保护主要应结合农药的限制应用和合理应用进行。也要注意作物全面布局的调节和为天敌提供适合的生境和创造适于其存活和增殖的环境条件,如在田边四周种植豆科作物、允许杂草生长等。此外,利用赤眼蜂,苏芸金杆菌等防治某些水稻害虫和放鸭啄食也是重要的生防手段。

❹农药的合理应用。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仍是一项重要手段,问题在于如何合理地,有限制地使用这一方法,既保证防治效果,又减少环境污染和对天敌的危害。水稻是一次性产量形成过程的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有顺序的,生长前期对各种病虫的危害均有极大的忍受能力,而且在不同的空间格局,忍受力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其机理包括超补偿,耐受性和脱敏反应等。因而中国在水稻害虫的化学防治中用药的策略是,主要在秋期和孕穗抽穗期用药,对于分蘖期,则利用水稻个体的补偿能力强的特点,尽量减少农药,以利建立天敌群落,同时根据害虫经济阈值的研究,拓宽过去偏严的防治指标。例如通过抽样技术调查,为害与损失关系,群体结构与补偿理论的研究,较合理地修订了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防治指标,从而大大减少防治面积和次数。在防治中注意只对那些为害已达到经济阈值的稻田施药,是否施药要根据害虫密度,有益生物密度、作物生长时期及天气条件综合考虑,作出判断; 不再应用那些广谱性、高残留的农药,而采用一些高效低毒安全有选择性的杀虫剂,如一些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解决药剂的剂型问题,改进施药方法,改良喷雾技术,田间以低容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代替传统的喷雾方法,采用颗粒剂或土壤深层施药的方法,发挥药剂效果。

水稻害虫

rice pes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