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测验hydrometry采用适当的仪器设备进行水文要素的观测、测量和分析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基本的测验项目有降水、蒸发、水位、流量、泥沙、水温、水化学、地下水位等项。并将测得的资料加以系统的整理、汇编、刊布,以供有关部门使用。 水文测验从水文站网布设到收集和整理水文资料的全部技术过程。基本测验项目有:流量、水位、降水、蒸发、泥沙、水质、地下水、水温、冰凌等9种。中国进行流量测验的有3303站,观测水位的有4529站,观测降水的有16938站,进行悬移质泥沙监测的有1438站。水文站的测验方式有常年驻测、汛期驻测、全年巡测、委托观测等4种方式。实行常年驻测水文站的有2101站,汛期驻测的有412站,全年巡测的有363站,委托监测的有86站,借助桥梁施测流量的有274站。水位站观测方式有委托观测(650站)、普通自记(685站)、数据固态存储(122站)、自动测报(270站)等4种方式。降水量观测除水文站为本站水文职工观测外,其余绝大多数(12904站,占93%)为委托观测。降水量观测有普通自记、固态存储和自动测报等3种方式。流量测验,中国共有测流缆道2006座,机动测船290艘,非机动测船811艘。 水文测验见“工程技术”中的“水文测验”。
水文测验水文站按一定标准进行的水文要素观测及资料整理工作。 水文测验系统地进行水文要素的观测以及收集、整理水文资料工作的统称。包括: (1)水文站网的规划、布设和调整;(2)水文测验方法的研究和技术标准的制订;(3)水文测验仪器设备的研制;(4)巡回测验和水文调查;(5)水文测站上的观测;(6)水文资料整编。狭义的水文测验指水文要素的观测。 水文测验 水文测验水文测验是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水文资料的技术工作的统称。水文测验是水文学的基础。狭义的水文测验指水文要素的观测。水文测验工作包括下列各方面。 水文站网的规划、布设和调整: 水文站网的规划指拟定和选择水文测站合理布局的方案。一个水文测站测得的资料只能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水文现象。布设一定数量的水文测站,则可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利用相关、内插、移用等方法可以取得该系统内任一地点或河段的水文信息。站网规划的原则是用最经济的站数,把各个水文站布设在恰当的位置上来掌握整修流域 (或地区) 的水文要素的变化规律。站网规划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已设测站较多的流域或地区,根据实测的水文资料的对比分析,在不影响资料精度的前提下,减少一部分区间 (相邻流域、地区之间、或河段上下游之间) 测站,所得站网,称最优站网; 另一种情况是在一些设站很少或尚未设站的流域或地区,增设必要的测站,以满足最低的要求,称容许最稀站网。按规划布设测站,要进行站址和测验河段的查勘测量,然后根据设站目的和测验项目,选择能保证资料精度、便于观测的地点设站。站网布设之后,随情况的变化 (主要是人类活动而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 随时或定期调整已设的某些测站。 水文测验方法的研究和技术标准的制订: 指研究和制定准确、及时、完整而又经济地观测各水文要素和整理水文资料的方法,改进和完善原有的方法; 制定统一的水文测验时制、度量单位、精度要求、计算方法和工作程度等项技术标准,使分散的各个测站得到的各项资料能在同一基础上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 水文测站按设站要求分别在站上进行水位观测,流量测验,泥沙测验,水质、水温、冰情、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等观测。若有特殊要求,另增观测项目,如对水库进行实验研究,增加水库淤积、水库异重流、塌岸、波浪等观测。观测按规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 巡回测验和水文调查指对一些没有必要驻站测验的断面或地点,定期作巡回测验。这种测验包括枯季和冰期的流量测验,汛期跟踪洪水的测验,定期水质取样等。水文调查包括测站附近河段和以上流域内的蓄水量、引进、引出水量、滞洪、分洪、决口及人类活动影响水情情况的常规调查,历史上特大暴雨洪水、枯水、暴雨的特殊调查等,这些调查所得的结果为分析还原水量、检查观测资料的质量、延长观测资料系统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水文资料整编: 按照统一的方法和格式,对测得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成为系统成果,并刊印成水文年鉴。对测得的水文资料的整编一般经过在站整编、审查、复审和汇编四个阶段。其主要内容为考证、审核原始资料,编制图表,进行合理性检查,并编制资料整编说明书等,最后交付刊印。 近代,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原始资料进行贮存、处理、编目,形成资料库,供使用者随时检索。不少国家已建成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测站的观测数据通过编码、传输,自动进入控制中心的电子计算机,进行联机预报。中国在部分防汛重点地区建有类似系统。美、英等国正在测站安装微处理机,按预定的测报程序依次向通讯卫星发报,经由卫星传送至地面接收站,实时地分配给各用户,把收集资料系统与自动测报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全盘自动化。 ☚ 水文调查 水文预报 ☛ 水文测验hydrologic surv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