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病证
气失常所表现的多种证候,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病证表现甚多,《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气病临床常见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4种。
❶气虚证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为主要表现。多由久病体虚,或劳累过度耗气,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弱等多种因素而引起。
❷气陷证是气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久泄久痢,腹部有坠胀感,或见脱肛,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为主要表现。气陷证多由气虚证发展而成,若素体虚弱,久痢久泄不止,或劳累过度,也可形成本证。
❸气滞证是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闷胀、疼痛为主要表现。本证首见于《内经》所谓“五郁”之说;其后朱丹溪创“六郁”均泛指多种病邪郁而不散为患。至明代则多指情志郁结,气机不畅为患。引起气滞证的病因虽多,但主要是七情内郁所成,其他如寒冷刺激,饮食失调,外邪内侵、闪挫努伤、痰饮、瘀血、食积等诸多因素也可形成气滞证。
❹气逆证是气的升降失常,上升过度,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上逆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肺气上逆以咳逆和喘为主要表现;胃气上逆以恶心呕吐,呃逆嗳气为主要表现;肝气上逆以头痛头胀,眩晕,昏厥,呕血为主要表现。肺气上逆多由外邪袭肺,或痰浊壅肺,使肺失宣降,上逆而成;胃气上逆多由饮食寒温不适,食积于胃,或痰浊阻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成;肝气上逆多由情志不调,郁怒伤肝,肝气失柔顺之性,上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