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浪弹伤
气浪弹属于燃烧武器的改进型,所致损伤称为气浪弹伤。主要杀伤因素是冲击波。气浪弹的外形呈氧气筒状,分大小两种,大者约2000磅,小者500~700磅。弹壳厚度仅为1.5~2.0mm。弹内装料系数较大,约为70%。除炸药外,还装有:
❶铝热剂: 爆炸瞬间可放出大量热能,温度高达2500~3000℃,能熔穿钢板。
❷皂化椰脂类:是一种有粘性的粉状铝热剂,爆炸时能产生大量油雾。
❸氧化剂: 遇热后可分解出氧气,与油雾相遇产生强烈爆炸,形成巨大的冲击波。此弹由飞机投下,可在空中或地面爆炸,爆炸时先出现火球或火光,随即出现白色或黑色浓烟,似蘑菇状烟云,爆炸声较一般炸弹为小。其冲击波杀伤半径为30~60m,高温范围10~40m,弹片飞射30~40m。此外,冲击波造成的工事倒塌或砂石等继发投射物亦可引起间接损伤。
伤情特点 (1)冲击伤: 爆炸后产生的巨大气浪(冲击波的超压和动压)可使人员造成各种损伤,其中颅脑和听器损伤最多见,肺损伤次之,其他脏器损伤较少见。常见的颅脑损伤为脑震荡,少数为脑挫伤和颅骨骨折,个别伤员昏迷可达数日以上。听器损伤常表现为鼓膜破裂,双侧损伤多于单侧,如为单侧,则多朝向爆心侧。肺损伤程度不一,轻者仅有一些自觉症状,如胸闷、胸痛等,数日内可消失;重者可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以至咯出血性泡沫样液体,听诊可闻湿罗音,X线胸片显示异常阴影。(2) 烧伤:气浪弹爆炸时虽可产生极高的温度,但持续时间很短,故烧伤多为浅二度。烧伤多见于朝向爆心侧的暴露部位,类似核爆炸时所见的光辐射烧伤。烧伤多复合冲击伤(约占80%)。
(3) 弹片伤: 近距离内,弹片可击中颅脑或胸腹腔脏器,造成严重损伤,甚至立即死亡。弹片也可造成粉碎性骨折。一般以盲管伤居多。大弹片所致损伤与炸弹伤相似,伤口较大,组织损伤和污染较重。小弹片所致损伤与高速小弹片(珠)武器伤相似。
防治原则 (1)防护:除工事防护外,暴露人员在空袭或战斗中应尽量减少体表裸露面积。炮位战斗人员应配戴耳塞,以防听器冲击伤。气浪弹爆炸时,工事外人员应立即就地或就近洼地卧倒,以减少伤亡。
(2) 治疗:发生冲击伤、烧伤时,按一般冲击伤、烧伤治疗。发生弹片伤时,按一般火器伤处理。发生间接损伤时,按一般创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