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經穴 > 氣衝 氣衝 qìchōng 亦稱“氣街”。足陽明胃經穴。在臍下五寸,腹中綫旁開二寸處。因其既是胃之氣街,又是衝脈之起始部,故名。主治腹脹滿,陽萎遺精等。始見於秦漢典籍,達於當代。《素問·氣府論》:“氣街動脈各一。”王冰注:“氣街,穴名也。在歸來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脈動應手,足陽明脈氣所發。”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三:“氣衝,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足陽明胃經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清·廖潤鴻《針灸集成·足陽明胃經》:“氣衝,主治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不得卧,奔豚癲疝,淫灤,大腸中熱。” 气冲❶经穴名。代号ST30。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 脐下5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 《素问·刺热篇》王冰注)。 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主治疝气,偏坠, 睾丸肿痛,小便淋沥, 月经不调,带下, 难产。 遗精, 阳痿等。 直刺0.5~1寸。艾条灸5~10分钟。〔附注〕本穴位置,《针灸甲乙经》载: “在归来下, 鼠鼷上一寸, 动脉应手。”《千金要方》谓:“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上一寸。”《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今从《针灸甲乙经》和《素问》王冰注定位。 ❷经外奇穴别名。《医学纲目》:“气冲在气海旁一寸半。”所指即经外奇穴气中,见该条。 气冲qìchōng经穴名。代号ST3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正中线脐下5 寸, 旁开2 寸处。主治疝气、小便淋漓、月经不调、带下、前列腺炎等。直刺0. 5 ~1 寸。灸5 ~10 分钟。 气冲 气冲S30Qichong足阳明胃经穴。首见《甲乙经》。别名气街。是冲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会穴。 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当脐下5寸的曲骨穴旁开2寸处。仰卧取之。局部有腹外斜肌腱膜,当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脉;并有髂腹股沟神经。本穴位置另说有三: ❶在归来穴下,鼠蹊上1寸; ❷天枢下8寸; ❸横骨(耻骨)两端动脉宛宛中,当脐下6寸。 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素问·刺禁论》:“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甲乙经》:“灸之不幸,不得息。”。 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满痛,奔豚,疝气,阴肿阴痛,阳萎,偏堕木肾,癃淋,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不孕,难产,胞衣不下等。现又多用以治疗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 ☚ 归来 髀关 ☛ 气冲Qich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