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毛诗传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毛诗传笺 毛诗传笺简称《郑笺》。诗经注本。二十三卷。东汉郑玄(127—200)撰。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当经学家郑众之后,故世称“后郑”。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学成归里,聚徒讲学。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平生著述凡百馀万言。其中以《毛诗传笺》、《毛诗谱》、《仪礼注》、《礼记注》、《周礼注》影响最大。郑玄自谓“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毛诗正义》引郑玄《六艺论》)。所谓“表明”,是对《毛传》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加以说明;所谓“识别”,是对《毛传》所说意见不同的地方,加以辨别。《毛传》释词,过分简略,而且很少疏通文理,说明篇旨。《郑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下,《毛传》曰:“丰,丰满也。巷,门外也。”解释词义而没有说明篇旨。《笺》云:“子,谓亲迎者。我,我将嫁者。有亲迎我者,面貌丰丰然丰满,善人也,出门而待我于巷中。”诗的主题就清楚了。郑玄作《笺》,本以尊毛为主,但遇毛说有明显未当之处,亦加笺出,以示订正。其有别解,亦附及之。均在传文之下,笺上己见,但不妄改《毛传》原文。例如《郑风·褰裳》“子不我思,岂无他士”下,《毛传》:“士,事也。”《笺》云:“他士,犹他人也。”按“士”与“人”为同义词,证之上章“岂无他人”,《笺》义较《毛传》为优。又如《式微》篇《笺》改训“式”为“发声”之辞;《终风》篇改训“终”为“既”,《子衿》篇改训“嗣”为“续”,《狼跋》篇改训“公孙”为“周公”,皆较《毛传》原释为胜。《郑笺》吸收了三家诗可取的训诂和解说。例如《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郑笺》即全用三家说法。盖以汉时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学者莫知所从。郑氏兼通今古文,勾合为一,于是经生皆从郑氏,不必更求他家。《郑笺》论《诗》旨亦有比附义理、牵强附会之处。此外,郑玄笺《诗》在注《礼》以后,往往以《礼》注《诗》,对《诗》中涉及礼制的地方,考释较多。《郑笺》除文字训诂外,偶尔也有借题发挥、感伤时事之语。清代陈奂《郑氏笺考征》,对《郑笺》的来源考证颇详。通行的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十三经注疏》本,《四部备要》本等。 ☚ 毛诗故训传 诗谱 ☛ 毛诗传笺 毛诗传笺又称《毛诗郑笺》,简称《郑笺》。是东汉末年古文经学大师郑玄选取汉人毛亨所作《诗故训传》而为之笺注乃成。“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对《毛传》的主旨及其训诂等,多加继承,又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如对《毛传》过于简明的训诂进行补充,并首次加上对一些字义的解释,对《诗经》中有些已经变化了音、义的古字也用通行的字甚至俗语来解释。郑玄又兼通今文经学,他吸收和综合鲁、齐、韩三家今文学派,与毛诗的注说融合起来,对《诗经》进行全面笺注,实现了今古文经学的融合。又在《毛传》对三百篇世次排列的基础上,著《诗谱》二卷,虽部分已佚,但通过《郑笺》,可看出他已大致建立了一个按时代次序排列并解释各诗的较完整体系,几乎与今本《诗经》篇目次序全同,影响了后世的《诗经》研究者,人们多以此排列世次作为蓝本。《郑笺》虽然对《毛传》作了不少补充和提高,但在思想内容上,与《毛传》仍同为一脉,由于它吸收了当时流传的今文经学的成果,从而成为先秦至两汉以来《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著作,也成为以后研究者的经典性作品。 ☚ 毛诗序 毛诗正义 ☛ 毛诗传笺 简称《郑笺》。《诗经》研究著作。二十三卷。汉郑玄撰。成书于东汉末年。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东汉经学大师。曾入太学习今文《易》和公羊学。后师从马融学古文经,学成后聚徒讲学,门徒达千数百人,因党锢事被禁,杜门修业,以古文经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述颇丰,计百万余言,其中以《毛诗传笺》、《毛诗谱》、《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等影响最大。 《毛诗传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已意,使可识别。”(《毛诗正义》引郑玄《六艺论》)按照唐代孔颖达的说法:“笺者,表也,识也。郑玄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义,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毛诗正义》)《郑笺》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通发挥,以阐扬儒学。因其主要是对《毛传》作补充,因此它比《毛传》更为详明,同时又保存了不少“今文”家说。在文字训诂方面,《郑笺》与《毛传》互有得失,除文字训诂外,《郑笺》偶有借题发挥,伤感时事之语。另外,郑玄给《诗经》作《笺》在他给《周礼》作《注》之后,所以往往以《礼》注《诗》,这与《毛传》也不尽相同。《郑笺》的主要缺陷在于,论《诗》主旨方面,把《诗》当作圣贤垂教的经典,比附义理,作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这与《毛传》的“以史证诗”和牵扯政教伦理等倾向大体相同。 但《郑笺》的出现使《毛诗》的地位提高了,所以《郑笺》作而《毛诗》日盛,三家诗渐废。据史籍记载,“齐诗”亡于三国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宋代亦佚,仅存《韩诗外传》六卷,今本作十卷,其书杂引古事古语,是研究西汉今文诗学的材料之一。清代在研究古文毛诗的同时,三家诗的辑佚工作成绩斐然,陈齐枞《三家诗遗说考》、魏源《古诗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可为代表作,王氏《集疏》尤堪称集大成之作。另有马瑞辰作《毛诗传笺通释》,以疏通毛、郑为标的;陈奂作《郑氏笺考微》,考证《郑笺》的来源,都可供参考。 《郑笺》通行版本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十三经注疏》本。明嘉靖间刻本附有郑玄《诗谱》一卷,陆德明《音义》三卷。 毛诗传笺 毛诗传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二十三卷,东汉郑玄撰。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 (今山东高密县)人,是东汉兼通今古文经学的儒学大师。据《后汉书·郑玄传》载:郑玄“不乐为吏”,“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 《京氏易》、《公羊春秋》。”陈乔枞《齐诗遗说考序》云:“郑君(玄)本治《小戴礼》,注《礼》在笺《诗》之前,未得 《毛传》,《礼》家师说均用齐诗,郑君据以为解,知其所述多本齐诗之义。”又说“董仲舒通《五经》,治《公羊春秋》,与齐人胡母生同业,则习齐可知。易有孟、京‘卦气’之候,《诗》有翼奉 ‘五际’ 之要,《尚书》有夏侯 ‘洪范’ 之说,《春秋》有公羊 ‘灾异’ 之条,皆明于象数,善推祸福,以著天人之应,渊源所自,同一师承,确然无疑。”《京氏易》、《公羊春秋》也用齐诗,是知郑玄于太学习齐诗。后“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是知郑玄又习韩诗及古文经学。清陈奂《毛诗传疏序》云: 郑玄“作《笺》间杂鲁诗,并参以己意,不尽同毛义。”是知郑玄对鲁诗也很熟悉。 ☚ 今文三家与古文毛诗的异同 郑玄《诗谱》 ☛ 毛诗传笺简称“郑笺”。诗文注。东汉郑玄(127—200)撰。二十三卷。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汉代大经学家,为当时经学家郑众之后,故世称“后郑”。曾入太学攻《易》和公羊学,从马融学古文经。后归里,聚徒讲学。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达百余万言。有《毛诗谱》、《仪礼注》、《周礼注》等。郑氏解诗宗毛传。其《六艺论》中自谓“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如《大雅·思齐》:“古人之无斁”,改“斁”为“择”;《鲁颂·泮水》:“狄彼东南”,改“狄”为“剔”,皆其例。亦有弃毛说而从“三家”说者,如《大雅·民生》及《商颂·玄鸟》感生神话。然在诗旨及文字训诂方面常依毛传,宗诗为圣贤垂教之经典,故解诗虽有借题发挥、感伤时事等语,亦不免拘谨、附会。然自“郑笺”之行,齐鲁韩三家遂废。清人陈奂《郑氏笺考征》对此书来源考证颇详,可参考。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十三经注疏》本。 毛诗传笺 毛诗传笺又称《毛诗笺》或《郑笺》。《诗经》研究著作。东汉郑玄撰。凡23卷。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毛诗传》是传《诗》书之一。玄为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平生著述凡百万余言。其中以《毛诗传笺》、《毛诗谱》、《仪礼注》等影响最大。《郑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毛诗正义》引郑玄《六艺论》),同时兼采其余三家诗说,加以疏通。《郑笺》除文字训诂外,偶或有借题发挥、感伤时事之语。书成后,《毛诗》日益盛行。其余三家诗渐趋衰废。 ☚ 毛诗序 毛诗故训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