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刺线虫属Trichodorus雌虫双卵巢、雄虫后部腹弯、交合刺悬肌发达的一类外寄生线虫,俗称粗短根线虫(stubby root nematodes)。属于矛线目,毛刺科。毛刺属在毛刺科中种类最多,1990年止约有40个有效种,大多为植物根系表皮细胞的外寄生物,少数种类尚可传播某些植物病毒。1880年荷兰德曼(J. G. de Man)描述了1种现在属于毛刺属的Dorylaimus primitivus(=Tric hodorus primitivus),但直到1913年才由美国科布(N.A.Cobb)正式创立毛刺属。在毛刺属的分类上,雌雄虫形态特征都是有用的,但雄虫因其特异性特征较多而更为重要。目前认为,雄虫的交合刺结构(形状、纹饰及附属物)、交合刺长度、交配乳突位置和腹中颈乳突的数目及位置和雌虫的阴门骨化结构形状、侧体孔数目及位置和阴门形状是该属最主要的分类依据。此外,体长、瘤针长度、排泄孔位置和食道基部与肠端的交接方式也是常用的辅助鉴别特征。 形态特征 虫体长550~1300微米,固定后角质膜不强烈膨大。食道球基部与肠端一般不互相覆盖。肾食道腺核常位于前后2对亚腹食道腺核之间,且靠近于后1对。雌虫双向双卵巢,有受精囊。阴门后1体宽内一般有1对侧体孔。阴门骨化结构发达。雄虫普遍,斜交配肌十分发达,虫体被杀死后后部强烈腹弯。交合刺弓状,悬肌发达。交合伞仅在极少数种类上存在。交配乳突3枚,常近等距分布,前2枚几乎总是位于交合刺前。腹中颈乳突常2~3枚,少数1枚或无。 生物学特性 毛刺线虫是典型的迁移性植物根系外寄生物,且具有在根尖群聚为害的习性。线虫首先在快速生长的主根的根毛区不规则地取食,然后逐渐转移至伸长区进行群聚取食,最后毁坏根尖分生组织。线虫取食的部位一般仅限于表皮细胞,偶尔也可涉及皮层组织。线虫在单一取食点的取食时间很短,常常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受害寄主植物表现侧根显著减少,根系生长速率下降或停止,根变短变粗而形成所谓的粗短根,病根表面呈褐色。毛刺线虫在木本植物的根围出现频率较高,且多分布于土质较粗的砂性土壤中,但对干旱的条件十分敏感,因而阵雨过后群体线虫数量往往骤增。该类线虫的生活史相对较短,如带毒毛刺线虫在15~20℃下约经45天完成1代,因而在1个生长季节内可产生多代而形成重复侵染。毛刺线虫具有传播烟草脆裂病毒组植物病毒(Tobraviruses)的潜力,目前已证实的自然组合有3例,即带毒毛刺线虫可传播烟草脆裂病毒(TRV)意大利株系和豌豆早稻病毒(PEBV)英格兰株系; 相似毛刺线虫可传播烟草脆裂病毒荷兰株系。 重要病原线虫 在已报道的毛刺线虫中,具有较重要经济影响的种类有原始毛刺线虫[T.primitivus(De Man) Micoletzky]、相似毛刺线虫(T.similisSeinhorst)和带毒毛刺线虫(T.viruliferus Hooper)。原始毛刺线虫主要分布于欧洲温带地区,在美国等地也零星发生。该线虫在英国为害甜菜、甘蓝、红三叶草、马铃薯等栽培作物,在欧洲其余国家寄生草莓、白菜、苹果、樱花等作物,在美国东北部和南部常发生于灰胡桃、玉米、棉花、燕麦、小麦、芹菜等植物上; 相似毛刺线虫广泛发生于欧洲温带地区,在英国和法国是马铃薯和甜菜常见的寄生物,同时也发生于桃、胡桃、高粱等作物上,在荷兰与唐菖蒲裂叶病联系在一起,在德国为害草莓、桦树等植物。此外,大麦、油菜、烟草、胡萝卜、苜蓿、白三叶草等也已被证明是该线虫的寄主; 带毒毛刺线虫在英国、荷兰、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均有报道,它倾向于发生在轻质砂性土中,常见寄主包括小麦、甜菜、豌豆、苹果、马铃薯、葡萄、大麦、黑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