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比较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比较经济学bǐ jiào jīng jì xuéсравнтельная эконóмика

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把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作为中心课题来研究,称比较经济学。
在比较经济学形成前,早期的比较经济研究评价经济体制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合乎“理性”和“正义”,是否有利于人的“自由”或“平等”。随着比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比较经济研究越来越系统化、实证化,分析内容逐渐从意识形态方面转向调节机制方面。但在很长时期内,论证的主题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比较,重点放在所有制关系上,以此作为区别经济体制的关键因素。在评价两种体制时,研究方针大同小异,无非是强调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的不合理性。如格罗斯曼在1967年发表的《经济体制》一书中,为比较、评价两种经济体制建立了八条标准:
❶物质丰裕程度;
❷经济增长速度;
❸经济稳定性;
❹社会保障;
❺经济效率;
❻公平合理和平等;
❼经济自由;
❽经济主权。认为
❷、
❸、
❹、
❻条是社会主义占优势,
❶、
❺、
❼、
❽是资本主义占优势,但由于“平等”与“效率”难于兼顾,而且自由、效率较稳定、平等等重要,所以还是资本主义“优越”。
1961年,丁伯根提出了“趋同假说”,认为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各种经济体制的差别会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这一假说被认为是比较经济学领域中最有普遍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假说。根据这一假说,资本主义要在经济发展中克服其弱点,就要加强政府干预和计划调节,增加社会福利设施;而社会主义为了改变过分集中化,克服集权模式的弱点,就要加强市场调节。所以两者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趋同假说”的提出,改变了比较经济学研究的传统主题,提出了新的研究对象,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在研究方法上,比较经济学从传统的“主义”方法向现代方法过渡,其间产生了一种新型研究方法,称为决策方法。随着这一方法影响的扩大,比较经济学领域形成了两种学术派别:一是“比较学派”;注重建立一套可以对各种经济体制进行实证分析的通用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效果是由环境条件、经济体制和政府决策三者决定的,并可用某种规范来加以衡量(大多数比较经济学者都采用社会偏好函数来表示这种规范)。二是“理论学派”;倾向于从新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把着眼点放在设计某种能够满足福利标准的经济体制上面。
比较经济学的主要学术成就,在于对各种经济体制和模式的分类和描述。分类的标准,有所有制标准、资源配置标准、决策层次标准,等等。比较经济学领域的其他学术成就有:对于中央计划国家国民经济的计量测算和模型编制,对各种经济计划和计划经济类型的分析比较,对微观经济组织结构的对比研究,对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状况、存在问题和主要政策的论述,等等。从这些成就可以看出这门学科的边缘性。

☚ 多层次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计量学 ☛

比较经济学

研究不同经济制度下各种经济类型和现象,探讨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1.经济制度的比较;2.经济政策的比较;3.经济增长的比较。

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类型及其经济理论的经济分支。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被认为是比较经济学的开拓者。一般认为,比较经济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30年代,主要着眼于各种经济制度的比较; 40年代后,由单纯的经济制度研究转向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 70年代后,由宏观经济研究扩大到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市场、外贸等微观经济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经济制度的比较。包括经济体制划分的标准和分类及经济制度中的各种决策、计划和管理体制的比较。2、经济政策的比较。包括对不同类型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决策方法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关系的比较。3、经济增长的比较。包括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作用和效果的比较。4、经济结构的比较。包括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结构发展中的共性、个性问题比较等。5、经济学说和流派的比较。包括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流派和模式的比较。我国在70年代末开始对比较经济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 比较行政学   比较政治学 ☛

比较经济学Comparative Economics

用比较法研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经济学分支学科。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和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就有对比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著作问世。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各种经济政策的比较分析和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一般的研究方法是:把各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分成几种模式,加以比较研究,说明其特点;对不同国家的具体经济情况、存在问题和主要经济政策进行对比研究。

比较经济学

对不同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的经济理论、制度进行对比研究的学科。
比较经济学(Comparative Eco-nomics)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经济制度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模式和经济现状。学科任务是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各国经济发展的异同、进退、盛衰,鉴别影响经济现象的内外因素,探讨不同经济制度下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比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 比较经济学的性质、历史和方法论; (2)经济制度比较理论,包括经济体制划分的标准和分类,不同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利弊比较等;(3)经济结构比较理论,包括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经济结构发展中共性、个性问题等; (4)经济政策比较理论,包括生产投资政策,劳动和工资政策,价格政策,物资分配政策,工、农、商各部门政策的制订,实施等方面的比较、分析;(5)经济增长比较理论,包括经济增长的模式,趋势; (6)经济机制与模式的比较理论等。
比较经济学从经济发展的整体出发,结合经济制度演变过程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特点,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由此产生了国际比较工程(ICP)的新理论和比较财政学、比较管理学、比较发展经济学、比较城市经济学、比较经济史学等分支学科。
比较经济学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经济中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把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研究的对象。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脱离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以后,资产阶级学者对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出现了比较经济学。一般认为,比较经济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三十年代,着眼于两种制度的对比。代表人物有美国制度学派的康芒斯(John Rogers Commons,1862~1944年)、福利经济学创始者之一的庇古(Arhur C.Pigou,1877~1959年)等。康芒斯最早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门课。庇古于1937年出版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SocialismVersus Capitalism》)。(2) 四十年代以后,由单纯的经济制度研究转为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和政策的系统分析。主要著作有: 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1883~1950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 1942年初版)、格鲁斯曼(Gregorv Grossman)的《经济制度》(《Economic Systems》1967年版)、奥塔·锡克(Ota Sik)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和市场》等。(3)七十年代以后,由宏观经济研究扩大到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市场、外贸等微观经济研究。主要著作有雷诺兹(L. G. Reynolds)的《经济学中的三个世界》(《The Three Worlds ofEconomics》,1971)、布鲁斯(Brews)的 《社会主义所有制和政治制度》(《The Socialist Owrership andPolitical Systems》) 我国在七十年代末开始对比较经济学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1985年中共中央编译局又创刊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进一步推动了比较经济学的研究。
阅读书目:《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英〕庇古著,谨斋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美〕熊彼特著,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比较经济体制 —— 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A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美〕埃冈·纽伯格(Egon Neuber-ger)等著,荣敬本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问题论著选辑》敬本、赵人伟、吴敬琏等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Comparative Eco-nomics

研究不同经济制度下各种经济类型和经济现象,并从中探讨不同经济制度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也可叫做经济比较分析理论。比较经济学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诞生后,在本世纪30年代创立的,到60年代,打破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界限,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和经济政策进行系统分析,到七十年代,把众多不发达国家的经济问题也列入了比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比较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制度比较、经济政策比较、经济增长比较等。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著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雷诺兹(著有《经济学中的三个世界》)等。

☚ 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   结构经济学 ☛

比较经济学/比较经济发展学/比较经济制度学/比较经济史学/比较经济政策学

☚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比较经济学 ☛

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comparative economics

研究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经济状况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的一门科学。按其内容又可分若干分支,如比较经济制度学、比较经济发展学、比较经济政策学等。
比较经济学的兴起与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密切相关。30年代空前严重的大危机,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在经过长期的激烈争论之后,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终于占了上风。美国、瑞典、英国、法国、德国相继采取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不仅有不同的经济学说作为理论依据,而且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不同的干预形式,遭遇到不同的困难,取得的效果也很不一样。这些都需要从经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说明,需要把比较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使之在理论上系统化。另一方面,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是可行的,使得同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的西方经济学家逐渐增多。与此同时,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不当、浪费和效率损失方面的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是采取过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而是采取适当程度的“自由市场经济”,会不会解决资源配置不当和浪费问题,促进经济效率增长呢? 于是对不同的经济模式的研究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兴趣。这也是比较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书于1937年出版,它被认为是最早的比较经济学专著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比较经济学有较大的发展。这时的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与30年代已有很大不同。一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解体和民族独立国家的产生,为比较经济制度和比较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了远为广阔的领域。50年代和60年代内,除了继续对不同经济模式和不同经济干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外,西方经济学家还对历史上各国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广泛的比较,试图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指导现阶段各国的经济发展。例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究竟是主要由于“内生因素”的作用,还是由于“外生因素”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国民经济本身的积累,还是靠“边疆”的开拓或领土的扩大?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私人的自发作用”(即私营企业活动),还是靠“政府的引致作用”(即国家的指导与调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封闭型”的经济(保持自给自足的经济)比较有利,还是“开放型”的经济(打破自给自足局面,同国外保持经济上的联系)比较有利?如果说后一种经济更为有利的话,那么“开放”程度应当维持在什么样的标准上? 如何调节这种“开放”程度?
西方经济学家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所有这些看法都立足在这样一个基调之上,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借鉴于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必要把本国的有利条件同外部的有利条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找到一条适合于本国的有利的发展道路。
如果把20世纪30年代内因30年代经济危机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而引起的有关不同经济模式和不同经济干预方式的研究,称做比较经济学形成时期(或它的第一阶段)的特征,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初20年内关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的研究,称做比较经济学第二阶段的特征,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比较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不同经济模式、不同经济干预方式、不同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更深入了。
这是与6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变化直接有关。这段时间内,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实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少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若干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从而各国之间的收入悬殊程度扩大了。这一切都成为新阶段的比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段时期内,经济学界关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反映了国有化似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到了尽头。国有化与非国有化的比较、高福利支出与低福利支出的比较,使那些把英国、北欧和日本等国经济进行比较研究的经济学家得出了几乎与战后初期的研究结论相反的论点,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程度越高,可能资源配置失调的情况越严重,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承担的福利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高,可能经济效率的损失越大。西方经济学家通过比较经济学研究而得出的这些论点,反映了现阶段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复杂性。
但总的说来,比较经济学这门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至今还处于尚未定型的状态。这可能有以下3个原因:
1. 比较经济学的研究要受到经济学一般理论的指导,西方经济学的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一般理论,它们的比较经济研究的观点和方法论上的分歧反映了一般理论上的分歧。这样,不仅不同学派的比较经济学说不可能组合到一起,即使是同一学派的各个经济学家的比较经济学说也不尽一致,从而也难以组合在一起。当前,西方经济学中要形成一种较有综合性的比较经济学理论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
2. 比较经济学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研究领域。各种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型、各种不同的国民经济管理和调节手段的比较,属于宏观的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围;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方式、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厂商活动和消费行为的比较,属于微观的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围;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各种不同的权力分配形式和价值判断准则的比较,则又属于制度的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围。因此,要从理论上把宏观的、微观的、制度的比较经济学研究综合到一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 比较经济学不仅涉及经济学范围内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而且涉及经济学范围以外的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只有对有关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才能取得较有系统的成果。
正因为如此,所以比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至今仍然处在需要继续充实内容和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但一些局部的、专题的比较经济学研究,以及方法论方面的进一步探讨,必将为比较经济学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历来是重视比较经济研究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英国作为典型来进行研究,但马克思认为把英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分析资本原始积累、商人资本的历史、生息资本的作用、地租的演进、工资的国民差异以及大工业所造成的后果等问题时,马克思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恩格斯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分析,对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分析,以及对于资本主义各国工人运动开展的不平衡性的分析等等,也是建立在广泛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列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研究了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和普鲁士式道路问题,分析了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上的特点,以及阐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帝国主义阶段的表现等等。可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科学的比较研究方法,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当前需要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经济学,对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不仅将在实践上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而且必将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 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发展学 ☛
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通过对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来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西方比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 经济制度的比较。现行的分类比较法主要有四种:
❶按社会制度和经济发达程度,将各国分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国家和经济不发达国家;
❷按经济调节机制的不同,把经济体制分为传统和习惯支配的经济、市场支配的经济和由指令支配的经济;
❸按决策、信息传递和经济动力的不同,将经济制度分为传统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
❹按“经济学的三个世界”,把各国经济制度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经济三种类型。(2) 经济政策的比较。比较的主要内容是: 实行不同经济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的优先顺序、经济模式、市场和价格机制、计划的集中与分散,以及人口、劳动就业、教育、人力投资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政策。(3) 经济增长的比较。主要是比较: 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储蓄和投资的比例; 教育开支的比重; 在国内需求结构中,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的比例; 生产结构中初级产品、工业产品以及公用服务事业的比重; 人口结构中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重;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以及由此引起的贸易、就业、收入分配等各方面的变化等。比较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书,是最早论述两种经济制度的专著。第二年,美国经济学家洛克和霍特出版的《比较经济制度》,被看作是比较经济学的早期代表著作。近年来,比较经济分析方法在一些新兴学科中得到广泛运用,推动了比较经济学同这些学科结合进而形成新的分支。例如,对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作横向比较,产生了国际比较工程 (ICP) 理论; 又如比较城市经济学、比较教育经济学、比较经济史学等等。我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比较经济学的研究。

☚ 短缺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

比较经济学

comparative economics(对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类型和经济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并从中探索不同经济制度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