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比较文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比较文法》黎锦熙著。北平著作书店1933年出版。1957年校订并加“今按”, 1958年科学出版社重版(新一版), 中华书局发行。1973年重校 《后序》, 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是作者的古汉语语法代表著作之一。它反映了作者的 “句本位” 语法体系和图解法。 该书根据普通语言学的观点, 把汉语和印欧语进行了对照比较, 建立起 “位” 的理论, 并实践于汉语的词位与句式; 同时又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 从 “位” 的角度找出古、 今汉语语法的对应规律, 体现出作者改革经传注疏式文言语法的教学主张。 比较文法语法书。黎锦熙著。以“实体词的七位”这一体系来支配《马氏文通》,审查它的例句,批判它的一些说法。主要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比较,也兼及英语、日语等外国语。此书开创了比较文法研究的先例,对古汉语、外语和现代汉语在词位和句式上的异同作了较精确的论述,并将语法和修辞结合,在论述语言现象和语言学理论上,都颇多创见,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缺点是与外语的比较写得较简单。今有1958年科学出版社版本。 比较文法 比较文法黎锦熙著。系作者从1924—1932年所作。初名《文法会通》,“会通者,会古今之要,通中外之邮”(作者《序》),可见作者著本书的旨趣。后因另有一种《文法会通》出版,故易名《比较文法》。比较,指中英文比较和古今比较;“所谓比较,重在异而不在同:同则因袭之,用不着一一比较;唯其异,才用得着比较,或大同而小异”(同上)。全书除“绪论”外,分为7章,即按“七位”(主位、呼位、宾位、副位、补位、领位、同位)的顺序编排。“绪论”阐述了本书的重点在“比较古文与今语之异同”,而其中又以句式的比较为主,因此以“词位”为纲。正文部分讨论实体词“七位”的古今差别,同则略而不论,异则不避繁细。每章内设若干类大问题,大问题下又列或一个或数个小问题,共列有53类大问题。所列问题,或作为学生练习之用,或作为教师研究之用,因而有难有易。每章内还设有“参考”“外语比较”“附录”诸栏。“参考”主要指示读者参看某书及其卷(章)目、页码;“外语比较”主要是中文与英文在“七位”名称上的比较;“附录”主要阐释某词的虚词用法或特殊用法。本书的语法体系以《新著国语文法》的“句本位”体系为宗,对古今句法(也含词)作了纲领性比较,因此,1973年校订时加了副标题《文言语法举要》,使书名更明确地反映了全书的内容。1933年由北平著作书店出版初版;1957年校订并加“今按”,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重版(新一版),中华书局发行;1963年至1973年重校全书并加“后序”,1986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重校本。重校本前有作者“原序”;后有作者“后序”,并附比较文法问题详解(1—6),由黎泽渝、张天佑根据作者遗稿整理,以及黎、张二人的《比较文法》(1973年校订本)整理附白。 ☚ 中国理论语言学史 古今汉语比较语法 ☛ 比较文法黎锦熙撰。黎氏生平著述,见《新著国语文法》。是书以 “实体词七位”的体系来支配《马氏文通》,审查其例句,批判其说法。主要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相比较,也兼及英语、日语等外语。开创了比较文法研究的先例,对古代汉语、外语和现代汉语在词位和句式上的异同作了较为精确的论述,并将语法与修辞结合,在论述语言现象和语言学理论上颇多创见。不足的是与外语的比较写得简单。今有1958年科学出版社版本。 比较文法 比较文法书名。黎锦熙著。1933年北平著作书店初版,1957年校订并加 “今按”,1958年科学出版社重版(新一版),中华书局发行。以后,中华书局多次再版。系作者古汉语语法代表作之一。除绪论外,共7章,依次为主位、呼位、宾位、副位、补位、领位、同位 (参看黎著《新著国语文法》第四章)。从普通语言学的观点,将汉语和印欧语进行对照比较,建立起“位” 的理论,并实践于汉语的词位与句式; 同时又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从“位” 的角度找出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反映了作者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和图解法,体现出作者改革经传注疏式文言语法教学的主张。 ☚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高等国文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