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bǐ jiào yōu shìсравн тельное преимýщество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地区)的不同产业部门所拥有的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比较优势学说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Ricardo,David,1772—1823)的国际分工理论。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解决了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绝对优势”学说所无法回答的下述问题:在一国任何产业部门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该国是否应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的基本论点是: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在多种产品中择优,即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不能什么都不生产,可以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这就是“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这两类国家经过分工与贸易,都可获取相对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区域分工理论,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它不能对形成相对比较优势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释。李嘉图在许多严格假定条件下认为,唯一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差异。这种解释不能说明现实中存在的复杂的区域分工。而且,李嘉图的理论和亚当·斯密的理论都包含着一个不太实际的假定,即国际分工是生产分工与相应的商品贸易,而排除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实际上,尽管存在阻碍要素流动的因素,但无论是国际合作还是区域合作,都不仅表现为国际或区际贸易,而且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上。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 (地区) 的不同产业部门所拥有的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 绝对优势 后发优势 ☛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 -tage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斯密以“绝对优势”解释了贸易的发生,但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具绝对优势,按照斯密的理论就不会有贸易发生。但李嘉图指出,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相对而言总有一种产品是优势最大的;另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是绝对劣势,但比较起来总有一种产品是劣势最小的。这样“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国在相对成本差异的基础上一样能发生贸易,获得贸易利益。例如,英国每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用120个劳动日,而葡萄牙只需80个劳动日。英国每生产一单位呢绒需用100个劳动日,葡萄牙只需90个劳动日。葡萄牙虽在两种产品上都拥有绝对优势,但比较起来在葡萄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故它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葡萄酒;英国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相对而言在呢绒的生产上劣势更小,即其反而在呢绒的生产上找到了比较优势,所以它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呢绒。比之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说拓展了贸易的可能性,其基本思想奠定了此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 绝对优势 多恩布什-费希尔-萨缪尔森模型 ☛ 00001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