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制母权制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世系按母系计算, 并实行母系继承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母系制逐渐为父系制所替代, 并在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过渡中出现双系制(母系制父系制并存)形式。母系制在早期阶级社会仅作为残余保留于少数地区。 母系制即母系氏族制,也叫母权制。指世系按母亲计算,财产归母方血缘亲属继承的一种制度。人类从最原始的血缘家庭到普那路亚家庭和对偶家庭,都是母系的。在氏族组织内,实行着按性别年龄的自然分工,男子从事狩猎、捕鱼和防御野兽等活动; 妇女从事采集、原始农业和家务等活动。妇女的这些活动能比较稳定可靠地取得生活资料;又能养老抚幼,对维系整个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而当时的婚配还是群婚,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亲计算,财产也归母方血缘亲属继承。这样,妇女便在氏族公社中居于领导地位,并普遍受人尊敬。后来,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男子在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中日益起着主导作用,从而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同时,对偶婚又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世系便按父亲计算,财产也归父方血缘亲属继承。母系制遂渐消亡。在中国,距今约六、七千年左右,黄河流域、江浙地区的母系氏族进入繁荣阶段,约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先后由母系制转变为父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