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2 精神2精(精采;精爽;精意;精灵) 灵(灵性;灵明) 魂(魂精) 心神 玄神 志意 志虑 神虑 意气 魂魄,精神:魂爽 花的精神:花神 梅花的精神:梅魂 人的精神:灵神 魄光 魂灵 铅虎 人的精神、性情、情感:性灵(陶冶~) 人的血气精神:荣魄 诗人的精神:吟骨 民众的精神﹑气概:民气(~激昂) 汉民族的精神:黄魂 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群威群胆 迷信认为附在人体内可以脱离人体存在的精神:魂魄 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永垂不朽 远垂不朽 崇高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远不会消失:万古长青 死者精神永存:虽死犹生 死而不朽 殁而不朽 殁而无朽 完全模仿他人,缺乏独创精神:随人脚跟随人脚后 随人脚转 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四平八稳 精神和志气丧失:神分志夺 (表现出来的活力:精神)
另见:意识 意志 情感 气概 气魄︱颓丧 萎靡 ☚ 精神2 各种程度的精神 ☛ 死而不朽公元前549年,鲁国的大夫穆叔奉国君之命到晋国去访问。晋国的执政大臣范宣子接待了他,并设宴宴请他。 席间,范宣子问穆叔说:“古人说,‘死而不朽’,你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 穆叔不知道范宣子问话的用意,一时没有回答。范宣子以为穆叔被自己问住了,得意地说: “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朝时是御龙氏,商朝时是豕韦氏,周朝时是唐杜氏。自周王室衰败后,我们晋国成了中原的霸主,在晋国执掌政权的是我们范氏。我们的家族世世代代相传,所谓‘死而不朽’,我想大概就指这种情形吧!” 穆叔听了,心中很不是味道,说: “据我所知,你刚才所说的叫世禄,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禄位,而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个已去世的贤大夫,名叫藏文种。他人虽已死了许许多多年,但他说过的一些警语却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死而不朽。” 穆叔接着又说: “我听说,树立德行是属于最高档次,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如果三者都能做到,叫做三不朽。如果能做到其中之一,那也可算作不朽了。如若只保存和接受姓氏,保住宗庙,世代祭祀,那是很平常的事,是不能说是不朽的。” 范宣子听了,不觉无话可说,只好转换话题,谈其他的事情了。 后来,“死而不朽”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虽然死了,但声名、事业长存。 死而不朽sǐ'érbùxiǔ《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晋国的范宣子问鲁国的叔孙豹:“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回答:“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朽:腐烂,磨灭。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永存。 死而不朽sǐ ér bù xiǔ指人虽死了,但声名和思想等永远存在。 死而不朽sǐ'érbùxiǔ〔述补〕 生命完结但名声、业绩仍然存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唐·韩愈《唐太子校书李元宾墓铭》:“生而不淑,孰为其寿;~,孰为其夭。” △ 褒义。多用于颂扬有高尚品格或丰功伟绩的人。 【近义】永垂不朽 〖反义〗死有余辜 死而不朽sǐ ěr bù xiǔ朽:磨灭,消散。即人身死而声名、事业长存,永不磨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