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武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武舞

武舞

周代雅舞的一类。“六舞”中的《大濩》、《大武》即属武舞。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狩猎和部落间冲突,表现的正是战前的准备或获胜的愉快,遂发展为祭祀的舞蹈,后世更发展为讲武夸功的阅兵式的表演。历代都制定了歌颂本朝武功的武舞。参见“雅舞”。

☚ 文舞   小舞 ☛

力士舞/七盘舞/大武/干戚舞/干舞/大濩舞/六代舞/巴渝舞/百兽舞/沐猴狗斗舞/戒舞/兵舞/剑舞/剑器舞/秦王破阵乐/猕猴舞/象舞

☚ 七圣刀   力士舞 ☛
武舞

武舞

中国古代舞蹈。具有古代体操雏形。周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当时社会风尚非常重视舞蹈,在学校、民间以及军队中,舞蹈都很盛行。学校把“大舞”作为正式课程。大舞用于庙堂祭祀,按内容和形式分为两类。一类名“武舞”,用以歌颂武功,舞时执干(盾)和戚(斧)。《淮南子·谬称训》中记载:“禹时三苗叛,三败苗而仍不服”,于是禹改以“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这种武舞,还专门有“乐师”管理和传授,舞蹈时有严格规则。可见,公元前10世纪,我们的祖先已有了韵律体操的雏形。另一类名曰“文舞”(参见“文舞”)。

☚ 文舞   导引 ☛
武舞

武舞

周代雅舞分为文舞、武舞两大类。相传商的《大护》、周的《大武》,在西周初年经过整理、制定的六代舞中属武舞。隋代也有武舞,用64人,并有《武舞歌》。唐初太常少卿祖孝孙定乐,称《凯乐》。也用64人,左手执干(盾),右手执戚(斧),头戴平巾帻,身披金甲,豹纹袴,蹬皮靴,衣袖宽大。舞时前有二人执旌引导,另有二人执*鼗,二人执*铎,二人执铙,二人分别持乐器相和雅,四人以舆载二錞,二人击之,分列左右。武舞和文舞一样,均用于郊庙祭祀,朝会时仅用武舞。唐仪凤二年(677),太常卿韦万石制定武舞的六种变化: 一变象征龙兴参墟,太原起兵;二变象征克定关中,建国创业; 三变象征东夏宾服; 四变象征江淮平定; 五变象征猃狁降伏,各国来朝; 六变恢复原位,象征兵还振旅。

☚ 文舞   软舞 ☛
武舞

武舞

周代雅舞分为文舞、武舞两大类。相传商的《大护》、周的《大武》,在西周初年经过整理、制定的六代舞中属武舞。隋代也有武舞,用64人,并有《武舞歌》。唐初太常少卿祖孝孙定乐,称《凯乐》。也用64人,左手执干(盾),右手执戚(斧),头戴平巾帻,身披金甲,豹纹袴,蹬皮靴,衣袖宽大。舞时前有二人执旌引导,另有二人执*鼗,二人执*铎,二人执铙,二人分别持乐器相和雅,四人以舆载二錞,二人击之,分列左右。武舞和文舞一样,均用于郊庙祭祀,朝会时仅用武舞。唐仪凤二年(677),太常卿韦万石制定武舞的六种变化: 一变象征龙兴参墟,太原起兵;二变象征克定关中,建国创业; 三变象征东夏宾服; 四变象征江淮平定; 五变象征猃狁降伏,各国来朝; 六变恢复原位,象征兵还振旅。

☚ 文舞   软舞 ☛
武舞

018 武舞

见20016 “乐舞”条。

☚ 文舞   小舞 ☛
武舞

武舞

周代宫廷乐舞的一种。舞者手执盾牌(干)、斧钺 (戚)而舞。动作粗犷刚劲威武,故称武舞。据陈旸《乐书·乐舞》称“以武得之者必先乎武”,汤克桀、武王灭纣,都是以武功取天下,所以他们的乐舞均是武舞,如大濩、大武等。

☚ 文舞   雅舞 ☛
000037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