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药简
1972年11月, 在武威市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汉墓群中的一座东汉墓葬中发现。共78枚, 为松、杨两种材质,长23厘米左右,宽0.5~1厘米。其中宽1厘米者共41支, 呈黑褐色,右侧刻有三角形锲口以固定编绳。宽0.5厘米者37支, 呈浅黄色, 除两支外皆无锲口, 一简书有“右治百病方”尾题。所有简身明显留有上、中、下三道编绳痕迹,可证当时连缀成一册。简册包括内、外、妇、五官等科临床医学,以及药物学、针炙学等方面的内容。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医学验方30多个,所列药味近百种。在每个药方之下, 详细记载了病名、症状、应服药物、剂量、炮制方法、服药时间,以及针炙穴位、针刺深度、留针时间、服药及针炙后生活禁忌等等。为我国现知时代最早、形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验方著录, 说明当时中医的临床疗理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简均为单面墨书,字体以隶书为主,兼用章草,用笔炼达,粗犷雄健,洒脱流畅。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确定为国宝级文物,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已收入 《武威汉代医简》 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