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赵家耒东周秦墓赵家耒遗址位于武功县武功镇西北3.5公里,漆水河东岸第一级台地上。1981年至198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武功发掘队在发掘赵家耒遗址时,钻掘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墓近20座。20座秦墓大小不一,小的长1.5米、宽1.2米左右,一般长3至4米、宽2.5米左右,最大的长5米、宽3.5米左右。中型和大型墓底部都钻探出有朱砂痕迹。对于探出的秦墓,未作全部清理,只发掘了其中的4座秦墓。已发掘的4座秦墓中,M3、M11是在探方内发现的,M1和M5均暴露在路旁断崖上,实际上出土器物较多的是M1和M5。4座墓中有三座是土坑墓,一座为瓦棺葬。土坑墓保存好者为M1和M5。M1为一棺二椁,屈肢葬,随葬有铜盆、铜鼎、陶甗、石圭等。M5为一棺一椁,屈肢葬,随葬有铜铃、铜带钩、陶器、石圭等。M11为瓮棺葬,未见墓坑,用两个大陶鬲相对而成。陶鬲内只发现几块小骨头,应是儿童使用的瓮棺葬。4座墓中,M3只有一件陶釜放在二层台上;M11无随葬品;随葬品多出在M1和M5中。两墓中随葬品主要放在墓主人头前和棺椁之间。铜器主要有鼎3件,盂1件,带钩2件,小铜铃1件。陶器均为明器,计有鼎1件,豆3件,豆形簋3件,壶5件,甗2件,罐3件,釜1件,仓1件,盘1件,匜1件,圭2件。石器均为石圭,共出34件。这次发掘的4座秦墓,时代应为春秋晚期。从墓葬形制、葬式、随葬器物看有一定特征:(1)墓葬形制均为口小底大,墓坑穴较深。(2)葬式均为屈肢葬。(3)随葬器物均呈明器化,陶器组合有一定规律,以鼎、豆、壶、簋、甗为基本组合。这些都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墓,提供了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