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推拿治疗骨伤科疾患的推拿按摩方法。《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五: “凡坠堕颠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 次用药调养,使骨正筋柔,荣卫气血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乃其法也。” 正骨推拿用推拿法治疗骨伤科疾患的方法。 正骨推拿zhènggǔtuīná用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科疾患的方法。《新唐书·百官志》: “按摩博士……按摩师……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 损伤折跌者正之。” 《圣济总录》: “论曰: 凡坠堕颠扑, 骨节闪脱, 不得入臼, 遂致蹉跌者, 急须以手揣搦, 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 使骨正筋柔, 荣卫气血, 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 乃其法也。” 其主要手法亦即正骨八法。参见正骨手法、推拿条。 正骨推拿 正骨推拿正骨推拿又称“正骨按摩”、“伤科按摩”,是以矫正骨错筋歪等一类骨伤科疾病为诊治范围的一种推拿疗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腕伤诸病候》指出,“卒然致损”而引起“血气隔绝,不能周荣”,通过按摩导引等法可以使气血恢复正常。正骨推拿手法一般可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方面。在治疗骨折、脱位时主要用正骨手法;在治疗软组织损伤则主要用推拿手法; 而在临床应用中两者又可以配合使用,不必截然分开。据《新唐书·百官志》所载,当时太医署中按摩博士和按摩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损伤折跌者,正之”。历代不少医著记述了正骨推拿的许多方法,特别是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推拿八法”,可说是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然而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各人的实践经验不同,对手法运用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几种各具特色的正骨推拿疗法。 1. 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牵法”又称“牵引法”或“拔伸法”,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最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部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接法”是接骨中的一种具体方法,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如青枝骨折、前臂单纯骨折等。“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得到整复。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卡法”又称“卡压”或“卡按法”,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挤法”是通过挤压而使移位对合。有侧挤压与纵向挤压两种,适用于掌、指(或跖趾)骨折与脱位,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分法”实际是从卡法和挤法衍化而来,利用两并列骨之间隙,借助于指力与物体加压,以保持骨间隙组织持续张力。对于并列骨的骨折以及多段骨折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旋法”是回旋转动肢体之方法,用以矫正骨折两端旋转畸形,采用与旋转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达到整复之目的,适用于四肢长管骨折而有旋转畸形者。“端法”是端托肢体或端提下陷之骨,以纠正前后错位下陷之骨端,回复到原有位置。“靠法”属于“夹缚”范畴,既是正骨手法的补充,又有固定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靠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法,而是卡、接、挤、旋等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本法适用于骨折的残余移位畸形。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则归纳为 “按摩十二法”,即: 普通手法、特殊手法、强化手法三类。“普通手法”包括按、摩、推、拿及点穴法,这类手法是其它各类手法的基础手法,具体应用于各类手法的临床操作中;“特殊手法”包括分筋、理筋、弹筋、拨络等法,常用于筋络的绞结痉挛及粘连硬缩;“强化手法”包括滚摇、升降、镇定诸法,常用于因软组织痉挛僵化或粘连所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有升降气血,镇定止痛之功效。按摩十二法在治疗骨伤科的闭合性损伤及其与之相关的疾病,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疗手段。 2. 以手摸心会,离拽分骨,旋转捺正,交错捏合,推拉提按,屈伸折顶,抖颤扣挤和理肢顺筋为正骨八法,适用于整复骨折和关节脱位。“手摸心会”是骨伤科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通过手摸心会,以了解伤痛情况,确定治疗方法; “离拽分骨”是使骨折或脱位的关节在异位状态下经过牵拉而复归原位,所谓“欲合先离”,然后对双骨或多骨并列处骨折在牵引下同时用手指捏离骨间,先进行分骨,再作整复; “旋转捺正”是在牵引下徐徐转动骨折远端,以矫正骨折的旋转畸形;“交错捏合”是用拇指及其余各指捏定骨折两断端,按其远段移位的方向,相对交错用力捏合; “推拉提按”是矫正骨折成角畸形及大骨干的骨折或大关节脱位的手法; “屈伸折顶”主要用于关节附近部位的骨折,在牵引下利用关节的屈伸活动矫正骨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抖颤扣挤”是在骨折已经基本复位后,再用双手紧紧捏定骨折部位,作轻微的快速颤抖,以进一步矫正残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在夹板固定后,再用掌根在肢端沿骨干纵轴方向轻轻扣击,使骨折断端吻合更为紧密;“理肢顺筋”是在骨折整复后,用拇指及食指沿骨干上下轻轻推理数次,使筋肉舒展,气血畅通。另一种是软组织推拿手法,归纳为: 捏、弹、按、压、揉、点、推、疏、摇、牵、搬、盘十二法(参见“拿推手法”条),无论何种手法,在临床应用中,要重视轻重结合,以轻为主;动作简洁,以巧代力;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整体观念,全面端详,做到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轻巧灵活,动作正确;重点突出,远近兼施;由轻到重,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深透沉实;发收迅妥,力度适当。 3. 侧重于治疗骨关节错缝及软组织扭挫伤的正骨推拿。常用手法分为推拿手法和正骨手法两类。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揉法,掌根推揉法,虎口推揉法,指按法,肘压法,提捏法,弹拨法,屈伸牵引法,扳法,抬腿法,足背屈法等。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正骨手法有颈椎摇转法,颈椎侧屈法,绞腰法,前俯牵拉掌(指)压法,膝顶法,仰扳过伸法,提腿压腰法,揿压法,踩踏法等。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颈腰部损伤,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关节突紊乱、滑膜嵌顿、继发性脊柱侧弯、颈椎半脱位、耻骨联合分离等疾病。其中绞腰法、仰扳过伸法及膝顶法有其独特之处。“绞腰法”的操作是,患者坐位,两手交叉抱住自己的两肩;助手以两腿夹住患者的两膝外侧,两手掌分别紧压患者两侧的髂嵴前部,以固定骨盆,勿使移动;术者站于患者右后侧,用左手拉住患者的右腕,右手推住其右肩后部,使其后仰40~45°,腰部尽量放松,与此同时将躯干上部旋转70~80°,当旋转至有阻力时,再突然用力加大旋转幅度约10~20°。这时腰部的小关节可产生清脆的“喀喀”声。再用同样方法向相反方向进行一次。此法可解除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纠正小关节紊乱,有助于松解神经根的粘连。“仰扳过伸法”操作时,患者和助手姿势同绞腰法,术者站于患者左侧,用左手按住患者左侧髂嵴前部,加压于助手的左手背上,右手经过患者背部从右腋下伸向前拉住其左手腕,以抱住其躯干上部,向上拔伸,并作适当的左右晃动;在脊柱拔伸状态下逐渐使其上半身后仰,腰部处于过伸位,直至腰部感到十分痠胀不易忍受,此时右手再将后仰的躯干向后下方扳10~20°幅度。此法有增宽腰椎间隙、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纳作用。“膝顶法”操作时,患者和助手姿势同绞腰法,术者低坐于患者背后,双手经患者腋下伸出,抱住胸部,使其上半身后仰,并沿患者躯干纵轴,向后下方拔伸;同时用一膝顶住侧突中心的外侧或椎间压痛点,向中央顶压。此法同仰扳过伸法相似,但由于术者膝部直接顶压在病变部位,故力点较为集中、准确。临床应用时,一般先用推拿手法,使肌肉韧带放松,再用整骨手法,两者密切结合,才能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正骨推拿在治疗骨伤疾患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而正确地运用手法可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原,突者复平。所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手法各有所宜,其愈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 内功推拿 指压推拿 ☛ 正骨推拿zhèng gǔ tuī nábonesettingand tuina; bonesetting and naprapat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