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治与反治normal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in reverse ways根据疾病的本质,采用逆病证的证候而治(正治),或顺从病证的证候而治(反治)的理论与方法。为治疗法则之一。 正治 用药性与疾病证候的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临证上,多数病畜的证候与病证的本质是一致的,如热证表现热象,寒证表现寒象,虚证表现虚象,实证表现实象。治疗宜用正治法。热证用寒凉性药物,寒证用温热性药物,虚证用补养药物,实证用攻泻药物,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法则。由于所用药物的性质与病证的证候相对立,因此又叫逆治。 反治 用药性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如果病情复杂或病势严重,病畜的某些证候可能与病证的本质不一致。如寒证反而出现假热象,热证反而出现假寒象等。在辨证时,就要透过假象看病证的本质,采用顺从病证所表现的证候来治疗,如病证为真热假寒证时,用寒凉性药物治疗,因其与寒证用热药的正治法相反,所以称为反治。又因是顺从病证的证候而治,所以也叫从治。常用的反治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 热因热用 用温热性药物治疗具有热象病证的方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因病证的性质属寒,但出现假热象,此时宜用温热药物治疗,使真寒消除,假热自解。 寒因寒用 用寒凉性药物治疗具有寒象病证的方法。适用于真热假寒证,因病证的性质属热,但出现假寒象,此时宜用寒凉性药物治疗,使真热消除,假寒自解。 塞因塞用 用补法治疗闭塞不通之病证的方法。如因脾胃虚弱,运化功能降低,而致胃肠积滞、腹胀,宜用健脾益气的方药治疗。 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药物治疗通泄病证的方法。如因食滞而致的腹泻,宜用消导缓下的方药治疗。 正治与反治 正治与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即以寒药治热证,以热药治寒证; 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攻法。其药性与疾病的症象相反,故又称“逆治”。反治,是疾病严重出现假象时,顺从疾病的症象以热治热,以寒治寒。即药性与疾病的假象相顺,故又称“从治”。这两种治法,就其实际来说,都是“治病求本”这一治则的具体应用。 正治 是指一般的常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较多。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症状),与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是一致的,即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虚病见虚象,实病见实象。通过对临床证候的分析,辨明疾病本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逆其征象而治的方法。因其属逆证候而治,所以称“逆者正治”。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反治 是指与常规相反的治疗方法。在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某些复杂、严重的疾病,由于临床所表现的症状,是一种假象,与内在的本质不相符合; 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时所采用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是在治疗时不能简单的见寒治寒,见热治热,而应该透过现象,辨明真伪,治其本质。如“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脾虚不运引起的腹胀,以及食积所致的泄泻等。必须通过现象,治其本质的真寒、真热、真虚、真实。就是说反治法虽然是顺从症象的治法,但是治疗的目的,并不在表面症象,主要的仍然是治疗病的本质。反治法在开始时药性与表象似乎相同,但在服药后,假象会消失,其结果亦与正治相同。这种与疾病表现相顺的治法,为了与逆其征象而治的正治法相区别,因而称之为“从治”,又称“反治”。这段《内经》原文中“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根据下文“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来看,现一般均当是“热因热用,寒因寒用”。这是反治法用于临床的四种情况。 “寒因寒用” 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证。例如热邪壅遏于里,阳气不能外达,而出现四肢厥冷的内真热而外假寒证。即阳郁于内,格阴于外的“热厥”证。因其寒是假象,而热才是本质,所以仍需用寒性的药物来治疗其里热的本质。里热得清,阳气外达,四肢厥冷的假象才能得到改善,故又称为“以寒治寒”。如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仲景用白虎汤治之。此外,因内热太甚,格阴于外,寒以治热,而佐以热药,或寒药热服,顺其势而引导之,亦为反佐之法,故又称“寒因热用”。如《类经》说:“大热在中,以寒攻治则不入,以热攻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气既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以减。治寒因热用之法也。” “热因热用” 是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证。例如阴寒内盛,阳气格拒于外,而反见面颊浮红,烦躁。因其热是假象,而寒才是本质,所以就要用温热药物治疗其里寒,里寒消散,阳入于阴,在外的热象才能随之消失,所以又称“以热治热”。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仲景用通脉四逆汤洽之。此外,因内寒太甚,阳格于外,热药反不能受,热以治寒,而佐以热药,或可以热药冷服,亦为反佐之法,故又称为“热因寒用”。如《类经》说:“如大寒内结,治当以热,然寒甚格热,热不得前,则以热药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热因寒用之法也。” “塞因塞用” 是用补益之剂以治疗因于虚损而引起胀闭证的一种法则。胀与闭,本来宜用消导之法,但若因气虚血枯而引起的闭经,应用补益气血,则经脉温煦,月事自能以时下。又有因中气不足,脾不健运而致的胀满,则应用补中益气,使其运化正常,而痞满自消。故称为以补开塞的“塞因塞用”法。 “通因通用” 指病症本为泻利,再用通泻之剂以治之,是为通因通用。泻利本来当用固涩止利之法,但考察其原因乃实热蕴结肠道所致,便不仅不能止泻,反而应当用清热泻下药物,以去其实热。实热一去,则腹泻自止。又如食积所致的腹泻,当用消导泻下的药物; 因于瘀血所致的崩漏,当用活血逐瘀之法,皆属之。 因此,无论正治和反治,从本质上看,都是在治病求 本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治疗大法。 ☚ 治法 汗法 ☛ 00009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