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正气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正气歌

正气歌

报告文学。张书绅著。发表于《鸭绿江》1979年第5期。这是一曲对党的好女儿张志新烈士的颂歌。作品生动描述张志新烈士的成长道路和她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的英雄事迹。张志新从小受到党的培养以及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她从入党的第一天起就决心献身于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因而对党无限忠诚、无限热爱,即使身陷囹圄,乃至被判死刑,依然没有动摇对党的热爱和信赖,而把那些祸国殃民的丑类同党区别开来,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质与气节。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 命运   中年颂 ☛

正气歌

正气歌

五幕历史剧。吴祖光编剧。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11月出版。南宋偏安江南,权相贾似道在元兵南下国难当头之际歌舞淫乐,陷害忠良。文天祥上书请斩贾似道却被解职。后率兵勤王解临安之危。文天祥在与元军谈判中经历扣留、脱逃、抗元等曲折经历,最后被俘。元世祖前来劝降,他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对,不久牺牲。剧本着重歌颂文天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意在引导人们透过历史的“烟幕”,正视现实的民族斗争,认清投降派祸国殃民的危害性。此剧在上海“孤岛”演出时,经久不衰,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 海国英雄   妙峰山 ☛
正气歌

正气歌

五古。南宋文天祥作。作者兵败被俘,在元统治者威胁利诱下不为所屈,在狱中写下此诗,热情歌颂祖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英雄业绩,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正气凛然的精神境界。

☚ 过零丁洋   文 ☛
正气歌

正气歌又名《文天祥》

五幕话剧。吴祖光著。1942年6月重庆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初版。抗战文艺丛书。1944年11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吴祖光戏剧集之一。

☚ 维他命   近代戏剧选 ☛
正气歌

正气歌

宋诗篇名。五古。文天祥作。见《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作于燕京(今北京)狱中。诗前序文写土牢七种恶浊气味,表明身陷囹圄,全以“浩然正气”为精神支柱战胜险恶环境。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对“正气”的认识与信念,重点陈述国势危殆时“正气”的表现形态,以暗扣南宋灭亡的现实。第二段列举古代胸怀“正气”之士以自勉,运用三组不同排比,句式错落,节奏急促,形成磅礴语势。第三段议论“正气”的重要性。作者之“正气观”虽未能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却也远胜于宋儒,因他将道德与正义视为精神力量。末段转叙自身处境,以示“正气”与所仰慕的历史人物对自身的影响,表达决心为国捐躯的精神。诗作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写得大气磅礴,激昂慷慨,苍凉悲壮。诗中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以及强烈的爱国思想、崇高的民族精神,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勉人前行。近人王文濡评此诗:“人间正气,天地中声,可泣鬼神,可开金石。”(《宋元明诗评注读本》)

☚ 过零丁洋   湖州歌 ☛

正气歌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恨。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阒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本篇系作者就义前一年作于大都(今北京)狱中,是一首在后世影响巨大的义理诗,也是一首应该以超审美的标准来予以评价的诗。诗前有序,自言被囚禁于大都一座幽暗龌龊的土牢中,与他囚杂处,夏季气味特别难受,潮气、地气、暑气、烟气、霉气、汗气、腐臭气混合在一起,足人致人疫病。然而作者以文弱之身,在其中住了两年,安然无事。他把原因归结为修养所致,即孟子所谓养气,于是写下了这首《正气歌》。诗分三段。
 一段阐明何为正气。作者认为正气是客观存在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的绝对理念。表现在空间上,上则有日月之明,下则有山河之丽。对于人来说,正气就是孟子所谓可以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在太平时代,正气蕴含为祥和之气,造成安定的政治局面。在动乱时代,正气则表现为气节操守,永为后世纪念。
 二段表彰历代忠良。这是一个以高风亮节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丹青画廊,各有具体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为秉公正直、威武不屈,如春秋时代齐国的太史兄死弟继、晋国的董狐书法不隐,结果是邪不侵正。文天祥早年在朝不趋附权臣贾似道,乞斩内侍董宋臣,勇气似之。有的表现为爱国义举、民族气节,如张良破家财为韩报仇,苏武持汉节北海牧羊,文天祥举兵抗元,被执不屈似之。有的表现为宁为玉碎、不愿瓦全,如口称“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的汉臣严颜、死于王事血溅晋惠帝衣的诗中嵇绍、死守睢阳眦裂齿碎的唐臣张巡、讨逆骂贼断舌殉难的常山太守颜杲卿、拒绝拉拢以笏击贼官赠太尉的段秀实等等,文天祥终于以生命的实践与之同归。有的表现为在政治上不同流合污,坚持清白,如汉末节士管宁,文天祥在度宗时曾被诬落职,身体力行于此道。有的表现为恢复国土、救亡图存,如击楫中流民收复河南的晋将祖逖、率军北伐写下《出师表》的蜀相诸葛亮等,文天祥和他们有同样的志向。然后作一小结——正气不但在空间上无所不在,在时间上也万古长存。于是照应首段,说明上述事例,证明正气是维系天柱、地维、人伦的力量,是三纲、道义的本质。
 三段自叙遭逢和决心。先六句写自己竭忠尽力,而不幸被俘,传车解送至大都,甘心成仁。继十六句(从“阴房阒鬼火”到“苍天曷有极”),基本上是将序言内容作诗体表述,末云:难道是有什么特异功能,使各种邪气不能侵害于我?看来这是正气赋予我力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只是无力扭转国运这一点,使我悲伤痛苦,有时真想大叫一声“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唐风·鸨羽》)最后四句,承二段点明作歌主旨,谓古代忠良时代虽然越来越远,但他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在心理上和我非常亲近。我想象自己坐在通风的屋檐下读圣贤书,受到传统美德的感召,心里充满正气,容颜自然开朗了。
 本篇由生命实践写成,充满对伦理道德精神力量的赞美,是一支崇高人格的颂歌,因而对后世志士仁人产生过巨大影响,应以超审美的标准评价其伟大性。就诗论诗,受杜甫的影响较大,如充满爱国与战斗精神的《北征》有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与此诗在音情相似。只不过《正气歌》更偏重义理,由于字字发自肺腑,故觉真力弥满,并不枯窘。

诗词作品《正气歌》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正气歌

 

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深室广八尺,可四寻; 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 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 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 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 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 骈肩杂遝,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 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迭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无恙。是殆有养致然,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 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 《正气歌》 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濛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这篇《正气歌》作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夏天,也就是文天祥被囚禁燕京兵马司土牢已近二年,殉国前一年时写成。
 当时,燕京正值盛夏,酷热难当。兵马司土牢,用泥土夯筑四壁,只有单扉小门和不进阳光的小窗。室内冬日,寒风刺骨,满室冰霜;夏季,暑气蒸腾,蚊咬虫噬;雨天,则更不堪居住:污泥浊水夹带垃圾粪便直冲室内,群蝇乱飞,臭气扑鼻。民族英雄文天祥就在这种臭水气、烂泥气、暑蒸气、烟火气、朽腐气、腥臊气和污秽气等重重包围下,折磨了两个秋冬。诗人正以自己的“一气”——浩然之气、正气抵挡了“七气”(邪气)的袭击,终于在充满着非人的折磨的土牢里活了下来。他回忆着两年来自己以正压邪的斗争,甚感兴奋而自豪。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十句、三百字的五言古体长诗《正气歌》。
 这就是诗前小序的主要内容。
 

* * * *


 
 为了便于讲读,拟分全篇为五段,(有的分成三大段,也可以)。即——
 第一段(1——10)何谓“正气”;
 第二段(11——26)历史上的“正气之士”;
 第三段(27——34)“正气”之社会功能;
 第四段(35——56)“正气”之现实意义;
 第五段(最后四句)“正气”从何而来。
 现在,先看下边首段内容:
 
 

第一段(1——10):何谓“正气”?


 

(正气之盛大广博)


 诗人在这里,首先讲“正气”,即“浩然之气”,它是天地之气在人身上的体现;其次,讲正气之作用及其表现。认为,在治世,表现为安邦定国的情志;在乱世,则成为忠贞坚毅的气节。诗是这样写的——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诗之开头,诗人就说:天地间有股正气,分予万物,呈现出各种形态:在下者,形成了山岳、河川;在上者,则成了日月星辰;在人体上,又是什么呢?就叫“浩然之气”。这种正气,充满整个天地之间。所说的沛乎,即充满的样子。苍冥,即苍天,此指天地之间。其实,诗中之浩然之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其中有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诗人接着说明,这种人身上的“浩然之气”,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表现:在太平时期,这浩然之气就成“祥和之气”,中和地透露出来,在朝廷上发挥作用;如遇时局危难之际(或说“危急关头”),一个人的气节就会显露出来。此谓皇路,即国运,或时局;清夷,犹清平、安靖;明庭,即圣明之王廷或政治修明的朝廷。这里所说时穷,就是时局危难。气,即气节、节操。丹青,原为画像,泛指绘画,代指史册。《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
 “一一垂丹青”这一句诗,是首段的小结,也为下段诗歌作过渡,引出下文列举的一系列被认为具有“浩然之气”的杰出人物。
 

第二段(11——26):历史上的“正气之士”


 

(“正气”之历史体现)


 先看以“在”开头的前四句——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这是用“在”字头带出的一组历史人物:
 在齐太史简——说的是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杀了国君,史官即如实记录在竹简上:“崔杼弑其君。”崔杼即杀了他,而太史两个弟弟也这样写,又将他俩杀了,太史另一个弟弟还是照样直书。崔杼没法,只得由他去了。(见《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在晋董狐笔——春秋时,晋国君灵公为赵穿所杀。其族叔赵盾为晋国大夫,对其侄放任不管。太史董狐认为此事责任在赵盾,故书曰:“赵盾弑其君”。孔子赞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见《左传·宣公二年》)
 在秦张良椎——是说汉代张良少年故事。他原为战国时韩国人,祖上累世相韩,秦灭了韩,张良决心为韩国复仇。当秦始皇出巡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境)时,张良遣大力士用重大铁椎狙击,误中副车,未获成功,秦始皇下令搜捕,亦未果。
 在汉苏武节——即苏武北海牧羊的典实。大家熟悉,此从简。“节”,即使节,后为“大使”之代称,这是出使外国所持的信物。(详见《汉书·苏武传》)
 诗人用“在”这个动词将上述四个典实辑成一组,是说哪朝哪代有哪些“正气”之士。接着,诗人换上一个“为”字作为开头之词,也引出四个历史故事——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诗人在此改“在”用“为”,是说明要学习的“正气之士”还有谁呢? 是为……。此“为”乃“是为”的略语。
 为严将军头——“严将军”,是指汉末益州牧刘璋的部将、巴郡太守严颜。刘备入蜀,严颜为张飞所俘,要他投降,他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张飞见他威武不屈,就放了他。(见《三国志·蜀志·张飞传》)
 为嵇侍中血——“嵇侍中”,即指晋惠帝侍中嵇绍,当时王室内讧,军败,百官及侍卫皆逃散,飞箭雨集,绍即以身遮挡惠帝,为乱箭射死,血溅龙袍。事后,帝左右欲洗净龙袍上的血污,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见《晋书·嵇绍传》)
 为张睢阳齿——是说唐代睢阳太守张巡。安禄山叛军攻陷睢阳,并捉去张巡。他骂不绝口,为敌人打掉牙齿,最后害死。又一说,守睢阳时,他竭力防御,每督战必大呼,嚼齿皆碎。(见《旧唐书·张巡传》)
 为颜常山舌——是说唐代常山太守颜杲卿为安禄山叛军所俘,破口大骂,被割去舌头,他仍然含糊不清地骂个不停而亡。
 最后,诗人又用了“或为”二字,各领两句诗,再带出四个“正气之士”,即——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这两句是说后汉管宁的故事。他是一位汉末具有高节的在野名士,避乱居辽东,魏文帝征为大中大夫,明帝又征为光禄勋,皆辞不受。居辽东三十年,“常着皁(即皂、黑色)帽,布襦袴(着布裙)”,安贫讲学。诗人引此典赞其操守高洁,如冰雪晶莹无瑕。
  或为 《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这是用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典。丞相志在北定中原,出兵伐魏时,上表蜀后主刘禅,表示决心。诗人赞其前后“出师表”所表达的那种恳切忠贞、忧勤国事的精神,足以动天地,泣鬼神。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东晋豫州刺史、奋威将军祖逖,自请统兵北伐石勒。当渡江时,中流击楫(桨)发誓云:“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词气激昂,大家为之感动,渡江后征讨石勒,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见《晋书·祖逖传》)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此乃用唐德宗朱泚(cǐ此)叛唐之典。朱泚欲叛唐称帝,想拉义士段秀实同谋,在议事间,秀实勃然而起,夺其象笏,击朱泚之头,中其额,血流满面,并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耶!”笏,古时大臣手持记事用的手板。(见《旧唐书·段秀实传》)
 在这大段中,诗人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十二件典实,其用意是清楚的,即以历史事例说明诗之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即什么叫“正气”?至此,我们可以非常明白地看到所谓“浩然之气”,就是:深厚的爱国情怀,凛然的不屈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简言之,即正义之气,刚直精神。
 

第三段(27—34):正气之社会功能


 (正气之理论表现)
 
 这段共八句,是这样写的——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诗人从春秋至唐代的一系列历史人物的表现中,进一步看到了:“是气所磅礴”,即:这种充塞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原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的,而且今后还将千秋万世地存在下去。在这里,诗人是从时间上盛赞这种正气的,认为它是古往今来,无时不有。这同第一段提出的“沛乎塞苍冥”,正好相呼应。那是从空间上说的,赞扬这种正气是天地之间,四海之内,无处不有。这样,诗歌就从时空和纵横各个方面讲述了这“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之博大恒久。就个人来说,当他具有这种横贯日月,直冲斗牛的“正气”时,对个人生死安危就会置之度外。这就是“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意思。磅礴,充满广被。凛烈,尊严而壮烈。
 上边就个人而言,正气之社会功能是十分巨大的。后边再从社会方面说,将更为巨大,有了这股磅礴寰宇、凛烈万古的“浩然正气”,则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纲常也由此得到了维系,世间一切伦理道德,都靠这种正气而存在。并进一步认为:宇宙间一切关系的不断运行,人世间的各种正常秩序的延绵,其根本正是“浩然正气。”
 这里补释几个词语:
 地维与天柱——即指天与地。古人以为大地四方,四角有縆(同絚gēng耕,即蝇子)维系,故称“地维”。又以为天有八柱承之,故称“天柱”。典出《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xū旭)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神异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谓之天柱也。”
 三纲——封建时代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三者。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称之为“三纲”。(见《白虎通义》)以此维护社会与家庭的等级秩序。
 道义——此用《孟子·公孙丑(上)》所论。其句有云:“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里所说“道义”,指上句的“三纲”。
 诗人在这里,把正气的社会功能上升至理论高度,把它看成地维、天柱和君臣、父子,以及夫妻等一切社会伦理道德最最根本的东西,加以极赞与推崇,这也为诗人自已将笔锋转到现实中来,作好了铺垫。
 

第四段(35——56):正气之现实意义


 

(正气的实践效果)


 这段是全诗中最长的一段,共二十二句。它主要叙述自己的牢狱生活。诗人以自己亲身体验,说明正是这种可贵的“正气”,使自己有力量战胜疾病和承受一切痛苦,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这里,又有二层意思——
 前边六句是一层意思:感叹遭逢厄运,决心为国献身
 嗟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遘阳九,犹言遭逢厄运。遘,即遭逢。道家以天厄为“阳九”,地亏为“百六”。古代述信,认为遇到“百六、阳九”,是不吉利的灾难年头。隶,即徒隶,借为臣下,指作者自己。这四句是说,我正好逢上这不吉利的年头,做臣子的没有尽到挽救国家危亡的责任,实在有愧。更不幸的自己也沦为“楚囚”,为元军用驿车送到遥远荒凉的北方。诗中以“楚囚”自喻,寓有不忘故国之意。楚囚之典,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钟仪为表示自己永不忘记故国,始终戴着南方的帽子,决不易冠。传车,即驿车,古代公家交通运输所用的车辆。
 诗人最后下了决心:以死殉国。所以说:“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表示自己即使将其身被投入锅鼎去煮,也甘如糖饴,决还退躲。投人于镬(烹煮)是古代最残酷的刑法。饴,糖浆。事实正是如此,当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之后,当即服了大量“脑子”(即冰片)自杀未遂;在押解燕京途中,又绝食八日,仍未死;直至到达兵马司土牢,还是“坐达旦”,欲困死自己,但又没死。因此,当忽必烈问他想望什么时,他一再表示:“有死而已”、“原赐一死足矣!”死亡,对于这位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来说,实在有如喝糖浆那样甘甜。天文祥曾经向他们多次求死,但不可得。因为元统治者一心想劝降文天祥,一直没给予“速死”,而是关进阴暗土牢,让他受尽折磨。
 下边十六句就是本段的另一层意思:
 牢狱实况先看前面六句——
 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濛雾露,分作沟中瘠。
 阴房,即牢房、囚室。阒(qǜ去),寂静。閟(bì闭),锁闭、关闭。这是说,囚室阴暗死寂,磷火出没,在春光明媚里,院门却紧闭着,漆黑一片。自己被关在这里,同狱卒和囚徒杂处一地,正如骏马与老牛同槽(皂,借为“槽”),凤凰关在鸡笼里一样,这样的恶劣处境实在难熬。诗中引用的“牛骥杂处”、“鸡凤同窝”等,都是有来历的:贾谊《吊屈原赋》有云:“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盐车兮”。又如屈骚《九章·怀沙》云:“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在古人诗文中,常用骥与牛、凤与鸡对举并提,前者指贤士,后者指庸人。鸡栖,即鸡窝,借指囚室。在这里,常受诸多邪气恶氛侵害,身体一旦支撑不住而亡故,估量自己定会成为沟壑中的腐尸。这里的分,读fèn奋,料想,分所应当。瘠,是一个通假字,通“胔”(zì自),指没有烂尽的骨殖。《诗苑》有云:“死则不免为沟中之瘠。”
 接着四句——
  如此再寒署,百沴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再寒署,经过两冬两夏,不可说“再过两年”。百沴(lì丽),即指序文中所说的各种邪恶之气。“沮(jù具)洳(rù蓐)场,”低湿的地方。可是,我在这种恶劣牢狱中,已经度过了两年,居然没有为病疫所击倒,种种邪气却为之避退了。说来真可悲,这种低湿阴暗的坏地方,竟成为我的“安乐国”。
 接着又四句说——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所以能保存了自己,不是我有什么高明讨巧的妙术,使得种种阴阳外气不曾侵害吾身,真正原因,是磊落正气赋予的耿耿忠心,让我把功名富贵看作天上浮云,把自身之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缪巧,机巧,窍门或诈术。阴阳,此指寒暑邪气。贼,害也。浮云白,语出《论语·述而》有句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诗人暗用其意。
 最后两句——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上边说,由于自己无私念、无牵挂,所以一切瘟疫鬼怪都退避三舍了。但转想国家的危难,百姓的疾苦,其悲愁忧心仍然不断涌上心头,正如昊昊苍天无边无际,哪有什么尽头?苍天,语出《诗经·唐风·鸨羽》。
 诗人在这长段诗歌里,竭力说明一点,正气,对于现实斗争也具有巨大作用。从亲身体验上、从理论阐析上,都雄辩地证明了这种“浩然正气”所含蕴的潜在力量,是无穷的、无以战胜的。
 

第五段(最后四句):正气来源与养育


 

(亦即作此诗之主旨)


 诗歌最后说——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这是说,古昔贤哲们(如诗中列举的诸位义士等)虽离开我们一天比一天远了,然而,他们为正气所毓的义烈嘉行,都留载史册,为后人标树了榜样。今展读圣贤之书于牢房檐下,那古代传统美德的光芒正照耀着我的容颜,也照亮我的赤心,让我满怀正气,激励自己永远为国献身,为民流汗流血。典刑,即典型,刑,通“型”。《诗经·大雅·荡》有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这是全诗的结尾,诗人在洋洋洒洒回叙了历史上的忠义之士,记写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坚贞不屈的耿耿丹心,尽情地放怀歌赞了“正气”之后,他要总结一下,“正气”从何而来,依靠什么培养和扶持它的成长。他认为:“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榜样之力无穷无尽。为了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正气,所以,不管在何种恶劣的环境下,都不忘记从历史典型身上汲取力量,使浩然正气永驻。这正是文天祥即使面临死神威胁,也满怀凛然正气的源泉所在。诗人在就义前写的《衣带赞》,恰是对此诗的一个最有力的参证。其赞云——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来?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 * *


 这篇三百字的五言长诗,是一曲永铭心碑的赞歌。这是文天祥用自己顽强的生命谱写的赞歌。它既热烈地礼赞了“太史简”、“辽东帽”等前代英烈,又高度评价了坚贞不屈的凛然正气和热爱故国的民族气节。
 这首长诗,又是一曲激励斗志的战歌。诗人倾泻自己沸腾的热血谱就这首战歌。它既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临危不惧,从容赴难,为正义而不惜捐躯的献身精神;它还写出了斗争中人们最需要的勇气和节操。尽管国亡家破,兵败身俘,困辱囚室,诗人却始终神气飞扬,生命不息,斗争不上。在囚禁中他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诗作,充分说明了文天祥不仅人有“正气”,诗也有“正气”,人与诗皆千古不朽! 这首《正气歌》,正是作者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天祥诗歌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这首长诗,也是一曲与众不同的悲歌。此诗作于诗人就义前夕,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当然是悲凉的。但是,诗中未见洒泪,不闻哭泣,而是志愤气壮,慷慨悲歌。在章法上,直叙而下,气贯长虹,一如正气运行;诗中不作惊人之语,不事粉饰雕琢,直抒胸臆,呈现生命本色。在行笔上,层次清晰,说服力强透,用典虽众(全诗六十句,明典、暗典引入二十个以上),但却贴切自然,语言爽利,琅琅上口。在诗风上,也可代表文天祥后期诗歌风格的基本特色。
 这首长诗,还是一篇学术杰作。这是在文天祥有意无意中完成的一篇诗化了的伦理学学术论著。它既有论点,也有论据,还有精辟的分析和综合。读完全诗,告诉我们是,它逐层深入地,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重大伦理学问题——即正气问题。其实,它不只限于伦理道德,而且涉及整个社会学,以至哲学问题。你看,它自从提出什么是“正气”之后,就逐层地深入剖析了“正气”的历史体现,正气的理论表现,正气的实践效果和正气的来源及培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且,这一切都以自己的光辉实践和充分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当然,这些论述都是在诗歌的范畴内完成的,打的是诗学旗帜,因此,是可称它为诗化了的学术论著。在这些论述中,难免夹杂一些不纯因素,比如含有某些封建道德残渣,或唯心论成分,这是七百多年前封建士大夫的作品,不能苛求。

古诗文《正气歌》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正气歌

 

[宋] 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空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11),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12),或毁尸(13),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迭是数气,为侵沴(14),鲜不为厉(15),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16),于兹二年矣,无恙。是殆有养致然(17),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8)。”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 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9)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20)
 皇路当清夷(21),含和吐明庭(22);
 时穷节乃见(23),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24),在晋董狐笔(25),
 在秦张良椎(26),在汉苏武节(27)
 为严将军头(28),为嵇侍中血(29),
 为张睢阳齿(30),为颜常山舌(31)
 或为辽东帽(32),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33),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34),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35),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旁薄(36),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37),道义为之根。
 嗟余遘阳九(38),隶也实不力(39)
 楚囚缨其冠(40),传车送穷北(41)
 鼎镬甘如饴(42),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43),春院閟天黑(44)
 牛骥同一皂(45),鸡栖凤凰食(46)
 一朝濛雾露,分作沟中瘠(47)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48)
 哀哉沮洳场(49),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50),阴阳不能贼(51)
 顾此耿耿存(52),仰视浮云白(53)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54)?
 哲人日已远(55),典型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56)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天祥《文山集》。文天祥战败被俘,于次年十月解至燕京。元统治者诱降不成,就将其囚禁在地牢里。据题记,此诗当作于其就义前一年夏天。热情歌颂古代为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宣扬民族气节,表现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决不屈服的顽强意志。但诗中所举历史人物,有的须具体分析,并不能都予肯定。②寻,古代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③白间,门壁刷白的地方,一说为未经涂饰的白木窗户。④萃(cui粹)然,草木丛生貌,引申为聚集。⑤雨潦,雨水汇成的水洼。⑥涂泥,指土室。半朝,只有半天能照到阳光。⑦蒸沤,污臭蒸熏。历澜,足陷污泥,一说有翻腾之意。⑧薪爨(cuan窜),烧柴煮饭。⑨仓腐,粮仓里的烂米。寄顿,堆积。⑩陈陈,《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这里指陈腐之气。(11)杂遝(ta榻),拥挤杂乱。(12)圊溷(qing hun青混),厕所。(13)毁尸,毁弃的尸体。毁,一作“浮”,谓指漂浮着的动物尸体。(14)侵沴(li 厉),灾疫,亦作“祲沴”。(15)厉,通“疠”,感染疾病。(16)孱(chan缠)弱;虚弱。这里指虚弱的身体。(17)殆(dai怠),大概,恐怕是。有养,有修养。(18)语见《孟子 ·公孙丑上》。(19)赋,赋予。流形,各种变动不拘、各自为物的形体。指天地间一切事物。(20)苍冥,苍天。指天地之间。(21)皇路,王道、国运。清夷,清明太平。(22)明庭,清明的朝廷。(23)时穷,国家形势艰难。(24)太史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齐大夫崔杼杀齐庄公后,太史因书“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仍旧写“崔杼弑君”,又相继被杀;另一个弟弟还是坚持这样写,崔杼无法可想,只得不管了。太史,古代撰修历史的官名。简,竹简。(25)董狐笔,《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时执政大臣赵盾逃亡在外,未出国境,闻讯而返。太史董狐记录说:“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赵盾说记录不符实际。董狐回答说,你是正卿,逃亡还未出国境,回来却不声讨赵穿,“弑君”罪名不是你承担难道该别人承担?孔子评论此事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26)张良椎,《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后,先世为韩国人的张良变卖家产图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一百二十斤,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道中,仅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国搜索,但终未捉到张良。(27)苏武节,《汉书 ·苏武传》载:汉武帝时苏武奉使去匈奴,被扣留。匈奴统治者屡次胁迫苏武投降,均遭拒绝,就把他流放到北海(原苏联西伯利亚东南部的贝加尔湖一带)上。苏武不忘汉廷,终日手持汉节牧羊,前后十九年,节毛尽脱,终得返汉。节,符节,古代使臣所持的凭证。(28)严将军,指严颜。《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载:刘备入蜀,益州牧刘璋的部将严颜守巴郡,为张飞所败被俘。张飞问他:“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29)嵇侍中,指嵇绍。《晋书·嵇绍传》载: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皇室内部发生战争。侍中嵇绍跟随惠帝战于荡阴,军败,百官及侍卫皆溃散,飞箭雨集,嵇绍以身体遮蔽惠帝,被乱箭射死,血溅惠帝衣上。事后有人要把血衣洗净。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30)张睢阳,指张巡。唐安禄山反,张巡坚守睢阳,每作战,“眼角破裂,嚼齿粉碎”,被俘后,敌人撬开他的口来看,口中只剩下三四个牙齿。(31)颜常山,指颜杲(gao稿)卿。《新唐书·颜杲卿传》载:颜杲卿曾为常山太守,属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辖下。后安禄山造反,他起兵讨伐,战败被俘,解送洛阳。安禄山怒责颜说:“我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不屈,还回骂安禄山。安禄山把他缚在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颜仍骂不绝口。安禄山又勾断其舌,杲卿詈骂含糊而死。(32)辽东帽,东汉末年管宁有高节,他因时势混乱,政治黑暗,避居辽东,平常喜欢戴一顶黑帽子。(33)《出师表》,指蜀汉丞相诸葛亮上表后主出兵讨伐曹魏事。(34)渡江楫,《晋书·祖逖传》载:东晋元帝时祖逖力主北伐,恢复国土。元帝用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率军渡江,中流击楫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气慷慨,全军为之感动。他渡江以后,征讨石勒,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楫,(ji辑)船桨。(35)击贼笏(hu户),《旧唐书·段秀实传》载:唐德宗时,朱泚(ci此)谋反,欲借重段秀实的威望,引为同伙,乃召与议事。议谈中段秀实勃然怒起,以象笏击泚,仅中泚颡,因此为朱泚党徒所害。笏,象牙制的手板。古时大臣上朝时手执此物,笏上记载事情以备忘。(36)旁薄,同“磅礴”,充满之意。(37)三纲,封建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标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后者要接受前者支配。见班固《白虎通德论》。(38)遘(gou够),遇,遭遇。阳九,即百六阳九,古代迷信的说法,指不吉利的年头。(39)隶,徒隶,这里借指臣下,是作者自称。(40)楚囚,语出《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这里以楚囚自喻兵败被俘。缨其冠,意思是戴着南冠。(41)传车,驿车,古代官办交通运输车辆,这里指囚车。穷北,即穷发之北,指北方。《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司马彪注云:“北极之下不毛之地也。”(42)鼎镬,烹饪的器具。古代酷刑,把人放在鼎镬里去烹煮。饴,糖浆。(43)阒(qu去),静无声息。(44)閟(bi闭),关闭着。(45)皂(zao造),通“槽”,牛马槽。这句话比喻庸人和贤士不加区别,落在一起。(46)鸡栖,鸡窝。句意指凤凰吃鸡窝里的食料。(47)沟中瘠,弃骨沟壑的意思。瘠,瘦骨。(48)百沴,指序文中说的各种恶气。辟易,退避移易。(49)沮洳(ju ru具入)场,卑下阴湿的地方。(50)缪巧,窍门。(51)阴阳,指自然之气。贼,害。(52)耿耿,光明正大状,这里指忠义爱国的浩然正气。(53)浮云,《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暗用其意。(54)曷,何。极,穷,尽。此句化用《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55)哲人,贤哲之人,指诗中所举历代忠义贞节之士。(56)古道,古人的道德范例。
 
 〔分析〕
 作者文天祥(公元1236年—1282年),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政府极度腐败,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时期。文天祥幼时不但学习刻苦,成绩卓异,而且常为历代志士仁人的崇高精神所感动,立志要为国家民族做一番事业。他二十岁中进士,钦点为壮元。公元1275年,元朝大军入侵迫近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出使谈判,被元丞相伯颜扣留,并押去北方,途中人民群众冒死相救,得以脱险南奔,招集部队,坚持抗元。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的王坡岭兵败被俘。敌人逼他招降南宋坚持抗战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结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宁死不屈的精神。此后,文天祥被押至大都(今北京)。狱中三年,文天祥面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和利诱,丝毫不为所动,表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英雄本色。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八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仅四十七岁。《正气歌》是在就义前一年用热血和生命写下的一首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的不朽诗篇。
 《正气歌》有篇序文,叙述他被俘后在土牢里过了两年。那里恶气熏人。文天祥把恶气概括为七种。即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受到这些恶气的侵袭,自己依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他认为“是殆有养致然尔”。“有养”即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实文天祥所敌的岂止是狱中的七气,敌人的利诱威逼,无所不用其极,他都敌以“一气”,坚贞不屈。这一气就是“正气”。所以他写下了这首《正气歌》。
 全诗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正气”的说明以及对具有民族气节先烈的礼赞。这一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为前十句,概括说明自然界的一切都存在“正气”,日月星辰,山岳河川都是“正气”的体现,这种“正气”对人来说,就是“浩然正气”。人们有了它,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正气上升,就成为一种和气;到了乱世,邪气上升,正气就表现为一种正义的精神力量。作者从自然界的“正气”写到了人世间的“正气”。第二层十六句,作者一口气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十二位具有“正气”的人物,他们中有的不怕权势、不怕死、敢于秉笔直书,如齐太史、晋董狐;有的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如汉代的苏武、严颜,晋代的祖逖、嵇绍,唐代的颜杲卿、张巡、段秀实;有的对国家尽忠尽智,具有高尚的政治操守,如战国时代的张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有的品德高洁,不与污浊势力妥协,如三国的管宁等。这一系列“时穷节乃见”的历史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民族魂”的表现。第三层八句,作者在满怀热情地歌颂了这些历史人物后,进一步得出结论,这就是“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的正气之所聚。当正气贯串日月时,生死还算得了什么呢?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两句诗既对那些历史人物视死如归的精神作了说明,也为自己日后舍身取义的行为留下了伏笔。此外,作者还从正气对天地、对三纲、对道义都起着支持、维系作用上进一步歌颂正气。
 第二部分,作者着重叙述自己学习先烈、对民族气节的执着追求,在狱中斗争到底、视死如归。这一部分可分二层。第一层二十二句,先叙诗人自己不幸遭遇。据史书记载,文天祥被俘后,几次想以身殉国,他服过毒,绝过食,终因敌人的防范,未能如愿。所以诗中说“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而“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正是诗人牢狱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此恶劣的环境,很可能“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可是诗人在这里过了两年,一切恶毒疫气都退避消失了,这个非人所能住下的“沮洳场”,居然成了诗人的“安乐国”。那么这里面有什么巧妙方法吗?“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诗人认为只要正气在身,一切邪气都会退避三舍。诗人身在牢房,仰视窗外,丹心白云,交相辉映。然而诗人忧国忧民的满腔悲愁也像苍天一般茫茫无边,所以发出了“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的深沉的感叹。第二层四句,“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历史上的忠臣义士虽然离今天越来越远,可是他们的光辉榜样仍鼓舞着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作者在屋檐之下读着圣贤的言论,读着记载先烈事迹的史书,圣贤的谆谆教诲,先烈们走过的道路,他们的高风亮节,犹如悬空日月,照耀着诗人坚强不屈的斗争生活。这可以从诗人在就义前写在衣带里的几句话得到证明:“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诗人把为国捐躯作为当时被认为最高道德标准的仁义的实践。
 《正气歌》酣畅淋漓地表现了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至于诗中反映出的一些封建伦理道理,这是时代和阶级局限所致,我们不必苛求。
 诗歌写作上极有特色,笔墨淋漓,层次分明,说服力强。尤其是作者运用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来阐明和歌颂“正气”,言简意深。整首诗洋溢着炽烈的民族感情,诗句都是血泪凝铸而成,有人区别文人诗而称之为“烈士诗”,这是当之无愧的。

《正气歌》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正气歌》

 五言歌行。文天祥作于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诗人1278年被俘,押至燕京,始终不降,被囚三年,元代至元十九年壮烈殉国。这首诗是卒前一年狱中之作。诗以“天地有正气”起,说明自然界一切都存在着“正气”,接着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十二位有“正气”的人物,再叙述自己被俘押送燕京的囚徒生活,由于有“正气”,所以能忍受折磨,经得住考验,最后表示要以古代有“正气”的贤哲为榜样,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诗中运用大量的历史人物来颂扬正气,显得笔酣墨饱,言简意深。诗中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感情充沛。

正气歌

南宋文天祥作。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1278年,文天祥率军抗击元兵,战败被俘。后押送大都(今北京),不为利诱所动。1281年,在狱中作此篇,以明宁死不屈之志。诗篇热情讴歌了那种塞乎宇宙、充乎人体、坚守忠节、光明正大的浩然正气。主张人的道德品质就根源于这种“正气”。认为人一旦充满了“正气”,就会大义凛然,气贯长虹,视死如归。此篇被人千古传诵,影响深远。

正气歌

《正气歌》

著名剧作家马少波创作的京剧《正气歌》,是根据南宋名臣文天祥的感人事迹写成的。文天祥在南宋王朝遭受元兵入侵的危急关头,四处联络,力图挽救危难中的国家。他不顾个人安危,在遭受敌人追捕和自己人的猜忌时,仍然顾全大局,忠心耿耿。文天祥被捕后,元朝丞相伯颜多次劝说他降服,文天祥以绝食进行抗议,最后被杀害。


《正气歌》剧照


《正气歌》一剧真挚深沉地赞扬了文天祥的崇高气节。该剧结构紧凑、情感动人,演出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和教育意义。
☚ 一疋布   徐九经升官记 ☛

正气歌

诗歌。南宋文天祥作。作者抗元失败被俘,不受威胁利诱,坚拒投降,被囚燕京,殉国前一年于狱中写下此诗。诗中热情歌颂古代为正义而斗争的人们,标举民族正气,表现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经受考验的顽强意志。文笔从容,不事雕饰,而浩然之气充溢其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