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正常小儿免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正常小儿免疫

正常小儿免疫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机体依赖这种保护性反应,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和稳定的生理功能。免疫反应功能有三方面:
❶免疫防护: 正常作用可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对机体的侵害。如反应过高,可引起变态反应;如反应过低,则出现免疫缺陷病。
❷自身稳定: 经常清除体内衰老、变性或死亡的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若自身稳定功能失调,易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❸免疫监视,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自然发生或受理化、生物因素作用而产生突变的细胞,防止发生肿瘤。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二类。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个体出生即具有的一系列防卫机能。并不是专门针对某种抗原性异物,且一般不因同抗原接触次数多少而有所增减。这种免疫受遗传因素控制,具相对稳定性。非特异性免疫有种系的差异,即人与动物对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可有天然的不感染性。在抗感染过程中,首先是非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随后特异性免疫的形成,两者互相配合,扩大作用。故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防卫系统包括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体液和组织中抗病原微生物的物质(包括补体、溶菌酶和乙型溶素)等。以上构成一个有效的防卫系统。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随年龄增长才逐渐发育成熟。新生儿皮肤粘膜柔嫩,极易受损,屏障作用差; 白细胞吞噬能力差,对细菌感染清除能力不足; 新生儿及婴儿呼吸道内纤毛运动差,易患呼吸道感染;肠壁通透性高,病原微生物易进入血液; 胃酸分泌少,杀菌力弱。婴幼儿淋巴结功能尚未成熟,对病原微生物过滤作用差; 血脑屏障发育不够完善,易发生脑膜炎;血清补体含量低、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弱。因此,新生儿和婴幼儿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且感染后病变也易扩散。
补体(缩写为C)是血清中的一组球蛋白,在抗原抗体反应中起中介和补助作用。血清中补体成分根据分子大小、沉降系数,电泳速度有C1、C2、C3、C4、C5、C6、C7、C8、C9; 而C1又分为C1q、C1r、C1s三种。C1q、C1r、C1s由肠管上皮细胞产生,C2、C4由巨噬细胞,C3、C6、C7、C9由肝,C5、C8由脾细胞产生。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除C1q外,各种补体成分均以非活化型存在于血清中;但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下可被激活,组成自身酶系统,依次活化各成分。在激活过程中,有些成分被结合成新的中间复合物,也有的成分被裂解,且受各种因素的调节和控制,以维持补体稳定平衡。C3在补体系统起中心和枢纽作用。新生儿血清补体量较成人为低。
补体的主要作用为在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杀伤携带抗原的细胞,如抗原为细菌,则对机体有利;如抗原为机体自身的细胞则可造成组织损伤,产生自身免疫反应。补体系统的异常,有获得性及遗传性补体成分缺乏及血清补体浓度升高,由此而产生相应的疾病。
特异性免疫反应 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物质接触后所产生的免疫。因是在出生后形成,故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具特异性,如患过伤寒的病人,产生对伤寒杆菌的免疫性,而对痢疾杆菌则无免疫性。特异免疫不能遗传。
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免疫系统包括各种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免疫器官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中枢性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及类似腔上囊的组织 (人类主要为骨髓);周围性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和脾脏。免疫活性细胞指受抗原刺激后能分化增殖,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及淋巴因子的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担负细胞免疫功能,B淋巴细胞担负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尚对B淋巴细胞功能起辅助和制约作用(见图)。

禽类腔上囊免疫发育示意图


……表示该处发生障碍时所表现的疾病
1. 网状系统发育不全
2. 慢性肉芽肿病
3. 多发性畸形泛骨髓痨(Fanconi综合征)
4. 胸腺发育不全(Swiss型)
5. 胸腺发育不全(DiGeorge型Ⅱ~Ⅳ)
6. 胸腺发育不全(DiGeorge型Ⅱ~Ⅲ)
7. 胸腺发育不全

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二种,由于病原体常含多种抗原,可刺激不同免疫活性细胞, 故常同时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1)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增殖,形成大量致敏淋巴细胞,当这些细胞再次与相应抗原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可直接杀伤带有抗原的靶细胞,也可释放出免疫活性物质称淋巴因子,这些因子包括移动抑制因子,淋巴毒素、致炎因子、促分裂因子,转移因子及趋化因子等,从而清除抗原或杀伤带有抗原的靶细胞。此外,对某些抗原的迟发超敏反应(如结核菌素反应)、同种器官和组织移植的排异反应、恶性肿瘤的免疫反应、某些化学物质所致的接触性皮炎及细胞内寄生物(如真菌、病毒、结核杆菌、麻疯杆菌等) 的免疫反应皆属细胞免疫反应。
T细胞寿命较长,在体内可存活数月至数年。约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70~80%。胚胎15周时,T细胞从胸腺迁移至全身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和脾的中央动脉周围,并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胚胎于第3个月时获得对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排异反应。胎儿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A)的反应约于妊娠初3个月末发生; 但细胞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对胎内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缺乏足够免疫力,故可致胎儿长期带病毒现象。新生儿出生后周围血已有较多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迟发型超敏皮肤反应于初生不久即可形成,皮肤注射2,4-二硝基氟苯(DNFB)可致敏; 卡介苗接种数周后,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说明新生儿细胞功能已经充分发育,唯其成熟度尚不十分完善。
(2) 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于抗原刺激下转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抗体特异地与相应抗原结合而引起免疫反应,起着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 若抗原为自身组织或细胞,则抗体与之结合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B细胞主要分布于全身淋巴结滤泡的生发中心和髓质及脾的生发中心和红髓,约占周围血淋巴细胞的20~30%,寿命较短,在体内仅能存活数天至数周。
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统称免疫球蛋白,按其结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可分为五类,即IgG、IgA、IgM、IgD、IgE。他们的主要功能为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IgG为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母体IgG在妊娠3个月时开始进入胎儿循环。此时胎儿虽开始自身合成IgG,但合成量极少。胚胎17周后,从母体获得的IgG量随胎龄增加而上升,足月出生时可达母体水平,甚至较母体高5~10%。由于足月新生儿具有成人量的IgG,对生后数月内防御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母体供应的IgG,出生后由于正常的分解代谢而逐渐降低,6个月时几乎完全消失,而此时婴儿自身合成的IgG量仅及成人之一半,故易患感染性疾病,到6~7岁时其血清含量才接近成人水平。
IgA不能通过胎盘,故母体IgA不能进入胎儿循环。胎儿30周时开始合成IgA,但量极少,出生时脐血中仍不易测出。母亲妊娠期有慢性感染如风疹、肾盂炎、结核、柯萨奇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感染,胎儿在宫内受相应抗原刺激,脐血中IgA量可增高。生后第3周合成量逐渐增加,1岁时含量约为成人的13%,12岁时才达成人水平。IgA有单体、双体、三体或更大的多聚体。血清型IgA主要是单体,又名7SIgA,占总IgA的85%左右。分泌型IgA (11SIgA) 系双体,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其合成与粘膜中的细菌刺激有关。新生儿分泌型IgA水平极低,但可从初乳中得到一定补充,故母乳喂养者较少发生肠道感染。1岁时分泌型IgA含量仅为成人的3%,12岁时才达成人水平。
IgM也不能通过胎盘。胎儿11周时已开始自身合成IgM,但由于缺乏外来抗原刺激,故合成量很少。正常脐血IgM含量约10mg/dl左右,新生儿3~4个月时血清IgM含量仅为成人的50%,1岁时才达成人的75%。母亲在妊娠期感染风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胎儿脐血IgM含量可增高,若脐血IgM含量超过20mg/dl,则提示胎儿宫内有亚临床感染。IgM是抵抗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抗体,而新生儿血清中IgM含量仅为成人的1/9,故新生儿(尤其人工喂养者)易患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尤易发生大肠杆菌败血症。
新生儿血中IgD含量极微,至5岁时才达成人的20%。脐血中IgE含量仅为成人的15%,至7岁时才达成人水平。

各年龄组正常小儿血清IgG、IgA、IgM及C3的正常值(mg/dl)

年龄组例数平均值±标准差
IgGIgAIgMC3
新生儿
(脐血)
1021053.63±
284.46
0.51±
0.68
13.08±
5.64
76.44±
19.61
3个月~21370.48±
97.28
44.48±
13.86
35.52±
23.81
79.54±
21.33
6个月~35554.85±
176.72
50.23±
11.65
42.12±
19.61
82.29±
21.93
1岁~54680.82±
357.88
51.87±
24.33
96.09±
57.34
101.45±
22.03
2岁~60804.00±
342.35
57.26±
24.22
127.03±
41.34
115.66±
28.78
3岁~95882.74±
295.89
74.18±
31.29
127.05±
52.26
120.34±
32.67
7岁~55985.38±
234.71
128.18±
57.61
130.51±
53.19
125.66±
26.69
12~15岁891187.53±
297.91
149.79±
48.36
129.92±
50.77
126.92±
28.96
成人541305.26±
265.99
173.59±
86.83
122.74±
40.06
114.98±
22.14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上述五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到幼儿期或儿童期后方能达较高水平,此时小儿才开始具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各年龄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的正常值见表。
☚ 韦格内肉芽肿病   免疫缺陷病 ☛
000059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