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正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正声zhèng shēng和平中正的诗篇。李白《古风》之一: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正声 正声古代诗学概念。语见《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原指雅正醇和的音乐,与通俗新变之郑声相对。历代王朝用于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的雅乐皆称正声。《旧唐书·窦琎传》:“(窦琎)与太常少卿祖孝孙受诏定正声雅乐,琎讨论故实,撰《正声调》一卷。”后引申为泛指雅正的诗文作品。《诗经》被认为思想内容既是“无邪”、富于美刺讽谕精神,艺术风格又是微婉敦厚、优柔不迫,得中和之美,故为正声之典范。李白《古风》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盖谓屈原作品之哀怨,已乖于《诗经》温柔敦厚之旨。白居易自称其讽谕诗《秦中吟》云:“十首《秦吟》近正声。”(《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谓其诗能继承《诗经》美刺讽谕传统。林纾谓韩愈《元和圣德诗》“描写元和战功,欲穷形尽相,遂不免近于惨酷。……火色过浓,遂微乖乎正声”;而柳宗元《平淮夷雅》“力摹《大雅》,则于显叙战功处,往往为朝廷留其馀地,示不欲究武之意,得经意矣”。林纾批评韩诗立意虽正,但描写杀戮之状过于直露,其风格乖离了《诗经》微婉优柔的传统。正声也可用以指某种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风貌。明高棅尊盛唐诗,以为诗至开元、天宝间,已臻极境,其所选《唐诗正声》即以盛唐为主。清沈德潜《说诗晬语》称王维、李颀、高適、岑参等盛唐诗人之作“品格既高,复饶远韵,故为正声”,也以盛唐之音为正。清朱克生《唐诗品汇删》按语谓杜甫七律“正声少而变调多”,其正声亦指传统的风格、写法。 ☚ 正变 奇与正 ☛ 正声 正声中国乐律学中的“正声”主要有两个涵义:(1)指音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五声,相对于“二变”而言。这一概念包含只承认五声为正,而将其它音级看作变化音的意思。(2)指中央音区的八度音。相对于“太声”、“少声”而言:太声为正声的低八度,少声为正声的高八度。 ☚ 七声 二变 ☛ 正声章炳麟 《成均图》所用术语, 与 “变声” 相对。 指近转、 近旁转、 次旁转、 正对转、 次对转五种语音转变。 正声 正声纯正的乐声。《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也指合于音律的乐声。嵇康《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弹雅乐,奏佳音,响起《阳春白雪》之雅曲,发出弦急声清之角音。 ☚ 正冥楚鸠 郑雅异宜 ☛ 正声(1)音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五声即正声,相对于变声而言。(2)表示音高八度位置的术语,相对太声、少声等而言,正声即为基本组。曾侯乙钟磬乐律铭文中未见正声一词,但有“太”、“少”等表示高、低八度组的前缀词。参见“少声”。 正声纯正的音乐; 标准的乐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