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止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止观黄钟,字律阳,号止观,清江苏昆山人。以岁贡授阜宁训导。幼负神童之目。工诗,受古文于程崟、方苞。兼善书画。卒年73岁。 止观 止观佛教名词。晋许询《赠沙门竺法頵》:“止观著无无,还净滞空空。”止观,亦作“止寂”、“禅定”,《维摩诘经》注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是使内心安定,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省思的对象上,达到“住心于内”的目的;“观”是在“止”的基础上,不断思考、推理,阐悟事理,得到佛教的大智大慧。止观学是佛教修习的重要方法,中国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法,作为总括一切修习方法的宗教实践。著名经论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 朱雀 真人 ☛ 观看 观看观(观览;观望;观瞩;观睹;观觑;观瞻;观省;顾观;睇观;瞻观) 目(入目;寄目;寓目;不堪入~) 眼 瞪(瞪眄) 觇(觇望;瞻觇) 览(入览;省览;瞻览) 阅 瞧看 瞻眺 瞻仰 瞻睹 瞻顾 瞻视 瞻眄 瞻瞩 窥覩 顾望 看望 看觑 看顾 眄望 睃看 盼睐 顾盼 睇视 窥视 ☚ 观看 观看人物 ☛ 止观佛教名词。“止”意谓观察对象时“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观”意谓在“止”的基础上得出佛教的观点、智慧或功德。“禅定”和“智慧”之并称。佛教修习的重要方法。《维摩诘经》卷5僧肇注:“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中国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或称“定慧双修”),以此概括一切修行方法。禅宗从体用关系角度阐发“止观”。《坛经·定慧品》:“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要求“定慧等学”,并以此构成自己理论认识和宗教实践的理论基础。“止观”又称定慧、寂照、明静等。止念 道教修持方法,即停止一切思念。《定观经》:“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坐忘论》:“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所有计念,从妄心生,若枯体灰心,则万病俱泯。” 止观 止观佛家修持的重要方法。亦称“定慧”、“寂照”、“明静”。止,梵文Samatha (奢摩他),亦译为 “止寂”或“禅定”等; 观,梵文Vipasyanā(毗婆舍那),意为智慧。“禅定”与“智慧”的合称。止有二义:一,停止,系于心缘; 二,止息,止息妄念。观也有二义:一,观达,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二,贯穿,以智慧之剑,贯穿烦恼而除之。止、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修止得定是专心致志、深思入微而修观的基础,如心散乱不定,则无法进行精致的内向性审思。其次,修止入四禅,仅有遮止、压伏烦恼的作用,不能断除烦恼的根株;只有进而修观得慧,才可断灭烦恼而得彻底解脱。佛教诸宗禅学,都说修止得定,乃世间共外道法,惟有修观得慧,与真如相应,见证本来真性,才足以超出世间,才是佛教禅的精髓。一行《大日经疏》以成就三密相应的有相瑜伽为“世间三昧”,认为只有以智慧反观心性,如实知心真实,住无相瑜伽,才是“出世间三昧”。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六云:“如是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五神通,与外道共,惟得此定,非但不能脱离生死,反于生死为系缚,故于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我见毗钵舍那。”再次修观得慧之后,仍然需要修止,以定心于所见性或慧上,离散乱昏沉,入止观双运境。《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智𫗱喻止观、定慧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行,即堕邪倒。”止观双修的目的,就是达到定慧平等的定境,称 “止观双运” 或 “奢摩他毗婆舍那和合俱转”。《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云:“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婆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齐此名为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等和合平等俱转。”《般若波罗密多教授论》云:“双证(止观)二品,尔时说名双运转道”。在止观双运的修习实践中,佛教诸乘诸宗所采取的具体步骤大抵是先研习佛典,得闻思慧,而后略修“四念处”等观对治粗重烦恼妄想。据叶均《略谈南传佛教的修定方法》所介绍,近今南传佛徒坐禅,先观五蕴无我,对治粗乱烦恼邪见,由观修而得思慧,然后以思慧为导,以“四十业处”中的一门入手修止,在止的定心上再修观;北传有部的禅法,一般先修“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对治粗重烦恼障碍,止息乱心散动。次修“四念处”,观身受心法一一苦、空、无我,在此基础上从数息、不净“二甘露门”择一而入,修止,在止的定心上修观。大乘诸宗的次第禅也多先从修观得思慧入手,在此基础上正修止观。 ☚ 禅定 瑜伽 ☛ 止观止,梵文Samatha的意译,又译作“止寂”、“禅定”,音译为“奢摩地”;观,梵文Vipasyana的意译,音译为“毗钵舍那”,意即“智慧”。佛教名词。又称“定慧”,禅宗和智慧的并称。佛教徒自我修习的重要方法。中国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以此概括一切修行;禅宗则将止观作为“体用”关系加以运用,提出“定慧等学”原则。 止观佛教用语。止,即梵文Samatha,意译曰“止寂”、“禅定”;观,即梵文vipaśY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