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欧阳修《采桑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欧阳修《采桑子》《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百花开过以后,西湖风光依然好。落花遍地,残红零乱,柳絮漫天飞舞,栏干畔垂柳柔条竟日在风中飘拂。笙歌散尽,喧闹消失,顿觉春空宁静。回到室内,待双燕从细雨中归来,才放下窗外的帘子。 【集评】 清·谭献:“‘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又:“‘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谭评《词辨》卷一》 清·先著、程洪:“‘始觉春空’语拙,宋人每以‘春’字替人与事,用极不妥。”(《词洁》) 【总案】 此词写西湖暮春景物,胸怀恬适之趣。古诗词中此类题材,多写群芳正盛之时游观,本词却于群芳过后,于落红飞絮之外,得寂静之境;游客皆随笙歌散去,词人却于人散春空之后领略自然之趣。上片写游冶之盛。首句乃全词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色,皆实景。下片写人去之静。过片写昔日湖上游乐,是虚写。“群芳”句语意似尽,却逗起下句“狼籍残红”,欲断还连,即所谓“扫处即生”,章法极妙。西湖之好,词人之乐,并可想像而知。全词于景中见情,文字疏隽。词人此时以太子少师致仕归居颍州西湖,远离世纷固然轻快,而脱去世务不无空虚,静观自适虽充满情趣,却又不免微露怅惘。(永 安 志 宏) 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采桑子》
今译 百花凋零, 凋不去 西湖美景。 你看: 那遍地的落花 零乱的残红, 那轻扬的柳絮 飞舞在美景中, 杨柳轻拂着栏干, 沐浴在和暖的 春风。 笙歌散了, 游人去了, 才感受到 西湖春景的 空灵。 刚要垂落下窗帘, 却见一对燕子 归来 在细雨迷蒙。
欧阳修《采桑子》《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蘋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这首词写十顷波平、莲芰香清的颍州西湖美景。开头的“残霞夕照”,点明时间,在一片落日彩霞辉映之下,词人看见湖中小舟长满了茸茸翠草,在岸边花坞内开满娇艳的鲜花,这是近景;词人放眼远望,看到辽阔的湖面上风平浪静,远处一叶扁舟停泊在荒寂无人的岸边。词人所创造的意境既美丽又清静、平和。“花坞”、“蘋汀”极力渲染了西湖之美。“十顷波平”着意描绘湖面的浩渺无际而又风平浪静,突出了平和、旷远。下片写“月上”之后的“景”与“情”,“月上浮云散”勾出了一个月移云飞的画面,在浮云飞散之后就是一个夜空万里、清澈如洗的境界。最后以“水面风来酒面醒”作结,表现了词人陶醉在大自然美景之中的情态。 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采桑子》
今译 西湖美, 短桨轻舟人儿醉。 长堤萋萋芳草, 河道逶迤绿水, 笙歌隐隐 将游人追随。 无风的水面 似光滑的琉璃 沉睡, 你感觉不到 船儿的移动, 只见两侧 荡起涟漪 几尾, 惊起沉睡 的水鸟, 掠岸 疾飞。 欧阳修《采桑子》《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公这一组十首《采桑子》,从内容看非写一时之景;词前《西湖念语》云: “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盖是通过其前后诸胜游的感受以入词,词成,并在盛大的宴会上令官妓歌唱以佐清欢。此词就是这组歌词的第一阕。作者用轻松淡荡的笔调,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的西湖。“轻舟短棹”,一开始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绿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西湖是上下空明、水天一色的,用琉璃来比喻它的滑溜和清澈,再也贴切不过了。“不觉船移”四字,更是妙语天成。正因为春波之滑,所以不待风吹,而船儿已自在地漾去。最后,“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全幅画面都跳动起来,更显得词心的活泼。 欧阳修《采桑子》《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①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② 【注释】 ①棹(zhao照):一种划船工具,形状如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逶迤(wei yi威移):道路、河道弯曲而长。②琉璃:此处即指玻璃,形容水面之光滑。 【译文】 驾着轻舟,举着短桨,欣赏这西湖美好的风光。碧绿的湖水微波起伏,长堤上青草吐着芬芳,还有那湖面上飘漾的一阵阵笙歌,似有若无,令人神往。风静波平,水面似玻璃般光滑,不知不觉间小船向前移动,只有微波在荡漾,那被惊起的水鸟,轻轻擦着岸边,飞向了远方。 【集评】 近代·夏敬观:“此颍州西湖词。公昔知颍,此晚居颍州所作也。十词无一重复之意。”(《评六一词》) 【总案】 这首词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西湖景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描写得如画如影:碧波绿水,芳草吐翠,浪静波平,水光如镜,一阵阵悠扬的歌声随风传来,被惊起的水鸟翩翩而去。在这一幅幅的山水画卷中,诗人泛舟自赏,那一种悠闲之态,自得之乐,溢于词中。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只是选择看到和感受到的几个画面,组成一幅恬静、疏淡的水墨画,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这在宋初的词境上,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突破。冯煦在《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赞他“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指出了欧阳修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这个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欧阳修《采桑子》《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此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出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一番天地。 开头“画船载酒西湖好”,点明欢宴的地点,在颍州西湖的船上。作者与颍州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他早年因支持范仲淹进行政治革新、上书分辩而遭贬谪之处,也是他晚年归隐之地。“西湖好”一句,倾泻了胸中赞美之情。“载酒”写出他与友人的宴游之乐。“急管繁弦。玉盏催传”,是对欢宴的具体描写。“玉盏催传”写酒杯频频传递,勾勒出了朋友们举杯畅饮的情态。“稳泛平波”既写湖面上无风无波,又写扁舟从容荡漾,从而表现了游者逍遥闲适的心情。“任醉眠”把词人酒醉之后啸傲湖山之态勾画毕露。 下片词人描绘出一个晶澈空灵的美好境界。“行云却在行舟下”,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十分新颖的笔墨描绘出了碧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的画面,倒影是动的,“行”字点明了这一点。这“云”的倒影之动,不仅因为行云变化,而且由于诗人是乘船来看“云”的倒影,是水动舟移的结果。一个“却”字强调了画面的奇丽——本是蓝天的白云,反而在湖面的“行舟”之下,如此则提醒了读者,作者写的是水中所见。而“空水澄鲜”是进一步描绘了水的清澈、空明。在这澄澈如洗、倒影如画的湖面上泛舟,怎不令词人流连忘返呢?“俯仰”写出了游者俯身视碧水涟漪,仰卧观行云舒卷,极其逍遥自在的神情。“留连”表现了寄情山水、十分惬意的心境。“疑是湖中别有天”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首句“西湖好”是统领全词的,下面分别渲染这个“好”字:画船载酒,稳泛平波,空水澄鲜,别有洞天,使人俯仰留连,乐而忘返。写出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这也就是本词所揭示的主题。 欧阳修《采桑子》《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①,绿水逶迤②。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③,不觉船移。微动涟漪④。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短棹(zhào):小桨。西湖: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州城西北。②逶迤(wēiyí):水流或道路曲折绵长。③琉璃:一种釉料,光滑润泽,一般为绿色或黄色。诗文中多用以比喻晶莹澄碧之物。④涟漪(yī):水波纹。 鉴赏 位于颍州城西北的西湖是颍河与其他诸水汇流之处,有三里长、十里广,唐宋时为宴游胜地,也是与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并称的名胜之处。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很是喜爱颍州西湖风光,他曾在《西湖念语》中写道:“虽美景良辰,故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为此,他“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作了十首记游写景的《采桑子》。本词为第一首,写西湖美好的自然环境。 全词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将一组画面串联了起来。“轻舟短棹”写舟之短小轻便,也象征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绿水逶迤”,语意双关,明写绿水绵延,暗写小船在不觉中行进。“芳草长堤”,说明堤岸上铺满了芳草,也暗写了一路水道的曲折绵长。西湖湖面清波荡漾,长堤芳草丰茂,整个景色已经让人赏心悦目了,再加上一路丝竹相随,动听悦耳,怎能不令人陶醉。“隐隐”,写出了笙歌之悠扬,暗示了水面开阔,给人一种缥缈之感。“处处”,写出了歌声若远若近,袅袅不绝,也暗示了游人之多,一幅莺歌燕舞、游人同乐的和谐情景。 王羲之观鹅图(局部) 【宋】钱选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下阕写小船在湖面滑行前进,极其轻盈灵动。“琉璃”是固体,而湖面是液体,用琉璃比喻水面,有化流动为凝固之妙,极写水面之平整溜滑。“不觉船移”,更从主观上加强了这种感觉,给人一种身在画中游的感觉,也营造了一种极其幽静的氛围。“涟漪”本不易觉察,“微动”更是轻细之极。这也为写船动作了暗示。结句写沙禽受惊,扑棱棱而起,掠岸盘旋飞舞,蔚为壮观。仿佛像交响乐的结尾,极幽细入微、寂静将无,这时候突然管弦齐鸣,声乐大作,蓬勃而起,又突然戛然而止,给人以余音绕梁,经久不绝之怀想。 全词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写景,突出表现在以动写静来反衬湖面以及堤岸的幽静宁谧,“闲雅处自不可及”(清许昂霄《词综偶评《宋词》)。写笙歌悠扬,以闹衬景,正因为湖面的宁静,才能不见其人而闻其声。写沙禽掠飞,以乱写静,正因为平时湖面幽静,沙禽才会因波动受惊而飞。景物的描写,也反映了作者的怡然自得之情。小舟轻快、绿波荡漾、笙歌悠扬、沙禽掠飞,作者的笔调显得无比轻盈灵快,这正是作者恬静美好的心情和轻松愉快心态的表现。(李飞跃) 集评 清《王国维:“宋人宴集,无不歌以侑觞。然大率徒歌而不舞,其歌亦以一阕为率。其有连续歌此一曲者,如欧阳公之《采桑子》,凡十一首;赵德麟之《商调蝶恋花》,凡十首。一述西湖之胜,一咏《会真》之事,皆徒歌而不舞,其所以异于普通之词者,不过重叠此曲,以咏一事而已。”(《宋元戏曲史《宋之乐曲》) 俞陛云:“下阕四句,极肖湖上行舟,波平如镜之状。‘不觉船移’四字,下语尤妙。”(《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欧阳修论诗。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在诗歌理论史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文坛领袖,他非常欣赏和推重梅尧臣的诗歌,他认为梅诗“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所以能“感人之至”(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借推重梅诗来倡导诗体雅正、风格变化和具有感染力的诗风。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评价梅尧臣和苏舜钦的诗曰:“子美(苏舜钦)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梅尧臣)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他还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诗学命题:“穷而后工”,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联章词。在同调或异词之下用若干首词作组合成套的词体,谓之联章词,又称联章体。它一般用以表现同一种或同一类的内容题材,用联章的形式来扩大词体的表现功能,达到单篇词作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唐五代即已出现此种词体,如敦煌写卷中就保存了大量的此类作品,较著名的有《捣练子》4首歌咏孟姜女故事,《定风波》3首分咏三种伤寒病症,《长相思》3首描写三种商旅遭遇等;此外,如“花间词人”牛希济《临江仙》7首,分咏传说中的神女故事;和凝《江城子》5首描写男女欢会之情事等,皆以同调多首联舍而成。至宋代,联章词体也较为流行,并有所发展。如本篇及其后九首,分咏颍州西湖四时风物,与唐五代的联章词体相同;此外,如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12首,演唱中唐诗人元稹《会真记》里的故事,毛滂《调笑》转踏一套12首,分咏古代美女等等,则是体制比较复杂的联章词。(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宋代歌舞表演的开场白——致语。宋代用于歌舞表演开场前的音乐或说白,谓之致语,又称念语,多用诗体或骈体写成。宋代联章体的词作前面一般都保留了致语的形式,用以说明创作背景、表演目的。或起到活跃气氛等作用。较早运用和保留致语的,如本词,开头就有一篇《西湖念语》,文云:“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旁若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在当时这篇“念语”是用作表演的,今天读来,则相当于一篇词序。(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①,狼藉残红②。飞絮濛濛③。垂柳阑干尽日风④。笙歌散尽游人去⑤,始觉春空⑥。垂下帘栊⑦。双燕归来细雨中⑧。 注释 ①群芳:百花。南朝齐谢朓《酬德赋》:“览斯物之用舍,相群芳之动植。”②狼藉:纵横散乱。③濛濛:形容细雨。比喻柳絮满天飞扬如细雨。④阑干:横斜貌。⑤笙歌:吹笙伴奏,指音乐伴奏。白居易《宴散》:“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⑥春空:春意消失。⑦帘栊:窗帘和窗户。栊,窗上棂木,代指窗户。⑧双燕归来:五代南唐冯延巳《采桑子》:“双燕归栖画阁中。” 西湖十景图之花港观鱼【宋】 叶肖岩 鉴赏 这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第四首,写西湖暮春的景色。 欧阳修是一位达观之人。他自宋仁宗天圣八年(1031)荣选甲科进士被朝廷任命为京西推官起,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从政生涯里,有过数次遭贬的经历。又因刚正不阿、敢于说话、秉公办事、心胸坦荡,不断受到皇帝的赏识而官位越升越高,直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也同样因为这种疾恶如仇的性格和他所坚持的政治立场而不断遭到皇帝的贬斥和权贵的挤压,甚至皇帝曾听信谗言数次贬他到离京畿偏远的地方当个小官以观后效。《宋史《欧阳修传》曾评价他道:“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而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官场如此险恶,人心如此难测,为政如此艰辛却并未使他消沉或圆滑起来,反而因此养成了一种放达的胸怀和超然的心态。这首词就反映了作者的那种从容悠闲、自得其乐的心境。 暮春时节,狼藉残红,却用一个“好”字来定性,让人极不解。由此也引发了后人无尽的猜想:有人认为毕竟是暮春晚景,加以后句许多描写是感伤惨淡之景,作者言“好”,其实是有强颜为欢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群芳过后’句,帚处即生;‘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清周济选、谭献评《词辨》)。以上揣测,各有依据,但是如果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照作者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来读的话,就会发现这既不是伤春,也不是悲己,而只是他经历过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之后的淡定和达观心态的自然表现。 与前代士大夫那种强烈的功名欲望和张扬个性相比,宋代的士大夫显得更为内敛。文化的发展进步,使他们相对前人更为注重内心的修炼,养成了一种从容不迫、不悲不伤的文化个性。历尽宦海劫波的欧阳修晚年定居颍州,并终于此地。一时繁华明灭,面对致仕后的清淡生活,许多人会产生人生迟暮的悲凄之感,至少也会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的感伤。但在作者,却丝毫看不出这种伤感的痕迹。诚如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所评:“此词虽意在写暮春景物,而作者胸怀恬适之趣,同时表达出之。作者此词皆从世俗繁华生活之中渗透一层著眼。盖世俗之人多在群芳正盛之时游观西湖,作者却于飞花飞絮之外,得出寂静之境。世俗之游人皆随笙歌散去,作者却于人散春空之后,领略自然之趣。”正因为能够放眼量风物,所以才显得从容有致,绝无“牢骚太盛”的小家子气。 但事实上,作者在此篇中也并非一味是优游恬适、波澜不惊的。清陈廷焯云:“‘始觉春空’,四字猛醒。”(《词则《别调集》卷二)作者也有常人那种人群散去、繁华过后的寂寥之感,但这种寂寥并非伤感,“垂下帘栊”也不是自闭自伤。从结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热闹喧嚣没有了,但仍然有阑干下袅娜的垂柳和屋檐下呢喃的燕语相伴,作者乃以一种安详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界的暮春景色,对待人生的晚年。 清人先著云:“‘始觉春空’语拙,宋人每以春字替人与事,用极不妥。”(《词洁辑评》卷一)拙而不笨,含蕴丰富,意味悠长,这正是那种“以春字替人与事”所达不到的效果。(李飞跃) 集评 刘永济:“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如永叔《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其味无穷,辞意高绝。”(《词论》) 唐圭璋:“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唐宋词简释》) 链接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在北宋初年的文坛上,出现了一种“轶事小说”体的新型文学评论形式——“诗话”。第一部“诗话”就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欧阳修在《六一诗话》的开头即开宗明义地说明自己写作《诗话》的目的:“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在欧阳修《六一诗话》出现后,又陆续出现了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这两部诗话都以“记事”为主,在品评诗句中表达了一些对诗歌的理论见解。 从“记事”为主逐渐向文学批评为主的宋代诗话。以欧阳修《六一诗话》、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和刘攽《中山诗话》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诗话,都以“记事”为主,只品评诗句,以表达一下自己对诗歌的见解。到了北宋中叶以后的诗话,诗话“轶事小说”的成分逐渐减少,相应地,文学批评的成分则明显增多,如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虽也有遗闻轶事的叙述,但书中与当时诗坛创作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给诗歌的写作以具体的指示。南渡之后,以张戒《岁寒堂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严羽《沧浪诗话》为代表的南宋诗话,已不再注重文坛掌故的记述、用事造语的考释和寻章摘句的批评,而是系统地发挥、阐述著者的诗歌理论和见解。自此之后,诗话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最重要的载体和形式。 北宋时期的音乐百科著作——陈旸《乐书》。陈旸,字晋之,福建闽清人,北宋时期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他前后耗时近四十年,编定了二百卷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进献给宋徽宗赵佶。全书分为《训义》《乐图论》两大部分。《训义》共九十五卷,主要从三礼、诗、书等十部儒家经典著作中摘录有关音乐的章节文字,逐一进行解释。《乐图论》共计一百零五卷,图文结合(共计插图540幅),系统论述了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及典礼音乐等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陈旸在这部书中真正做到了对当时的古今中外音乐资料兼容并蓄,他不摒弃为多数封建士大夫所卑视的民间及外来音乐。在《乐论图》部分的乐器、声乐、舞蹈杂技三项中,陈旸又将它们各分成:雅部(庙堂的)、胡部(外族的)及俗部(民间的)三个类别,其中的俗、胡两部保存了不少罕见于史籍且非常重要的音乐材料,也是此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采桑子 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①。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②。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注释 ①朱轮:涂有红漆的车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②俯仰:犹言转瞬之间。③辽东鹤:化用丁令威事,见本词鉴赏。 鉴赏 本词为欧阳修十首《采桑子》联章词的最后一首,是颍州西湖组词的总结,同时也蕴涵了作者二十年来的人生感慨。 上阕写当年作者因为喜爱西湖的美好,所以才来颍州做太守。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五月,欧阳修有《思颍诗后序》云:“皇祐元年(1049)春,予自广陵(今扬州)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历事三朝(仁宗、英宗、神宗),窃位二府(按,指曾任军府之枢密副使、政府之参知政事,地位相当于副宰相),宠荣已极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颍之念,未尝一日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随着官位不断升迁,尤其是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54岁的欧阳修任参知政事,成为执政大臣之一,政治上却不断受到排挤、打击,“荣宠已极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说明了作者对功名的厌倦。 积雨连村图 【明】 文徵明 欧阳修自宋仁宗皇祐二年秋离颍州知州任改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致仕归颍州,恰好二十年。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归隐颍州之后,寄情山水,重新获得了自由和自我,内心感到特别舒适愉悦,也因此领略了人生的价值。正是在这种淡泊宁静的心态下,才写出了一首又一首像《采桑子》这样寄情山水的佳作。 下阕以丁令威化鹤归辽比喻自己解职归隐。据旧题陶潜撰《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来诗文中常用丁令威化鹤归辽的典故来表达世事沧桑之感。在这里作者借用此典,用城郭依旧、人民已新,“触目皆新”,来形容二十年来的变化之大。“谁识当年旧主人”,谁人能知道这位年逾六旬的衰翁,就是当年年富力强的颍州太守呢?一种曾经沧海的怅惘与悲凉之感油然而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发此语时的那几多感慨、几多唏嘘。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和化用典故的方式,抒发了词人二十年间知颍及归颍的感受,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慨。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李飞跃) 集评 夏敬观:“此颍州西湖词。公昔知颍,此晚居颍州所作也,十词无一重复之意。”(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之“夏敬观评六一词”) 采桑子 欧阳修 画楼钟动君休唱①,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去年绿鬓今年白②,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③。 杏园雅集图(局部)【明】谢环 江苏镇江博物馆藏 注释 ①画楼:装饰华美的楼房。钟动:击钟,钟鸣。此处代指奏乐。②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古乐府《冬歌》:“感时为欢欢,白发绿鬓生。”③谢公: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鉴赏 这首词当是作者晚年之作。主要是怀念旧时的酒朋诗侣,如谢绛、石延年、尹洙、苏舜钦、梅尧臣等人,尤其是苏、梅二人,与欧阳修关系最为密切。这些挚友都先欧阳修谢世,最后谢世的梅尧臣去世时,欧阳修54岁,曾作《哭圣俞(尧臣)》云:“三十年间如转眸,屈指十九归山丘,凋零所馀身百忧。”这首词表达的也是这种抚今追昔,伤叹知交零落之意。 起句中的“君”,当是作者自谓,这在欧阳修诗文中并不鲜见,如《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住在华丽的楼阁,听着美妙的音乐,可是却难以随乐高歌。为什么呢? 因为往事如烟,知交零落,没人可以同欢共娱了。“匆匆”二字既写出了相聚时间之仓促,也隐含了生命之匆遽,仿佛转瞬之间,灰飞烟灭。回首往事,物是人非,令人几多感慨,几多唏嘘,自然也就没有寻欢作乐的心情了。此阕由乐生悲,也符合人之常情。平时人们都追求“快乐”,然而因为“乐”,所以就显得时间特别短暂,常常觉得还没有充分享受,已经烟消云散,到了梦醒时分,人们也最易乐极生悲,感触甚深。 “去年”句承上阕情感基调,通过夸张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人生衰老之快。“去年”“近年”是一种心理时间,是就人的感受而言。作者当时已经暮年,回首往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黑发变白首,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到当时他的伤感之情。伤情之极,以情入景是宋词中常见笔法。“明月清风”是触发人怀想的意象,“明月”代表了思念,“清风”代表了感伤,而“把酒”则有不胜忧愁而借酒浇愁之意。结句隐括了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诗意,及化用了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的诗句:“谁念北楼上,临风忆谢公。”前代称谢公者有三,一为谢安,一为谢灵运,一为谢朓。依据文意,此处当指谢朓。作者此时登楼临风,“忆谢公”是虚写,而实则以谢朓指代苏舜钦、梅尧臣等故友。以谢朓作喻,既称道了故友们的诗名,怀念了当初的友谊,也表达了对他们离去的伤感之情。 全词语言平易流畅,情感真挚哀婉,风格婉约蕴藉,诚为念友抒怀之佳作。(李飞跃) 链接 清风明月本无价。苏州城南三元坊文庙之东,有一处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古老园林——沧浪亭,据说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有副对联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妙联。楹联的旨意,情怀淡泊,妙语连珠且工稳贴切。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①。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②,试把金觥③。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释 ①凋零:草木脱落。比喻人事衰败或人之死亡。②鬓华:花白的鬓发。唐高適《重阳》诗:“节物惊心两鬓华。”③金觥(gōng):酒器的美称。 设色山水图 【明】 文嘉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情调抒发了身世之感。 上阕是带有感伤色彩的忆旧。十年前(指作者53岁以前)的月白风清之夜,作者正值当年,与朋友们诗酒高会,乘兴酬唱,开怀痛饮。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后来移守扬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茶赏花。特别是宋仁宗嘉祐年间,他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升迁参知政事,仕途顺利。“月白风清”,色调明朗,象征了词人处境顺利,心情愉悦。十年之后,却遭遇了许多忧患,甚至当年同席的朋友也多已去世。其中知名的有:谢绛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石延年卒于庆历元年(1041),尹 洙卒于庆历七年,苏舜钦卒于庆历八年,都是正值英年而逝,欧阳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朋友写祭文,写墓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他又患了消渴疾(糖尿病),身体衰弱。神宗即位后,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种种不幸,接踵而来,正如他在《述怀》一诗中所云:“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再生君父恩,知报犬马性。归来见亲识,握手相吊庆。丹心皎虽存,白发生已进。”这样的坎坷仕途和艰难人生,怎能不令人感到“老去光阴速可惊”呢! 下阕写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词人容颜渐老,华发满头,但是却旧心不改,兴致不减,依然像当初诗酒高会时那般豪爽。他把金觥、听旧曲,仍然可以痛快地大醉一场。在作者豪兴正高的兴头,我们也隐约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情和深沉感伤。他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带有一种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金色的大酒杯。这里化用《诗经《周南《卷耳》中“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的诗意。与当年乘兴把酒痛饮不同,作者酒兴犹在,但现在却含有几许借酒消愁的意味了。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仍然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旧曲重听”的“听”字读平声,此句格律格式为:“仄仄平平。”词韵中颇多平仄两读字,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词性、词义或用法不同,而有两读,常见的如“教”“思”“令”“论”“骑”等;第二类为词性、词义或用法相同,视格律需要而有两读,常见的有“听”“看”“忘”“醒”“过”等。在这里,词人“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与“十年前是尊前客”相互呼应。旧曲是往日欢乐的记忆,又是再次听到,一个“旧”字,一个“重”字,怀旧的温馨和暮年的凄凉之味杂陈。但作者即使谈到了十年前后的景况,也并没有一丝消沉之意,反而意兴平添,豪情不减当年。 全词疏隽深婉,沉郁顿挫。后人选欧阳修词,此首多被忽略,其实它还是很有特色的,应入选佳作之林。(李飞跃) 长江万里图(局部) 【明】吴伟 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庆历党争。早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力谏不当废郭皇后,忤宰相吕夷简,被贬逐,揭开党争序幕。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百官图”,再忤吕夷简,被加上“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的罪名,逐出朝廷。余靖、尹洙、欧阳修力为救解,亦被指为范党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记其事,以范、余、尹、欧阳为“贤”,斥不尽言责并致使欧阳修遭贬的谏官高若讷为“不肖”。士大夫或支持范,或支持吕,互相指为朋党。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拜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任枢密副使,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为谏官。石介作《庆历圣德诗》称颂范仲淹等人,指斥夏竦为“奸”,以“退奸进贤”为庆,夏竦深恨之。范仲淹等人在枢密使杜衍(后拜相)支持下推行新政,在实施过程中遭到反对和抵制。夏竦等人造为党论,指杜衍、范仲淹、欧阳修等为党人,并指使内侍蓝元震上疏重提景祐朋党事,称范等今又“以国家爵禄为私惠,胶固朋党,苟以报谢当时歌咏之德”。夏竦又诬陷石介为富弼草拟废立诏书,飞语上闻。仁宗虽不信,范、富不安于位,自请外放,于四年六月、八月相继出朝。十一月,杜衍之婿、由范仲淹推荐的苏舜钦坐事除名勒停。五年正月,杜衍罢相,余靖、尹洙、韩琦、欧阳修等人随即陆续斥逐,支持范仲淹的官员被一网打尽。是年冬,夏竦诬告石介诈死,实被富弼派往契丹联兵反宋,后又诬称其联兵不成,乃往登州、莱州结数万人欲作乱,至有开棺验尸议,成为这次党争的余波。 欧阳修《采桑子》《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到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这首词着意描绘了清明节春游时,西湖岸边的盛况。前半片写出了踏春游人纷纷涌向西湖岸边的情景。“上巳”指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三月上巳这一天,是古人游春踏青的节日。这时的西湖景色分外美丽,是人们游赏的最佳去处。次句“满目繁华”,放眼望去,车水马龙,艳装春服,熙来攘往的一片繁华景象。第三句“争到谁家”,即“谁家争道”,那是什么样的人家在拥挤的湖岸边,为竞先穿过而发生口角呢?如果说这个小穿插为西湖的繁华景象更增添了几分热度,那么第四句“绿柳朱轮走钿车”就进一步为明丽画面又涂上了一笔浓彩。后半片写日暮游人离去的情景。第三句“路转堤斜”,这是一个远镜头的拍照。极目远望,前方的路径曲折宛转,前方的湖堤也仿佛由笔直变为歪斜。末句“直到城头总是花”,“总”字在这里作“全”、“都”讲,这句话带着明显的夸张色彩,但它却又一次从侧面着墨点画出了西湖的美,正面突出了清明游春的主题。 欧阳修《采桑子》《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朦朦,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是词人晚年居住在颍州时所作的赞美西湖中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作者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西湖的残春景色。上片描绘百花凋残、落红满地、柳絮飞舞,渲染湖上的宁静气氛。下片描写歌终人散、帘垂燕归,创造了优美空寂的境界。尤其是上下片的末二句,神味至永,辞意高绝,摆脱了花间词低沉的情调,使词坛风尚为之一变。 欧阳修《采桑子》《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这是写月白风清之夜,泛舟湖中,令人有飘飘欲仙的感受。“天容水色西湖好”,“天容”指天空中的光景。“水色”这里指湖水中奇丽的倒影。“云物俱鲜”,就是说,这些水中的云天、景物,千姿万态,都显得很新鲜净洁。“鸥鹭闲眠”,河鸥和白鹭在那里安闲地睡着。“应惯寻常听管弦”,原来这些鸥鹭已听惯了管弦齐奏的乐声,所以不仅毫无惊惧,反而悠闲地躺着。下片词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绘游人的感受。头两句“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是说西湖的夜晚恰巧是月白风清,晴空万里,那晶莹的湖面像是用美玉铺成的一片良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这是说,谁还羡慕那种乘骖鸾上天成仙的事呢?现在我们在船中的那种境界便是仙境了。“骖鸾”,“骖”,一车驾三马为骖,这里作骑讲。“鸾”是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全词语言平易自然,像是随口而出,信手拈来,但寄意深远,耐人思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