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转变或重新合成的矿物。土壤中主要存在于粘粒部分,也有少量进入粉粒和砂粒级。 类型 因次生矿物是在地面条件下,由原生矿物经风化转变而成,故一般颗粒纤细,结晶较差。按其化学成分和结晶状况,可分为4种主要类型:❶层状硅酸盐,由氧化硅和氧化铝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具有层状晶体结构的硅酸盐类矿物。按单元层内硅氧片和铝氧片组成的比例不同,可分为1:1型粘土矿物,如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如蒙皂石和水云母等。它们是土壤粘粒部分的主要矿物成分。 ❷氧化物,主要有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锰、氧化钛等,矿物成分比较单纯、晶格结构比较简单,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以非晶质状态存在,即土壤中的无定形物质。从晶质到非晶质有一系列结晶程度不等的过渡矿物,共存于土壤中。也有两种以上氧化物组成的非晶质矿物,如水铝英石。氧化物往往具有特殊的表面结构和性质,它也是粘粒的重要矿物组成。 ❸难溶盐,除层状硅酸盐和氧化物外的其他难溶性矿物,如碳酸盐、磷酸盐、硫化物等。土壤中常见的有方解石(CaCO3)、磷灰石[Ca5X(PO4)3]、黄铁矿(FeS)等。它们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分布不普遍,只在某些土壤或某些土层中有所积累。 ❹可溶盐,一般为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硝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等,如石膏(CaSO4)、硝石(NaNO3)、氯化钠(NaCl)。这些矿物溶解度较大,通常是在特殊的条件(主要是高浓度)下产生的,因此,在土壤中的分布,更有局限性。在这4类矿物中,以层状硅酸盐和氧化物最重要,对土壤的胶体性状影响最大。 稳定性 次生矿物虽是在地表条件下形成的,但因土壤中化学环境变化多端,矿物难以保持稳定,所以绝大多数次生矿物都处于介稳状态。其稳定性主要决定于晶体构造和环境条件。层状硅酸盐是较稳定的矿物,这与其复杂的层状结构有关,但也只有相对稳定的介稳状态,即在相当长的年代中,仍在缓慢地向新的组合或较简单的矿物如氧化硅、氧化铝等转变。若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如土壤酸化),则转变速度加快。氧化物的稳定性视其结晶状态而异,一般氧化物比水合氧化物稳定(如赤铁矿较针铁矿稳定,硬铝石较三水铝石稳定);但在特殊条件下,如氧化还原状态改变,则可促进氧化物的变化。难溶盐是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旦土壤中化学条件变化,就不稳定了,如黄铁矿是在沼泽地的嫌气条件下生成的,若在氧化条件下,极易转化。易溶盐一般是在干旱条件下淀积的,因此当环境条件湿润时其稳定性很低。 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经化学变化而形成的新矿物。如钾长石在化学风化中经水解作用形成的高岭石,云母经分解和水化后形成的水云母,以及含铁的原生矿物经水解、氧化和水化作用后形成的含水氧化铁(如针铁矿)等。次生矿物是土壤黏粒部分的主要矿物成分。其颗粒细小,常为胶体状态,活性较强,对土壤保肥保水以及黏性、塑性和耕性等都有显著影响。 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cisheng kuangwu土壤矿物质的组成部分。原生矿物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由于粒径小,多具有胶体的性质,为土壤中粘粒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中很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粘性、膨胀性、吸收性、保蓄性等,都与次生矿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类: ❶简单盐类。如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盐、芒硝等,它们都是原生矿物分解的最终产物,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 ❷三氧化物类。如针铁矿、褐铁矿、三水铝石等,它们是硅酸盐类矿物分解的最终产物,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土壤中。 ❸次生硅酸盐类。是次生矿物中最主要的部分,包括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三类,由长石等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后重新形成,在土壤中广泛分布,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故又称为粘土矿物。 ☚ 原生矿物 土粒粒级 ☛ 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