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次北固山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唐诗篇名。五律。王湾作。见《全唐诗》卷一一五。此诗最早见于唐芮挺章编《国秀集》,唐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异文颇多。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约开元初诗人游江南时作,写途中泊船所见所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扣住“次”字,描摹岁末江上之景和思乡之情,意境开阔,风华秀丽,具有盛唐诗歌的鲜明特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叙写江景和时序交替,极富动感和生机,且炼字炼句颇见工力,为传诵千古之名句。殷璠曰:“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胡应麟评此二句曰:“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并把此视为盛唐诗句的代表,认为与“中、晚界限斩然”(《诗薮》内编卷四)。沈德潜评云:“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唐诗别裁》卷一○) ☚ 古从军行 黄鹤楼 ☛ 次北固山下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做过荥阳主簿和洛阳尉等小官。次:停留住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长江南岸。风正:顺风。归雁:托雁传家书之意。 唐代著名的诗歌选集选入此篇,编选者高度评价“海日”一联,认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还说宰相张说将这一联书写于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这首诗的题目又作《江南意》,凭此可以窥见作者的写作动机。他是北方人,到江南后被早春的景象所触动,有叹美的欣喜;同时,他到江南并非得意差事,所以末两句表达了在异乡的乡愁。这首诗写景好,景中含理趣更好。前四句以纪行的方式写景,意义明确,并无理解困难,但一字之争仍然发生。“潮平”句的“阔”字,另有版本作“失”。沈德潜认为“失”字好,“阔”字“少味”;纪晓岚又认为“失”字不好,有“斧凿痕”。可见同样景物,用字用语却感觉各异,诗歌语言原本是感觉的艺术。这首诗最值得品味的是五六两句。远望江海,朝阳已经喷红欲出,可夜晚还未完结;长江边已春景可见,春意萌动,但又还未进入新年(此诗可能是农历腊月所作)。两句景象都美,避免了单纯议论说理的枯燥乏味。当然这两句的重点不在写景,它们将空间和时间融为一体,让新和旧联系不断,原来人和自然宇宙就是这样生息、运行的,周而复始,一直到永恒。旧推出了新,新包含了旧,无所谓新,也无所谓旧,新和旧就这样一直纠缠到永恒。这样的道理其实人所习之,但经诗人用意象包裹道出,就深刻透辟,让人遐思。江南的新景是去年的旧景,江南的新景并不能冲掉心中的旧情,羁旅愁思依然在心间,于是诗人回望北方,乡愁缕缕袭来。托大雁捎带一封家书去吧!
次北固山下【题 解】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次,停泊。由于诗人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于吴楚间”,此诗当是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舟次北固山下时所写。面对着南方冬日将尽而春意欲来之景,触发了心中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中流露着淡淡的思乡愁绪。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诗中以一个北方人眼中所见,把江南风物写得新鲜而极致:青山绿水,潮平岸阔,残夜归雁,无不牵动旅人情思。这一切与诗人故乡的春天很不相同,不禁引发诗人的乡愁。虽人在江南,但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在字里行间。 全诗叙事明确,写景逼真,生动自然,和谐优美。首联对仗工整,“客路”——“行舟”,“青山”——“绿水”,互文见义,语出天然,清新流畅。此处再加“外”、“前”二字,确定此次行程介于水陆之间,自然领起下文。颔联则通过一个“阔”字和一个“悬”字把“江潮”、“江岸”、“风”、“帆”给写活了,画面清新,文辞隽永。而作者创设了“一帆悬”这一小景融进“两岸阔”的大景之中,有“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的妙处。 即景又生情。诗人由自然界的时序交替,顿生乡思之情。颈联中“生”和“入”字,将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出神入化,开辟出令人产生无穷想象的自由空间。它似乎巧妙地道出了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又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了“海日”、“江春”之中,流年虽如江水东流一般不可回还,可诗人心中的乡情却不因岁月的交替而流逝。因此,远行江中的诗人不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从而引发了以“雁”传情报平安的联想。 整首诗歌情景交融。前两联写景如同白描,虚实相生;第三联的意象壮观绚丽,境界阔大高远,极富哲理性;尾联中的“乡书”、“归雁”又紧扣首联中“客路”一词,直抒胸臆,使得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真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次北固山下 题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③。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次:停宿。北固山:一称北顾山,在今江苏镇江东北,有南、中、北三峰,主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固,故称北固。 ②客路:旅程。 ③平:与江岸平。正:平,顺。 ④残夜:近晓时分。江春句:春之气萌于旧岁之尾。 赏读 首联点题。意思是客旅的道路在青山外,我的小船停泊在山脚的绿色中。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了诗人飘泊羁旅之情。 中间两联写江上的景色,“潮平两岸阔”中的“阔”是“潮平”的意思。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一望,江面与岸相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开阔起来,这时又刮起了顺风,船儿升起风帆准备出发。一帆风顺的航程,反映诗人旅途的喜悦心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是历来传诵的佳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种时序的匆匆交替,使“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所以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之句,希望北归的鸿雁,替自己捎回一封平安家信,问候一下家里人。诗人用幻想结束全诗,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让人回味。 这首诗语意清新,境界广阔,尤以第三联驰誉当世、传诵后世。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①。潮平两岸阔②,风正一帆悬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⑤。 【作者小传】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先天元年(712)进士及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后参与编撰群书四部书目。出为洛阳尉。今人傅璇琮有《王湾考》。其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今存诗十首。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殷璠选人《河岳英灵集》,题作《江南意》,首二句作“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从“东行”句可知其时诗人正向长江下游航行。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诗中描写江行途中所见景色以及岁暮思乡之情。“海日”一联,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称此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注释】 ①二句互文见义,意谓旅行于青山绿水之间。②此句意谓潮水高涨,两岸之间水面宽阔而相平。阔:《河岳英灵集》作“失”。③风正:风平稳。一帆:孤舟。《河岳英灵集》作“数舟”。④二句意谓残夜未尽海上已生红日,旧年未尽江上已有春意。海:长江下游人海处江面宽阔,古人常称为海。残夜:夜将尽,近破晓。旧年:一年未尽。⑤二句写怀念家乡,想托北飞的归雁带信到故乡洛阳。此二句《河岳英灵集》作“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次:停留。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客路:旅客往来的驿路。青山:指北固山。乡书:寄往家乡的书信。 【大意】一条弯弯曲曲的驿路,从青翠的北固山中绕出,又远远伸向山外;眼前是碧绿的江水,我乘着小舟朝北固山进发。正是涨潮的时候,放眼望去,江面宽阔,江水似乎已与江岸齐平了。小舟白帆高悬,乘着顺风,静静地向前驶去。残夜尚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慢慢升起;旧岁还没逝去,江上岸边已露出阵阵春意。面对这良辰美景,不禁使人想起了家乡。北归的大雁啊,烦请你们捎封信儿给我洛阳老家的亲人吧。 字数:319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7页.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北固山在镇江东北江滨。北临长江,形势险要,因名北固。南朝梁武帝曾登此北望,因又名北顾山。分前峰、中峰和后峰。东吴孙权所建铁瓮城以及晋唐以来的郡治都在前峰下,现名鼓楼冈。明代因“倭寇”侵入长江,郡守为了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现在北固山即指中峰与后峰。此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早见于唐人编的《国秀集》,唐人殷璠将其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多异文。诗写舟次北固山下,潮平岸阔,风轻帆直,残夜归雁,因而触发心中的乡思。全诗意境优美,尤其第三联驰誉当时,屡为人称道,张说曾将其手书于议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 【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景元三年进士及第,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参与编录四部书目,九年任洛阳尉,后不知所终。早年曾往来吴、楚间,多有描写江南景色之作,《全唐诗》存其诗10首。 【注释】 ①风正:此言风顺且和,故下言“帆悬”,垂帆而行。②“海日”两句写时序交替。上句写残夜未消红日已升,下句谓旧年未逝,而春意已来。两句既合自然,又合事理,遣词造句十分精警,殷璠誉为: “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河岳英灵集》)明胡应麟也认为两句“妙绝”。③“乡书”两句用雁足传书的故事,表现对洛阳故乡的思念,亦以抒羁旅他乡之愁。 次北固山下王 湾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其势险固,因而得名。次,长途旅行中临时停歇和住宿,此处指泊船。这首诗写诗人在冬春之际,江行途中所见的景色,以及由此触发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三联写景,景中含情,尾联抒情,情中见景。在写景上,由概括到具体,以小景显大景,表现出诗人独具慧眼的艺术才能。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写客中船行长江,路过北固山下: 眼前一条崎岖的小路蜿蜒地延伸到青山之外,山前绿波上荡漾着一叶小舟。从山外到水前,写出了行舟由远及近行驶在江中的动态。“客路”照应尾联的“乡书”和“洛阳边”,是写景思乡的发端,它贯串于全诗。“青山”指北固山。“行舟绿水前”一句使二、三联的意境由此生发开来,它是描绘江上景致必不可少的铺垫。 颈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明快、舒展,是不可多得的佳句。这两句是说: 因为潮水上涨,而使两岸显得更加宽阔,因为风正风顺,而高悬船帆。它给人一种乘风破浪疾驶而下的豪迈感。诗的前句着重在气势上烘托;后句写景具体而秀美,“一帆悬”起着点染陪衬潮平江阔的作用。清朝文学家王夫之认为这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那么“神”在何处呢? “风正一帆悬”的妙处就在“正”和“悬”二字的使用上:只有风顺和畅,船帆才可能高悬,齐岸的江水才可能潮平浪静。而白帆能够垂悬高挂,也只能以风和浪平作为前提。因此,这两个字颇得推敲之功。潮平已感江宽,一帆更觉江阔,此小景已将大景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腹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堪称是众多描写冬末江南景色中的佳句。它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代传诵的名句,这两句是说:在残夜将消之时,碧波粼粼的江水中跳出一轮红日;腊月未尽,而江上已透出早春的气息。一个“生”、一个“入”似让人感受到匆匆而来的春天,那急不可待的势头。如果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用比喻手法,逼真地描绘出江南水乡春天的秀丽景色,那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是以象征的手法,写足了江南冬未尽春将到的景致。“生”连接着两种景色:一边是月落星稀的破晓前的夜景,它迷迷蒙蒙,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一边是正在冉冉升起的红日,它生机勃勃,使黎明的景色越来越清晰。两种景色相互交融,组成一幅恢弘的画面。“入”则把江岸上残冬景色与江中萌动的春意融为一体,具有积极、主动的特点。江南虽然有很多景物可写,但船行江上,诗人首先注意的是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海日”“江春”就是这样的典型事物,作者用它们对春入江南作了高度的概括。 新的一天来临了,随着春意的步入,旧的一年也将过去,时间的飞逝勾起诗人对故乡深沉的思念。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说客行江上的我呵,怎样才能把写好的书信寄到家乡,只有拜托北飞的鸿雁将信带到家乡洛阳。在这里诗人暗中引用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曾有雁足系书回汉的典故,把大雁当做信使的代称。这两句重点在抒情,结构上并没有与前三联割裂,因为北归大雁也是江上的一处景色,这就使得通篇浑然一体,和谐、自然。 这首诗在色彩的搭配和景色的分布上很有特点:在船的后方是青色的山,前方是红艳的太阳,四周是绿色的江水,船的上方是白色的悬帆,而蓝天上一行黑色的大雁自南向北飞向远方。此情此景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诗人像一位丹青妙手,用他那生花之笔为我们绘出一幅优美、隽永的图画。 次北固山下
【释】 1.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大江,与金、焦二山合称“京口三山”。题一作“江南意”。 2.首二句《河岳英灵集》作“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析诗意,知王湾驶船东行。 3.阔:一作“失”。指江水盛大,与岸齐平。 4.此联颇富哲理,指出新生于旧的自然变化规律。 5.结联用汉苏武被困匈奴,思念故国系书雁足传讯事。王湾家居洛阳,故临空寄意。 【译】 客行在葱葱郁郁的青山之前, 荡舟在碧波荡漾的绿山之间。 潮头平坦,两岸的视野豁然开阔, 一路顺风,船儿高高地扬起白帆。 海面初升的红日, 诞生于昨日的残夜, 江上美好的春色, 开始于去岁的尾端。 我的家信呵, 不知怎样能寄到, 还是请那北去的大雁呵, 给我捎到洛阳那边。 【评】 此诗虽写“客路”“行舟”的羁旅之事,“乡书”“归雁”的乡思之情,却豁达大度,意气恢弘,因而,被举为“盛唐之音”的写照。 这种境界主要是由颔颈两联引发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何等眼光、何等胸襟!绝无贾岛的“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的悲哀,也没有韦应物“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的沉重(《赋得暮雨送李胄》);甚至没有更早些的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的那种沉郁的境界,有的只是盛唐的豪迈、壮阔、一往无前,视接万里。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以其精妙的哲理思辩,予读者以会心的喜悦。一日之中,最堪称暗夜者,莫过于拂晓之前的残夜,一年之中,最堪称残年者,莫过于新年之前的除夕,经历了最黑暗、最漫长、最痛苦的期冀后,在似乎最无希望的时刻,曙光之神实际已经潜临。这似乎是人人所经历、人人所知晓的事物,一经诗人道出,便会给人多少启迪、多少遐想、多少愉悦! 次北固山下王湾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北临长江。首联言其行程沿路景色,以一种流动笔法将读者置入一派青山绿水当中。颔联承舟行又叙眼前江面风景。此时正值春水上涨,潮平两岸。况水中一帆如悬,顺风急驶,益显江面之阔。一“平”一“悬”,画出潮水上涨、舟行江面之动态。颈联写停宿中所见江天欲晓,春来江南,画出残夜将尽,晓日喷薄欲出;春江水暖,驱散余寒的长江春晓景象。这一“生”一“入”,又使我们感到驱散长夜的希望和迎来早春的气息。然而诗人却于此将笔锋一转,转入不可避免的乡愁客思之中。物华之感,羁旅之思便不待嗟叹而尽倾了。 此诗“海日”一联在唐代即已被认为是“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并且于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事”。(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下)名句精警,于写诗之重要,由此亦可显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