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次北固山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唐诗篇名。五律。王湾作。见《全唐诗》卷一一五。此诗最早见于唐芮挺章编《国秀集》,唐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异文颇多。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约开元初诗人游江南时作,写途中泊船所见所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扣住“次”字,描摹岁末江上之景和思乡之情,意境开阔,风华秀丽,具有盛唐诗歌的鲜明特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叙写江景和时序交替,极富动感和生机,且炼字炼句颇见工力,为传诵千古之名句。殷璠曰:“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胡应麟评此二句曰:“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并把此视为盛唐诗句的代表,认为与“中、晚界限斩然”(《诗薮》内编卷四)。沈德潜评云:“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唐诗别裁》卷一○)

☚ 古从军行   黄鹤楼 ☛

次北固山下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做过荥阳主簿和洛阳尉等小官。次:停留住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长江南岸。风正:顺风。归雁:托雁传家书之意。
 
 唐代著名的诗歌选集选入此篇,编选者高度评价“海日”一联,认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还说宰相张说将这一联书写于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这首诗的题目又作《江南意》,凭此可以窥见作者的写作动机。他是北方人,到江南后被早春的景象所触动,有叹美的欣喜;同时,他到江南并非得意差事,所以末两句表达了在异乡的乡愁。这首诗写景好,景中含理趣更好。前四句以纪行的方式写景,意义明确,并无理解困难,但一字之争仍然发生。“潮平”句的“阔”字,另有版本作“失”。沈德潜认为“失”字好,“阔”字“少味”;纪晓岚又认为“失”字不好,有“斧凿痕”。可见同样景物,用字用语却感觉各异,诗歌语言原本是感觉的艺术。这首诗最值得品味的是五六两句。远望江海,朝阳已经喷红欲出,可夜晚还未完结;长江边已春景可见,春意萌动,但又还未进入新年(此诗可能是农历腊月所作)。两句景象都美,避免了单纯议论说理的枯燥乏味。当然这两句的重点不在写景,它们将空间和时间融为一体,让新和旧联系不断,原来人和自然宇宙就是这样生息、运行的,周而复始,一直到永恒。旧推出了新,新包含了旧,无所谓新,也无所谓旧,新和旧就这样一直纠缠到永恒。这样的道理其实人所习之,但经诗人用意象包裹道出,就深刻透辟,让人遐思。江南的新景是去年的旧景,江南的新景并不能冲掉心中的旧情,羁旅愁思依然在心间,于是诗人回望北方,乡愁缕缕袭来。托大雁捎带一封家书去吧!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 《 cì běi ɡù shān xià 》 
    《 次 北 固 山 下 》 
    .[ tánɡ ]. wánɡ wān.
    .[ 唐 ]. 王 湾 .
    kè lù qīnɡ shān wài , xínɡ zhōu lǜ shuǐ qián 。 
    客 路 青 山 外 , 行 舟 绿 水 前 。 
    cháo pínɡ liǎnɡ àn kuò , fēnɡ zhènɡ yì fān xuán 。 
    潮 平 两 岸 阔 , 风 正 一 帆 悬 。 
    hǎi rì shēnɡ cán yè , jiānɡ chūn rù jiù nián 。 
    海 日 生 残 夜 , 江 春 入 旧 年 。 
    xiānɡ shū hé chù dá ? ɡuī yàn luò yánɡ biān 。 
    乡 书 何 处 达 ? 归 雁 洛 阳 边 。 
  •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一条弯弯曲曲的驿路,从青翠的北固山中绕出,又远远伸向山外;眼 前是碧绿的江水,我乘着小舟朝北固山进发。正是涨潮的时候,放眼望 去,江面宽阔,江水似乎已与江岸齐平了。小舟白帆高悬,乘着顺风,静 静地向前驶去。残夜尚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慢慢升起;旧岁还没 逝去,江上岸边已露出阵阵春意。面对这良辰美景,不禁使人想起了家 乡。北归的大雁啊,烦请你们捎封信儿给我洛阳老家的亲人吧。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平水阔吞失了两边的堤岸,顺风鼓起了一张白帆。火一样的太阳从海面冉冉升起,江上的春色送走了旧年。我的家书应该寄向那里?北去的归雁呵,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 1、次:停留。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3、客路:旅客往来的驿路。

    4、青山: 指北固山。

    5、乡书:寄往家乡的书信。
  • 【集评】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下):“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人楷式。”(《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所有众制,咸类若斯,非张蔡辈之未见,觉颜谢之弥远乎!”(《历代诗话》,中华书局出版)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下):“诗不可不造句。江中日早,残冬立春,亦寻常意思,而王湾云: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经锤炼,便成警绝,宜张曲江悬以示人。”(《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倒装法也。”(《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或作‘两岸失’,非是。凡波浪汹勇,则隔岸不见,波平岸始出耳。‘阔’正与‘平’字相应,犹‘悬’与‘正’字相应。若使斜风,则帆欹侧不似悬矣。(黄白山评:“平犹满也。凡潮落则岸边之地尽见,故觉其狭,潮满则岸边之地为水所没,故觉岸阔。苟识其意,则作‘失’字亦可,盖指岸边之地而言。然觉‘阔’字妙些。贺力辨正此字,而究竟失作者之意,总之误认‘平’字作‘落’字也。”) (《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八):“《河岳英灵集》选王湾《江南意》云:“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芮挺章《国秀集》选王湾《次北固山下》云:“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殷、芮皆唐人,何所传各异如此?愚按‘两岸阔’,‘阔’字不如‘失’字之隽,而首尾四句,当以芮选正,殷选首尾词意,殊欠老成。沈归愚《别裁》亦主芮氏,而‘失’字独从殷氏,未免任意取携。王新城删纂殷、芮选本,不加考订;至《三昧集》,乃从芮氏,但注曰‘一本作《江南意》’云云而已。”(《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湾)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殷璠《河岳英灵集》)
     
    (黄)山谷曰: “唐诗曰: ‘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置早意于残晚中。 有曰: ‘惊蝉移别柳,斗雀堕闲庭。’置静意于喧静中。” (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引)
     
    唐人芮挺章天宝三载编次《国秀集》,《唐书·艺文志》、宋《崇文总目》中无之。元祐三年戊辰刘景文得之鬻古书者,以传曾彦和,曾以传之贺方回,题云《次北固山下作》,于王湾下注曰: “洛阳尉”。而天宝十一载殷璠编次《河岳英灵集》,取湾诗八首,此为第六,题曰《江南意》,诗亦不同,前四句曰: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世之所称“海日” “江春”一联同外,尾句不同,曰: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似不若《国秀》之浑全。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
     
    “两岸失”,言潮平而不见两岸也。别本作“两岸阔”,少味。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天”,一种笔意。(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王湾是洛阳人,这首诗大约是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船经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诗人睹物感怀,即景生情,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这篇起首便用一对偶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巧妙地点明了北固山的位置,交代了自己客泊他乡异水的情景,诗人正乘着一叶扁舟。经过眼前的“绿水”驶向那“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一种漂泊江南,神驰故里的羁旅之情,溢于言外,与末联的“乡书”、“归雁”一脉相承,遥相呼应。下面四句便扣着“绿水”写江上的景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所见,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岸平了。而开阔平静的大江上只有诗人小舟上的帆高高悬起,显得十分突出。阔大的景象中蕴含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孤寂。为什么潮平江阔而行人却如此稀少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原来作者是于岁暮腊残之时连夜行舟的。这一联描写的就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当残夜尚未消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冉冉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月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明时序的交替,岁月更迭时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而恰恰在此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思乡之情更烈。于是只好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寄托在这北归的大雁身上,让它替自己问候一下远在洛阳的亲人吧!这两句用比喻寄托情思,笔意简洁,余味无穷。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三、四两句写景清新,五、六两句富于理趣,虽经锤炼,却无斧凿之痕,因而遂成名句,脍灸人口。当时的宰相曾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亲手题在政事堂上,作为写诗的典范,可见其炼意之高妙。

    北固山简介:

     位于市区北面的周江之岸,高53米,因临江一侧山壁陡峭。如坚固的屏障,故而得名。是镇江三山名胜之一,形势险要,风景秀丽,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一千四百多年前,梁武帝曾登临此山,眺望壮观的长江雄姿,曾为此发出过“天下第一江山”的赞语,并将此山易名为“北固山”,现今横嵌在北固山甘露寺坡墙壁上“天上第一江山”6个大字,系南宋著名书法家吴琚重写。唐代又称“金陵山”。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3部分组成。前峰又称鼓楼岗,相传是三国孙权的宫殿和周瑜的帅府所在地。中峰旧有北固山房,山下有东吴大将太史慈墓与已湮没的宋代杰出词家柳永墓。后峰亦称北峰。系北固山主峰,是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山上许多古迹都与三国故事有关。雄踞山巅的甘露寺,相传刘备就是在大殿里被招亲的。位于寺后的多景楼,俗称“梳妆楼”,相传是刘备夫人孙尚香梳妆台旧址。现楼3层,临江而立,画梁飞檐,是北固山风景最佳处。宋元以来,是文人雅士宴会赋诗的场所。米芾曾誉之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它与洞庭岳阳楼、武昌黄鹤楼齐名,被誉为古代“万里长江三名楼”。位于后峰最高处的北固亭,又名凌云亭、摩天亭,相传孙权妹妹孙尚香听说丈夫刘备战败,忧愤死于白帝城,曾于此设奠遥祭,后投江殉情,故又称为“祭江亭”。北固山其他著名景点还有铁塔、试剑石、走马涧、狠石以及新近落成的、为纪念唐代日本友好使者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的汉白玉诗碑,上面镌有当代中日著名书法家,分别用中、日文书写的阿倍仲麻吕的《望月望乡》诗:“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 这是一首描写风景,进而即景抒情的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又名《江南意》,是王湾的名作,在当时已负盛名。唐代殷璠在他选编的《河岳英灵集》中,说王湾“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 ‘海璠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燕公即开元宰相张说,他是诗文高手,竟亲手抄写王湾诗句以教文士,可见对这首诗评价之高。
     
    北固山,在今江苏丹徒县以北,直入镇江境内,横插江中。它三面临江,山青水阔,风光旖旎。诗人虽是北方人,但是,他一生中却“尝往来吴、楚间”。这首诗就是他到江南旅行时,看到江南好风景而触景怀乡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最早见于芮挺章的《国秀集》,后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题曰《江南意》,但字句有些出入,作: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起。以“青山”对“绿水”,倘在别处,未免近于俚俗,而这里在“青山”、“绿水”后面加了“外”“前”二字,倒显得工丽脱俗。可见诗人的旅程兼备水陆。这两句是行舟停泊在北固山下特有的景色。旅客往来的驿路,从青山中绕出,又远远地伸向青山之外;水上的飞舟,好象开到绿水的前边去了。于是暂停旅行之意油然而生。这二句诗恰好扣合诗题中的“次”字,这就叫做开篇点题。诗中也透露些微焦灼的心情。好象是说,水上陆地的人儿都有归程,而独我滞留在这山下,漫漫归途,可望何日启程呢?漂泊江南而神游故里之情,淡淡流露,又不留痕迹。
     
    颔联和颈联四句,集中描写江上的景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一幅优美的风景图画。“两岸”和“一帆”相对,表现出水、陆形象的变化。因为潮平(静、落)才显出两岸宽阔,风正(稳、顺)更加使帆悬挂得体。这两句写出了人们的眼中景,心里话,手法干净利落。“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含蕴丰富而构思巧妙,也是吸引人的警句。殷璠说: “诗人已来,少有此句。”胡应麟说: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海日生残夜”,是写江面开阔而平展,所以,一眼就望到地平线。于是在残夜尚未消尽时,红日即已从海上涌出;好象残夜带来了红日,而不是红日把早晨带来似的。“江春入旧年”,是说江边景物已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好象春的根芽,早在旧年的岁暮就埋种下来。“生” “入”两字,生动写出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变化,也隐藏着生命衰替的人生哲理。这两句虽是写景,含意却高于景物;即景生情,便引出尾联二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面对红日春光,不禁对自己的羁旅生涯大兴感喟。旧日消失,旧年溜走,北往的鸿雁成阵长鸣,掠空而过,而自己却仍然远役江南,不知何日返里?忽然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只好叫大雁捎封信儿给洛阳老家的亲人了。这两句紧承颈联,遥应首联,写出诗人在早春中、客路上所泛起的淡淡乡愁和人生感慨。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音节响亮,具有盛唐诗歌的气象,一直为后人所激赏。
     
  •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构思的精妙和选材的恰切。全诗,紧紧扣住题目中的一个“次”字,来发抒远行之客怀念故乡的感情。
     
     作者王湾,洛阳人,生活在唐玄宗先天开元年间。是当时一个很有盛名的诗人,可惜他的诗留下来的不多(全唐诗所录仅十首),而这首《次北固山下》却历来脍炙人口,每每为唐诗选家所激赏。
     
     一开始我们说,这首诗是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次”字来写的,乍听起来,也许觉得奇怪。细细揣摹的话,这话是一点不假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自然是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江南胜景,青山、绿水,显示着春天已经到来,蓬蓬勃勃的一片生机,是与第六句“江春入旧年”互相照应的。这是说,行客走的路从青青的北固山中蜿蜒而出又远离北固山而去,一直伸向遥远的远方,那乘风驾驶着的小船仿佛已驶到绿水的前面去了。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不要忘记,我们的作者是“次”在北固山下,在自己的小舟里,极目远望的。那么远望的景物收入眼底的应该很多,为什么独独就写“客船”和“行舟”呢,那就是因为作者并未上“客路”,也没有让自己的舟“行”,而是停留在那里,大概是有什么事儿耽搁了。所以说,这两句不仅是一幅江南春天的风景画,而且也暗示着作者的一种焦急、盼望的感情在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作者望中之景。潮水平稳,没有大波大澜,两岸反显得宽阔;而前面呢,和风吹拂,帆儿高悬,水天也显得空阔宽舒。帆儿并不是片片,而仅仅是“一”,这“一帆”,还是前面所说的“行”在“绿水前”的“舟”。大江之中,一帆高悬,气象十分壮阔。这两句,连同下一句“海日生残夜”,读了之后,我们不禁想起了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是描写江南春景,一个是描写边塞的风光,但同样都显出壮阔的美,写得气象万千,真可谓是异曲同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得更是警辟。据说当时尚书左丞相张说对此联特别欣赏,亲手将它题在政事堂,让朝中文士作为楷模。这两句是说,大海上的太阳在残夜未尽时就已经从地平线上涌出,而江上的春天好象是把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旧年之中似的,又来得特别早。这前一句还可以说是作者之所见,这后一句就是作者之所感了。江南的春天的确是来得早的,春寒尚且料峭,可是枝头的嫩芽,却已在寒风之中偷偷地露了脸,这难道不令人欣喜吗?可是作者之“所感”是什么呢?我们还应该紧扣到题目上的一个“次”字去,作者看到早上的太阳的升起,当然感到在客路上已经又过了一天,这是日复一日,尚且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洛阳;而看到春天的到来,又想到自己外出,又过了一年了,旧年过去,新年来到,年复一年,这生活什么时候是尽头? 由是引出尾联,便显得极其自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希望在春光中北飞的鸿雁把自己的一封家书先带回去吧!其思念家乡的心情的迫切,也就可知了。张说在他的《蜀道后期》中也曾经有过两句:“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也是同样的意思。他在蜀中归洛阳的途程中受阻滞了,也叫秋风不要等待他,把他的信息先捎到洛阳去吧! 可见这种手法在当时很多人都会运用的。
     
    这样看完,我们都的确会佩服作者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山水画,又在这画中融注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这感情表现得细微,隐藏得很幽深,不仔细寻找,是不会得知其中“三昧”的。
     



次北固山下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次北固山下

【题 解】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次,停泊。由于诗人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于吴楚间”,此诗当是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舟次北固山下时所写。面对着南方冬日将尽而春意欲来之景,触发了心中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中流露着淡淡的思乡愁绪。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诗中以一个北方人眼中所见,把江南风物写得新鲜而极致:青山绿水,潮平岸阔,残夜归雁,无不牵动旅人情思。这一切与诗人故乡的春天很不相同,不禁引发诗人的乡愁。虽人在江南,但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在字里行间。

全诗叙事明确,写景逼真,生动自然,和谐优美。首联对仗工整,“客路”——“行舟”,“青山”——“绿水”,互文见义,语出天然,清新流畅。此处再加“外”、“前”二字,确定此次行程介于水陆之间,自然领起下文。颔联则通过一个“阔”字和一个“悬”字把“江潮”、“江岸”、“风”、“帆”给写活了,画面清新,文辞隽永。而作者创设了“一帆悬”这一小景融进“两岸阔”的大景之中,有“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的妙处。

即景又生情。诗人由自然界的时序交替,顿生乡思之情。颈联中“生”和“入”字,将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出神入化,开辟出令人产生无穷想象的自由空间。它似乎巧妙地道出了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又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了“海日”、“江春”之中,流年虽如江水东流一般不可回还,可诗人心中的乡情却不因岁月的交替而流逝。因此,远行江中的诗人不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从而引发了以“雁”传情报平安的联想。

整首诗歌情景交融。前两联写景如同白描,虚实相生;第三联的意象壮观绚丽,境界阔大高远,极富哲理性;尾联中的“乡书”、“归雁”又紧扣首联中“客路”一词,直抒胸臆,使得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真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古代名诗《次北固山下》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次北固山下

 题解
 王湾是开元时代著名的诗人。他在江南冬尽、春意勃发的时候,旅行到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面,临长江,山横插江中,三面环水。王湾乘坐的船停驻在北固下,他看到这壮丽的景色,在天色将亮扬帆待发时,写下了这首秀丽动人的诗篇。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次:停宿。北固山:一称北顾山,在今江苏镇江东北,有南、中、北三峰,主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固,故称北固。 ②客路:旅程。 ③平:与江岸平。正:平,顺。 ④残夜:近晓时分。江春句:春之气萌于旧岁之尾。
 赏读
 首联点题。意思是客旅的道路在青山外,我的小船停泊在山脚的绿色中。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了诗人飘泊羁旅之情。
 中间两联写江上的景色,“潮平两岸阔”中的“阔”是“潮平”的意思。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一望,江面与岸相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开阔起来,这时又刮起了顺风,船儿升起风帆准备出发。一帆风顺的航程,反映诗人旅途的喜悦心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是历来传诵的佳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种时序的匆匆交替,使“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所以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之句,希望北归的鸿雁,替自己捎回一封平安家信,问候一下家里人。诗人用幻想结束全诗,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让人回味。
 这首诗语意清新,境界广阔,尤以第三联驰誉当世、传诵后世。
 


《次北固山下》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小传】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先天元年(712)进士及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后参与编撰群书四部书目。出为洛阳尉。今人傅璇琮有《王湾考》。其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今存诗十首。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殷璠选人《河岳英灵集》,题作《江南意》,首二句作“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从“东行”句可知其时诗人正向长江下游航行。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诗中描写江行途中所见景色以及岁暮思乡之情。“海日”一联,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称此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注释】
 ①二句互文见义,意谓旅行于青山绿水之间。②此句意谓潮水高涨,两岸之间水面宽阔而相平。阔:《河岳英灵集》作“失”。③风正:风平稳。一帆:孤舟。《河岳英灵集》作“数舟”。④二句意谓残夜未尽海上已生红日,旧年未尽江上已有春意。海:长江下游人海处江面宽阔,古人常称为海。残夜:夜将尽,近破晓。旧年:一年未尽。⑤二句写怀念家乡,想托北飞的归雁带信到故乡洛阳。此二句《河岳英灵集》作“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次北固山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次:停留。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客路:旅客往来的驿路。青山:指北固山。乡书:寄往家乡的书信。

【大意】一条弯弯曲曲的驿路,从青翠的北固山中绕出,又远远伸向山外;眼前是碧绿的江水,我乘着小舟朝北固山进发。正是涨潮的时候,放眼望去,江面宽阔,江水似乎已与江岸齐平了。小舟白帆高悬,乘着顺风,静静地向前驶去。残夜尚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慢慢升起;旧岁还没逝去,江上岸边已露出阵阵春意。面对这良辰美景,不禁使人想起了家乡。北归的大雁啊,烦请你们捎封信儿给我洛阳老家的亲人吧。

字数:319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7页.

山水名胜诗之《次北固山下》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③。


 
【题解】
 北固山在镇江东北江滨。北临长江,形势险要,因名北固。南朝梁武帝曾登此北望,因又名北顾山。分前峰、中峰和后峰。东吴孙权所建铁瓮城以及晋唐以来的郡治都在前峰下,现名鼓楼冈。明代因“倭寇”侵入长江,郡守为了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现在北固山即指中峰与后峰。此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早见于唐人编的《国秀集》,唐人殷璠将其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多异文。诗写舟次北固山下,潮平岸阔,风轻帆直,残夜归雁,因而触发心中的乡思。全诗意境优美,尤其第三联驰誉当时,屡为人称道,张说曾将其手书于议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
 【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景元三年进士及第,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参与编录四部书目,九年任洛阳尉,后不知所终。早年曾往来吴、楚间,多有描写江南景色之作,《全唐诗》存其诗10首。
 【注释】
 ①风正:此言风顺且和,故下言“帆悬”,垂帆而行。②“海日”两句写时序交替。上句写残夜未消红日已升,下句谓旧年未逝,而春意已来。两句既合自然,又合事理,遣词造句十分精警,殷璠誉为: “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河岳英灵集》)明胡应麟也认为两句“妙绝”。③“乡书”两句用雁足传书的故事,表现对洛阳故乡的思念,亦以抒羁旅他乡之愁。

诗词《次北固山下》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原诗今译】


 滴翠的青山贯通着逶迤的客路,
 腾浪的绿水飘行着过往的楫舟。
 春潮涨满了江面显得又平又宽,
 乘着顺风的桅樯上,高挂船帆。
 黎明的残夜迎来了海日的晨曦,
 旧岁到头了,江南报告着早春。
 我欲寄出乡书啊,凭谁去传达,
 哦,放雁北归,要经洛阳故地。


 【鉴赏提示】
 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其势险固,因而得名。次,长途旅行中临时停歇和住宿,此处指泊船。这首诗写诗人在冬春之际,江行途中所见的景色,以及由此触发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三联写景,景中含情,尾联抒情,情中见景。在写景上,由概括到具体,以小景显大景,表现出诗人独具慧眼的艺术才能。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写客中船行长江,路过北固山下: 眼前一条崎岖的小路蜿蜒地延伸到青山之外,山前绿波上荡漾着一叶小舟。从山外到水前,写出了行舟由远及近行驶在江中的动态。“客路”照应尾联的“乡书”和“洛阳边”,是写景思乡的发端,它贯串于全诗。“青山”指北固山。“行舟绿水前”一句使二、三联的意境由此生发开来,它是描绘江上景致必不可少的铺垫。
 颈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明快、舒展,是不可多得的佳句。这两句是说: 因为潮水上涨,而使两岸显得更加宽阔,因为风正风顺,而高悬船帆。它给人一种乘风破浪疾驶而下的豪迈感。诗的前句着重在气势上烘托;后句写景具体而秀美,“一帆悬”起着点染陪衬潮平江阔的作用。清朝文学家王夫之认为这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那么“神”在何处呢? “风正一帆悬”的妙处就在“正”和“悬”二字的使用上:只有风顺和畅,船帆才可能高悬,齐岸的江水才可能潮平浪静。而白帆能够垂悬高挂,也只能以风和浪平作为前提。因此,这两个字颇得推敲之功。潮平已感江宽,一帆更觉江阔,此小景已将大景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腹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堪称是众多描写冬末江南景色中的佳句。它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代传诵的名句,这两句是说:在残夜将消之时,碧波粼粼的江水中跳出一轮红日;腊月未尽,而江上已透出早春的气息。一个“生”、一个“入”似让人感受到匆匆而来的春天,那急不可待的势头。如果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用比喻手法,逼真地描绘出江南水乡春天的秀丽景色,那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是以象征的手法,写足了江南冬未尽春将到的景致。“生”连接着两种景色:一边是月落星稀的破晓前的夜景,它迷迷蒙蒙,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一边是正在冉冉升起的红日,它生机勃勃,使黎明的景色越来越清晰。两种景色相互交融,组成一幅恢弘的画面。“入”则把江岸上残冬景色与江中萌动的春意融为一体,具有积极、主动的特点。江南虽然有很多景物可写,但船行江上,诗人首先注意的是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海日”“江春”就是这样的典型事物,作者用它们对春入江南作了高度的概括。
 新的一天来临了,随着春意的步入,旧的一年也将过去,时间的飞逝勾起诗人对故乡深沉的思念。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说客行江上的我呵,怎样才能把写好的书信寄到家乡,只有拜托北飞的鸿雁将信带到家乡洛阳。在这里诗人暗中引用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曾有雁足系书回汉的典故,把大雁当做信使的代称。这两句重点在抒情,结构上并没有与前三联割裂,因为北归大雁也是江上的一处景色,这就使得通篇浑然一体,和谐、自然。
 这首诗在色彩的搭配和景色的分布上很有特点:在船的后方是青色的山,前方是红艳的太阳,四周是绿色的江水,船的上方是白色的悬帆,而蓝天上一行黑色的大雁自南向北飞向远方。此情此景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诗人像一位丹青妙手,用他那生花之笔为我们绘出一幅优美、隽永的图画。

唐诗《次北固山下》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


 
 【释】
 1.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大江,与金、焦二山合称“京口三山”。题一作“江南意”。
 2.首二句《河岳英灵集》作“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析诗意,知王湾驶船东行。
 3.阔:一作“失”。指江水盛大,与岸齐平。
 4.此联颇富哲理,指出新生于旧的自然变化规律。
 5.结联用汉苏武被困匈奴,思念故国系书雁足传讯事。王湾家居洛阳,故临空寄意。
 
 【译】
 客行在葱葱郁郁的青山之前,
 荡舟在碧波荡漾的绿山之间。
 潮头平坦,两岸的视野豁然开阔,
 一路顺风,船儿高高地扬起白帆。
 海面初升的红日,
 诞生于昨日的残夜,
 江上美好的春色,
 开始于去岁的尾端。
 我的家信呵,
 不知怎样能寄到,
 还是请那北去的大雁呵,
 给我捎到洛阳那边。
 
 【评】
 此诗虽写“客路”“行舟”的羁旅之事,“乡书”“归雁”的乡思之情,却豁达大度,意气恢弘,因而,被举为“盛唐之音”的写照。
 这种境界主要是由颔颈两联引发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何等眼光、何等胸襟!绝无贾岛的“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的悲哀,也没有韦应物“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的沉重(《赋得暮雨送李胄》);甚至没有更早些的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的那种沉郁的境界,有的只是盛唐的豪迈、壮阔、一往无前,视接万里。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以其精妙的哲理思辩,予读者以会心的喜悦。一日之中,最堪称暗夜者,莫过于拂晓之前的残夜,一年之中,最堪称残年者,莫过于新年之前的除夕,经历了最黑暗、最漫长、最痛苦的期冀后,在似乎最无希望的时刻,曙光之神实际已经潜临。这似乎是人人所经历、人人所知晓的事物,一经诗人道出,便会给人多少启迪、多少遐想、多少愉悦!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北临长江。首联言其行程沿路景色,以一种流动笔法将读者置入一派青山绿水当中。颔联承舟行又叙眼前江面风景。此时正值春水上涨,潮平两岸。况水中一帆如悬,顺风急驶,益显江面之阔。一“平”一“悬”,画出潮水上涨、舟行江面之动态。颈联写停宿中所见江天欲晓,春来江南,画出残夜将尽,晓日喷薄欲出;春江水暖,驱散余寒的长江春晓景象。这一“生”一“入”,又使我们感到驱散长夜的希望和迎来早春的气息。然而诗人却于此将笔锋一转,转入不可避免的乡愁客思之中。物华之感,羁旅之思便不待嗟叹而尽倾了。
此诗“海日”一联在唐代即已被认为是“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并且于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事”。(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下)名句精警,于写诗之重要,由此亦可显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20:20